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9 题号:211571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B.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C.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讲境界的确比讲气质、讲神韵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也更易于把握。但是,讲诗歌艺术仅仅讲到境界这个范畴,仍然显得笼统。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找出一种更基本的艺术范畴,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呢?我摸索的结果,找到了“意象”。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 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 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要说明“木”字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箜者也在此。而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 “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意象”比“境界”更能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而“境界”仍然显得笼统。
B.意象来源于物象,是客观存在的,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物象,不含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不是意象。
C.“木”的概念意义是“树”,它的潜在形象是“木头、木料、木板”等,所以“木”暗示着“落叶”。
D.“树”与“叶”的形象不相斥,十分一致,但“木”与“叶”的形象常常是相互排斥,不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直抒胸臆的诗句,它虽然有情意,但没有某一具体的物象,所以该诗句中没有意象。
B.“树叶”与“木叶”这两个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大异其趣,是因为诗人融入同一物象“叶”以不同的情意。
C.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采用移情、夸张、联想等方法,甚至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意象,体现出诗人的创造才华。
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非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不能察觉到,这就是我们普通人与诗人们在文学素养上的区别所在。
3.下列都是“咏蝉”诗句,对“蝉”这个意象所寄寓的诗人情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寄寓了诗人立身高洁,自能声名远播的自信。
B.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寄寓了诗人仕途不得志,压抑不自由的悲伤。
C.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寄寓了诗人半夜因壮志难酬而无法入眠的痛苦。
D.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寄寓了诗人清高清贫,想陈情求助而白费劲的愤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如欲以“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劳劳亭》的意象之美”为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综合两则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劳劳亭

(唐代)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023-04-25更新 | 1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老)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①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②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相关论文)

材料二:

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主持人:清末时期,传统书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化为新式学堂。历经沧桑后,如今得以完整保存的书院可谓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又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打造活的书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书院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为主体精神,若背离这一主体精神,就不能称之为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条去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总之,针对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反省,③不做两脚书橱式的人,不做嘴长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做社会的看客”“说客,以内化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当现代社会对书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时,书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主持人: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肖永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书院文化传千年系列报道)

材料三:

谈剑桥,可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着眼,就教育制度来说,剑桥的特色是她的书院制。剑桥大学不止是一大群学部的组合,更是一大群书院的结合。她是一个由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团体,故剑桥亦称为书院式的剑桥。剑桥现在共有30个学院。最老的圣彼得书院已经有七百年的高寿,最新的罗宾逊书院则刚刚诞生不久。30个书院,有30种风格,30种情调。从伦敦去剑桥,你心目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到了剑桥,你只看到一个个书院。④诚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王子复仇记》漏了丹麦王子

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剑桥书院重视居息一堂,重视生活性情之陶冶与知性之启发,实值得借镜取鉴。剑桥书院制是成长的,不是创造的。刻意模仿、大可不必,亦难有功,但如能取其精神,配合本土社会文化而模铸之,则宜为有心于大学教育者所深思。

(选自金耀基《剑桥书院制的特色》)

1.下面有关我国古代书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将自然美纳入书院之中,使之成为道德教化的一部分。
B.精心营造人文环境,寓教化于生活之中,楹联文化就直接体现了书院的儒家文化。
C.教育上“学”“道”统一,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与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不分伯仲。
D.教师中有学范德高的大儒,引领、感召学生,学术上师生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肖永明和金耀基都认为,书院可以带给现代大学教育很多启发,如书院的教育宗旨、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方式等可用来改善现代教育。
B.吴国富认为只要以“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来衡量书院教育效果,就能在新时代打造“活的书院”。
C.肖永明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文化传播手段,以更好地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
D.金耀基认为,现代大学向“综集大学”趋进,导致了学术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等问题出现。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访谈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紧密围绕“传统书院”和“现代”两个关键词,不枝不蔓,并且有其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B.三个开放式问题给予受访者较高的作答自由,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
C.主持人在提问时使用了“传道授业解惑”“名家大儒荟萃”“缘何”“凤毛麟角”这样典雅的语言,符合受访者身份。
D.主持人在第二次提问时,使用了“活的书院”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既切合谈话主题,又激发了受访者畅谈的兴致。
4.请从四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两处并分析其论证方法,写清标号,简要作答。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这些现代大学教育与“书院制”结合的现实意义。
链接:千年“岳麓书院”一直在湖南大学“弦歌不绝”;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在京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2016年9月10日,中美合作成立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110名学者。
2022-03-15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以来,随着ChatGPT的爆火,人工智能(AI)开始更多地走入人们的视野。尽管有专家表示,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在场景理解上还不一定能赢过两岁小孩,但机器不知疲倦和迅速的学习正在缩小与人类的差距。例如,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狗”在短短几年内自我对弈了数千万盘棋局,这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优秀棋手对弈的总和。而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ChatGPT更是在不断“教导”和“训练”下变得越来越具有近似于人的思考和表达。人工智能使得机器正在变得更快更强,同时也在变得更加聪明和智慧。

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等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进步,因为都是在替代人的劳动,但人工智能又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进步不同,因为其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替代人的劳动。人工智能对脑力劳动岗位的影响大于对体力劳动岗位的影响,这引发了一些人巨大的担忧。我们看到,ChatGPT能够顺利完成复杂和专业性极强的文字工作,例如文秘写作、文学创作、论文加工等,而从事这些文字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未来将受到冲击。当然,人总会在新的产业和岗位上找到更好的工作,这在以前的技术进步中不断发生,与其担忧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加快劳动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更新,以适应更多新的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

“人工+智能”是当前更合理高效的人与机器的合作关系。在很多制造工厂,很早就已经形成了“人辅助机器”的人机关系。例如,在现代化的汽车制造车间,能看到成排的机器人在自动运行焊接、喷涂等技能复杂的工序。当然,“人辅助机器”并不意味着机器对工作的主导,正好相反,技术进步一直在让人更好地远离劳动,那些还需要人类劳动者的工作看似“无关紧要”,但实际上这些工作要么目前还不适合机器完成,要么是人类觉得还比较有趣愿意做。包括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工具都是由人创造,听从人的指令,一篇自动生成的漂亮文章、一幅具有魔幻色彩的图画,也是在人类输入指令后才完成的。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二

业内人士认为,ChatGPT属于AIGC技术的一个最新典型应用,AIGC的全称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目前AIGC技术可生成的内容形式已经拓展到文字、图像、视频、语音、代码、机器人动作等多种形式。因此,传媒、营销内容生成方面的工作或最先感受AIGC带来的“颠覆”。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王昕告诉《环球时报》记者,ChatGPT的出现,对传媒和营销领域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对内容生产层面造成的冲击。内容生产环节以前是专业知识壁垒最高的一个环节。现在,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自动生成式的、“傻瓜式”的操作环节,不管是从业的门槛,还是技术的门槛都被大大降低。未来,内容资源将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状态。

“AI冲击的是文案工作者,不是文字艺术家,从业人员未来需要进行‘能力升维’,找到自身新的价值定位,方能不被机器淘汰。”王昕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对于ChatGPT这样一些应用型的AI产品而言,已经能够很好地生成常规性的、普通的内容资源和对内容产品进行文字的重新组合和拼贴,其生成速度和对海量数据库的实时调用能力是人类作者无法比拟的。不过,在另一方面,其也存在对于人类的情感、情绪以及深层次的心理因素缺乏洞察、目前缺乏深度学习的问题,所以未来在这一领域,专业人士的机会主要在于如何明确自身价值。对于业内人士而言,最核心的是要看到在AI的流行之下,一定有一些常规性的岗位以及常规性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未来我们要在调整自身定位,以及进行自身价值深度挖掘上努力下功夫。

(摘编自马梦阳《“神机”出世引发职场焦虑,人工智能未来将影响哪些职业?》)

材料三

“人类不能被机器取代,不是不会或者不可以,而是不能。”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网络视听行业发展与社会责任主论坛上,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叶蓁蓁的发言引起了不少参会代表的共鸣。让叶蓁蓁说出这番话的缘由是最近大热的通用型人工智能的诞生,在叶蓁蓁看来,新一代互联网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他表示,目前通用型人工智能,其技术路线是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大资本、大平台、大团队的研究范式,费钱、费人、费电,并不适合所有国家,所有团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AI替代人类工作,很多从业者也开始担忧自己会不会被机器取代,究竟智能媒体时代人工会被机器取代吗?叶蓁蓁的答案很坚定:人类不能被取代聊天,写文章、编代码、合成图片,合成音频、视频……当我们惊叹于各种神奇智能的时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大脑既是高科技的大脑,也是价值观的大脑。叶蓁蓁谈到,AI平台是有立场的,AI生成的内容是有导向的,所谓技术中性是不存在的,因此无论是喂养人工智能的语料数据,还是模型本身的算法,都必须高度关注其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能放任AI脱离人类的视野,积极探索AI应用与治理之道,这也是全国各级党媒党网应尽的责任,他期待网络视听行业能共同探寻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范式。

(摘编自《叶蓁蓁:人类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使得机器正在变得更快更强。“阿尔法狗”的进步和ChatGPT的强大功能,说明机器正在缩小与人类的差距。
B.ChatGPT能够顺利完成复杂和专业性极强的文字工作,由此可见,未来从事这些文字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将不再成为此类工作的主导。
C.王昕认为ChatGPT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传媒、营销领域的从业门槛。现在,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内容资源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状态。
D.新一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AI取代人类完成聊天、写文章、编代码、合成图片,合成音频、视频等工作。
2.材料三作者认为“人类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下列不能作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       
A.AI续写《孔乙己》,孔乙己学会了七种偷书的方法,最后被黑吃黑;AI续写《桃花源记》,渔人误入神秘"传销组织",惨被陷害。
B.贾政批评贾宝玉不关心社会,让他多读书。如果你是贾宝玉,会读什么书?咨询ChatGPT它推荐贾宝玉阅读《乡土中国》。
C.在《超脑少年团》电视节目中,选手们利用人工智能模仿李白、杜甫写作诗歌,这些作品虽然对仗工整但被专家评价“稍逊风骚”。
D.春节档热映电影《流浪地球2》中,视效团队的工作人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演员吴京、刘德华在电影中实现了“返老还童”。
3.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哪组职业未来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AI取代(       
①翻译     ②新闻编辑       ③文秘   ④艺术工作者⑤特警   
⑥数据分析师⑦客服   ⑧社会学家
A.①②⑥⑦⑧B.①②③⑥⑦
C.②③④⑥⑧D.①②③⑤⑦
4.材料二第一段使用了“颠覆”一词,请简析其含义及作用。
5.面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为了就业时不被机器淘汰,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10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