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2115719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自为。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②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③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北宋著名藏书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B.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C.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D.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后用作官衔名。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知府朱孝纯子颖”中“知府”,知,是掌管、主持之意。
B.“序”,文体名。同《琵琶行(并序)》《滕王阁序》中“序”。“后序”犹“跋”,刊于卷末的序文。《短歌行》中“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吟”,《师说》中“说”均表体裁。
C.天宝、乾元、宝应,同“元和十年”“乾隆三十九年”,都是年号纪年法。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多个年号。“壬戌之秋”“是月丁未”是通过干支表述时间的方法。
D.《旧史》,指《旧唐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敏求只对李白的诗作进行了分类补注,没有考定诗作的先后次序。治学一向严谨的曾巩认为不妥,于是在得到诗集之后,又考订作品的先后次序重新加以编排。
B.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应当赦免,并向皇帝上奏章推荐李白,但皇帝没有同意,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C.曾巩概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其悲壮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叙述,但从选词炼字上,自能折射出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心态。
D.曾巩在后序中先后两次提到了《新唐书》,第一次指出《新唐书》中有关李白记叙的几处失实,第二次指出《新唐书》对李白的相关评价没有写明。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1】,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注:【1】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             君:君主。
B.弗食不知其                       旨:滋味美。
C.师为难                                 严:尊敬。
D.又从而                              庸:归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之谓乎                            闻道也固先乎吾
B.道尊后民知敬学                  𫐓使之
C.虽诏天子无北面                  取之于蓝,而青
D.扣之小者则小鸣                  作《师说》贻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B.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C.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D.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要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人也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的妙处。
B.学,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教,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教与学可相互促进。
C.君主不把臣下当做臣下有两种:一是祭祀之代受祭者,一是老师。
D.教导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事倍功半,老师也会因此怨恨学生。
5.把下列所读文章中的句子以及课本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022-12-07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手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手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难道
B.则耻师焉,                                 惑:疑惑
C.术业有专                                 攻:学习,研究
D.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赏
2.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
A.而耻学B.其身也C.师不必贤弟子D.不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的首段,作者鲜明地提出论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后逐层深入地肯定自己的论点,确定全文论述的中心。
B.文中的“贵”“贱”“长”“少”是针对士大夫阶层“重贵轻贱”“年相若”等怪论的。针对性很强,锋芒所向,直指“鄙师”的士大夫之族。
C.全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在句式上,则是整句和散句相结合,使文章既有气势,又灵活变化。
D.文章虽是议论文,但感情充沛,如“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无”字,鲜明地表现了韩愈对士大夫之族有贵有贱的观点的反驳态度。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020-01-12更新 | 2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嘱托。
B.白露横江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C.泰山之,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为阳。
D.古时登山,东谷入   循:顺着。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农历十五日,“既望”指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十六,“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无尽藏”,出自道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
C.“美人”是个多义间,“望美人分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代纪年最常见的手法,前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后者如“壬戌之秋”。
3.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下列选项最合理的一项是(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     
A.甲文第三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乙文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的轮廓。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C.乙文中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D.乙文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相属
B.月出东山之上                    徘徊斗牛之间
C.扣舷歌之                           顺流东也,舳舻千里
D.越长城                           凌万顷茫然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022-04-08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