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6 题号:2123687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取材于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取材于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三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取材于《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根据材料一,作者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真理一来到中国,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
B.二十年来,我们对于国内国际的很多方面还缺少较系统地研究。
C.许多党员对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都知之甚少,研究气氛稀薄。
D.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主义只会片面地引用,不会拿来解决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充分说明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B.在认识的第二个阶段中,指导实践失败了的思想就是错误的。
C.第二次飞跃能够证明第一次飞跃正确与否,因此它更加伟大。
D.人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要多次反复才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
3.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正确思想来自于社会实践,是对客观外界规律的反映,又能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B.社会实践能改造客观世界,能把思想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C.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不断阐释,马克思主义终于被承认为真理。
D.毛泽东思想被中国革命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4.下列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参考你的阅读积累,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实践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体现了其坚韧的延续性。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确立了中原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向东发展,而不是向西;楚国问鼎中原,而不是南部;吴越称霸后,要到中原举行仪式,而不是关门称雄。这已经体现了统一的趋势。秦朝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帝国,如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其实这种冲击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南部属于农业地区,北部属于草原地带,双方交换劳动产品,也会发生冲突。农业地区对草原地带的影响通常以蚕食的方式进行,而草原地带经常给农业地区带来军事上的暴风骤雨。但冲突过后,中国文化则获得新生力量,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周边地区也逐渐融入。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唐宋时期,东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东北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如果从唐宋算起,这一过程几近千年。文化,即“以文化之”,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平等互惠的融合,日积月累,文化的版图逐渐发生改变。

而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常会走“汉化”道路。以少数人口统治多数人口,在文化上接受主流先进文化是世界范围内的通例。就统治集团而言,这至少有利于政治治理。如果不接受多数人的文化,政治上的冲突就难免发生。元朝统治中国时间较短,原因之一就是统治集团“汉化迟滞”。清朝统治时间较长,跟清朝的汉化政策关系密切。

就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中国文化体现了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增加了中国文化被征服的难度。黄河到长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战略纵深。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黄河流域烽火遍地。西晋灭亡,东晋在江南建立政权,与北方相抗衡。历史学家高度称赞东晋的功业,因为东晋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命脉。北宋灭亡,女真人南下,宋人退守江南,虽然只有半壁江山,但于文化保存而言,其与东晋的贡献大致相当。

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中国传统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晋书·四夷传》体现了“夷夏同源”的观点,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所以文化延续性也在不断被呈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问鼎中原,吴越称霸到中原举行仪式,说明中原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
B.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的冲突虽然带来了破坏,但是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C.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间的长短,关键看其能否迅速推行汉化政策。
D.东晋、南宋在保存中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没有东晋、南宋,中原文化就会失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中国文化置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来论述,逻辑严密,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B.文章从中原文化地位和文化内在精神、外在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具有延续性的原因。
C.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例证法、对比法等。
D.“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此后”“而”体现了段落间的承接关系,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增大了中国文化的体量,提升了中国文化被征服的难度。
B.如今,虽然中国文化也会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不可能使中国文化消亡。
C.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会接受中原文化,是因为他们在人口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
D.佛教传入中国,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文化的韧性。
2021-05-31更新 | 1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艺术史上看。空白的原创之功应该在中国古代绘画。受道家以虚为本思想的启示和熏染,中国古代绘画将有意留白、精心布白的手法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一种空灵的富有意境的绘画特征。无论是留白还是布白,其美学旨归都在于实现空白即画不白之白的艺术效果,宗白华先生从道家思想出发对此解释十分深刻: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

相对而言,文本中的空白与未定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而是相应于或借助于已有的表达的一种无表达的表达。就诗歌来说,已有的表达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定的空白与未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古汉语语法的意会性和意合性,即以意组合,略于形式,虚实自如,脉络深蕴,句法规则的控制能力显得较弱,语义语用的制约作用显得很强。中国古代对此特征的认识已很深刻,表述也言简意赅,清方东树在其《昭昧詹言》中说:古人文法之妙,一言以蔽之曰: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贯续,语词高简,六经之文皆是也。正是将冗余的语法形式尽可能剔除掉,将能省略的介词、连词、形容词、动词等尽可能省掉,将能隐去的主谓宾语等尽可能隐去,再加上大量单音词的使用,类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意象组合和名词拼接才可能在构成可以理解的简洁句式的同时,又留有充沛的可以任由读者去填充和体会的空白与未定性;正是凭借语法的自由,句子成分的灵活倒错,诗歌中的时空可以任意跳跃、切换,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必明确限定而全靠读者意会等特征,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这样的诗语把时空的转换和句意的顺通全部交给读者,在充分相信读者的理解力的前提下赋予其落实各种未定和空白的权利。

从诗学解释学的视角看,文本的空白将自身变为了想象活动的刺激物,空白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中起着自我调解的结构作用。为什么诗歌文本特别需要利用空白来刺激读者的想象活动?归根结底还是诗歌的独特体制使然。说白了,诗歌再怎么想办法扩大自身的内容含量,在小说、戏剧乃至散文面前它也是小巫见大巫。与其这样笨拙地量化比较,倒不如索性放弃有形的文字之比,转而求助于无形的空白,让空白中包蕴的诸多未定因素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变有限为无限,实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和化少为多的接受效果——这真是一种无奈中的聪明之举!

(摘编自李有光《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论诗歌空白与未定性的诗学解释学价值》)

材料二:

读者在解读空白结构过程中,补白的自觉意识是一大关键。人似乎有一种填补空缺,使事物完整的自觉倾向。比如,人们会把如下图这样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圆。根据圆的定义,这个图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圆,因为弧线的两端没有连接起来。但是,人们就是倾向于忽略这个空缺,或者说是填补这个空缺,而把这个图形认作是一个圆。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在对唐诗空白结构的解读过程中,空白之所以会被读者解读和接受,就是因为读者的格式塔心理在起作用。当看到空白结构时,空白结构在语义、形式等方面的空缺就类似于不完满的图形,读者会自然地产生补白的倾向。

空白结构作为一种有所省略、话不直说的表达方式,给诗歌留下了有待填补的空白。可以说,空白是诗人特意留下欲与读者交流的内容,是实现表达者与接受者互动的一种手段。从诗人的创作到读者的补白,这个解读过程本身就说明空白结构是一个创作再创作,需要读者参与的文本结构。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这种再创作能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参与的喜悦和乐趣。

在对诗歌空白的解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在理解诗人的用意,也由于个人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给作品增添了自己的个人色彩。这些独特的解读方式可能并不是诗人的本意,但是作为诗歌意义的诠释却又未尝不可。可以说,这样的再创作扩充了诗歌的表意容量和内涵空间,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当然,读者的再创作不是毫无依据、任己所欲的再创作。再创作的因子完全来源于诗歌本身,是空白结构隐藏着的内容。读者只能以空白为依据,在不影响诗歌理解的前提下,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再创作。

(摘编自朱雯雯《唐诗空白结构的修辞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白的艺术受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其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无论诗歌还是绘画,实现空白都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段。
B.古汉语语法有意会性,给予了诗人创作诗歌很大的自由,他们在保持基本语义的前提下,尽量简洁灵活,也给读者充分的自由解读空间。
C.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材料二认为读者在面对结构空白时,由于语义、形式等的空缺引起的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会自觉地产生补白的意识。
D.空白结构给读者再创作的机会,读者在理解作者本意的基础上,可以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自由创作,增添自身的乐趣与作品的艺术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提出“空白”的美学宗旨,然后以诗歌为例,论证了诗歌空白与未定性的诗学解释学价值。
B.材料一引用宗白华的文论,说明以道家思想来观照绘画中的空白,品味其意境时能读到“虚”中之“实”。
C.材料二运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阐述了读者在解读诗歌时意义重大,补白能实现诗人与读者双方的交流互动。
D.材料二以人们认知“残缺的圆”为例,形象地论证了在解读空白结构过程中,补白的自觉意识是一大关键。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陈延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风诗三百,用意各有所在,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故能感发人之性情。”
B.《吕氏春秋》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C.清代学者谭献于《复堂词录序》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D.李陈玉《楚辞笺注》:“读者之悟,与作者之意相遇于幽玄恍惚之地,……其文反略于作者,而以作者为我注脚。”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诗文创作的“空白”,但侧重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为曲终的留白,请结合两则材料赏析这两句诗所体现的诗歌的空白艺术。
2023-11-13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自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坚定自身的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创新。一旦缺乏文化自信,就不能更加系统地了解文化内在的真正意义,创新与传承便失去了实际的作用。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民族历史人文的底蕴,更能展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的指导,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思想的升华,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大裨益。从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相工作态度,到南宋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再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都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及爱国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更有义务将文化传承。

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所以,在吸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筛选。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有些传统文化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通过科学判断,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根据当前实际需要,既要能够借鉴又要加入主观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是使用还是放弃,使文化传承更具有现代应用价值。每个时代对于精华与糟粕的理解不同,具体区分要以实际生活的背景为前提;每个人对于精华与糟粕的诠释也有不同的认知,但是评判准则是一致的。

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对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传承是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思维,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深究文化的内在涵义,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

要想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还需要利用当前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建设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当前,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剧,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压力,传统文化虽可以使人的思想压力得以缓解,但并不具备朝夕可以见效的神奇。也正因如此,很多群众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因此,要想使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让其真正走入大众视野。

(摘编自井继源《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不仅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示范。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都有了实证和深刻的认识。
C.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文化传承必须要与实践创新相互结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
D.传统文化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有选择地筛选,对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要舍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但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B.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华文明探源方案在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中是独一无二的。
C.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而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果。
D.当前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误区,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朝夕见效故不甚重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近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呈现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B.通过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为“三皇五帝”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有真实历史背景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而后再去对证解决。
C.把涉及8000年文明起源史、5000多年文明形成史的渭河和汉水流域、淮河流域、钱塘江流域等地一并纳入,拓宽空间范围进行研究。
D.目前,我国考古学在和历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全方位的联合攻关方面,尤其在“古代文明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022-10-13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