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1 题号:212459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2022年11月4日,全省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现场会在安龙举行,观摩首站选择在笃山镇梨树村,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生动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笃山镇镇长叶梅说,党的二十大为“三农”工作指明方向,为发展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我们要以此次移栽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梨树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资源禀赋,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以创建“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为契机,努力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开新局之路。

为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促进乡村振兴,笃山镇党委按照“一升一降”“五个一批”的要求配齐配优梨树村两委班子,换届后的村两委干部学历全部在大专以上,平均年龄为30岁,村党支部在全州党支部标准化评估检查中通过验收,并被安龙县确定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年仅27岁,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律专业的王凡,在换届中一肩挑起村支书、村主任的重任。“要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要带领村民谋振兴。”上任后,王凡深知肩上责任重大。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正是有村两委和28名党员做给村民看、带领村民干的一股子闯劲,梨树村振兴路上干劲十足。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场“大会战”,那么乡村治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其中的一场重要的“攻坚战”。

梨树村注重生态宜居,念好净、美、畅“三字经”,把昔日杂草丛生的闲置地、残垣断壁的荒芜宅基地,渐渐变成了花园、果园、菜园、乐园、公园。实施1000平方米道路绿化,门前是花园,房后是菜园,还有法治公园、民议亭、梨树园围绕村寨,村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村民乐享“五园”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梨树村驻村第一书记郑跃说,下一步,梨树村将扛起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重任,继续做好农旅、体旅、文旅融合发展文章,闯出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

(摘编自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看笃山镇梨树村如何“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虽用得很好,但带着对中国人的几分藐视的意味。
B.不流动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这种孤立和隔膜不是绝对的。
C.在乡村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D.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形成“熟悉”的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固守土地。
B.乡土社会实际上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规则是有区别的。
C.中国的现代化避不开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D.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将逐渐被现代化取代,乡村社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近年来,贵州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在乡村振兴中开新局”作为主要目标之一,结合材料二,说说梨树村乡村振兴之路上有哪些可借鉴、可推广的途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费孝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直接取材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林庚曾在《唐诗综论》中指出:诗歌语言诗化的过程, 不止是语言的精炼灵活而已,更重要的是形象性的丰富。展开对形象的捕捉,活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最广阔的天地便是大自然的景物,这就是大自然的对象化。这里的大自然应属于广义的自然,即人的生活环境,因为唐诗中不仅仅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更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些建筑描写同样是当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写照。

作为生活居处组成部分,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的本义是小路,径的;形态特征是窄与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频繁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如花径不曾缘客扫”“野径云俱黑”“万径人踪灭”“竹径通幽处等。再如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谢灵运《游南亭诗》)、紫荷渐曲池,皋兰覆径路: (江淹《池上酬刘记室》)。从形式上说被径发池相对,曲池径路相对;从内容上说共同构成幽雅之境。可见,已经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小路而具有了审美性。

为了使意象的形成脉络清楚化,采用列表方式,梳理了六朝诗歌(表1,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诗歌为依据)和唐代诗歌中的用法。

1六朝诗歌中的用法

分类语汇语汇语汇
汇 语汇
语汇
语汇
形态、
情态
曲径1斜径1荒径5野径4修径1幽人径l
植物
搭配
花径3兰径3竹径2松径2草径1萝径1
时间、
气候
朝径1昔径1云径1
其他三径8蹊径6邪径4石径2迷径2平原径1
行径2酒径异径1涂径1

2唐代诗歌中的用法

分类语汇
语汇
语汇
语汇
语汇
语汇
形态、
情态
曲径5斜径4仄径2狭径1微径13蛇径1
野径36荒径16幽径56逸径1闲径1香径31
植物
搭配
竹径60松径35苔径28草径2樵径16兰径15
萝径14李径10药径6菊径2芳径9芝径1
时间、
气候
春径5秋径5晚径2朝径2
烟径5云径4雪径4霞径3风径1雨径3
其他三径93元亮
1岩径6迷径5虚斋
1虎溪
石径38开径7扫径11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云山’‘宫云’等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个物象。诗人们将两个普通的物象结合起来,并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其间,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普通的意象。同样,由一个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点缀转化为了一个个丰富的意象。竹径”“幽径”“野径等在唐代诗歌中被大量运用,并不是偶然的。正如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那样,竹径 从普通的物象进入到诗歌里,已经逐渐产生出象征的意义。诗人不仅用植物性情来表征之情态,还把士人崇尚的品格叠加在的意象上,形成了各种不同性格的径,如竹径”“兰径”“松径隐径”“野径”“逸径等。于是,便由一个普通物象转化为诗歌中的审美意象,由实而虚,完成了诗意化的过程。

三径竹径,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三径 最初指家宅中的小路。典出东汉赵歧的《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 荆棘塞门,舍中三径不出,唯羊仲、求仲从之游。这是有关三径的最早记录。由于蒋诩的高蹈和隐逸引起后人模仿,因而三径便与隐逸相关联,被认为是古代隐士的家园。最先引三径入诗文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由于陶渊明在后代文人中的影响深远,因而出现了元亮径”“松菊径等各种说法,以至于出现了历来对‘三径’一典,多认从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的情况。另外,用求仲、羊仲之典象征友谊,如叹兹三径断,不践十年余(乔知之 《哭故人》)用三径断慨叹敌人的离去,友情之深可见;应怜蒋生径,秋露满蓬蒿(钱起 《秋夜寄袁中丞、王员外》)用蒋生径倾诉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可谓对三径的拓展。

竹径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唐诗中的竹径也有很多写实的诗句,如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寺中有大片的竹林。由于对竹径的喜好,唐代文人在园林中开竹径,如自须开竹径,谁道避云萝(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竹径被虚化,首先用来表现幽雅意境的构筑。后人评常建此诗指出,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并列的,用几个具体意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其次,竹径经常与上人”“山人”“寺院等相联系表达禅境。第三,竹径与桃源、仙家的结合更把竹径虚化了。竹径桃源本出尘,松轩茅栋别惊新(崔混《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桃源并列象征出世的高洁;御酒瑶觞落, 仙坛竹径深(徐彦伯 《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竹径与仙家并列象征隐逸的闲适。竹径 于是从生活中的竹林小路这样一个现实性的具象上升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

由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这是一个诗化的审美过程,也是文化的积淀过程。成为诗歌意象之后的,不再是普通的小路,而是含有丰富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的符号。但诗化以后的意象,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诗歌和其他的文学创作中,而是再一次被运用到建筑环境的营造中,重新成为实指的物象。这一次意象重新转换成物象,不再是早期实指的物象表达,而是将诗化的载负着文人士大夫价值观的意象,运用到庭院或园林的布局中。生活中的普通物象,经过历代文人的歌咏,成为审美意象;又因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而被再次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真实物象。这种转换,使得建筑物象渐染了文人性情,从而打通了诗歌与其他物质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我们看到诗歌是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的,关注诗歌与文化大环境的联系,是我们认识诗歌本质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朱易安、王书艳《物象的诗化和意象的实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化”就是将具体的生活物象转换成为审美意象,从而丰富诗歌的形象性。
B.“径”是人们生活居处的常见物象,也是诗歌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含义丰富。
C.“三径”在唐诗中最初指宅中的小路,后与隐逸关联,被认为是隐士的家园。
D.“竹径”成为具有隐逸和闲适色彩的幻化意象,经过了由实指到虚化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中既有山水湖海、花木禽兽,也有大量的亭台楼阁、宅院庭房,这充分说明诗歌的取材并不只限于自然界。
B.诗歌中出现了,“幽径”“野径”等大量与“径”相关的意象,可见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C.由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影响深远,以至后世出现了“元亮径”等意象,并有人认为“三径”一典出自该文。
D.物象“诗化”和意象“实化”的转换使得诗歌和文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阅读诗歌时需要对此有充分认识。
3.根据表格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两个表格的比照可以探究“径”这一意象的形成脉络。
B.“径"意象在六朝时期已初步形成,意象类型也较为丰富。
C.唐诗中“径”意象的语汇数和使用量,远远超过六朝时期。
D.唐诗中的“径”已经完成诗意化,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实现物象的“诗化”和意象的“实化”的关键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分别概括。
5.这是一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作者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对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文本材料说明。
2023-06-10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农历岁时的形成和发展与沁河下游所在的豫西北地区有着密切的关联。西周时期,人们明确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以及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的物候。春秋时期,人们在四大节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构成八大节气。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安排。至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与郭守敬等人共同研订《授时历》。此历已将一年推算为365.2425日,指导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农业生产。所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包括沁河下游流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反映了农人对自然规律和农时的科学认识与适时把握。至今仍指导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沁河下游流域小麦的生长期较为漫长,约为240-260天,横跨二十个节气,其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个阶段均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得较为紧密。

小麦播种期。第一,白露。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人开始播种小麦。第二,秋分。农人开始上粪犁地。准备小麦播种工作。正如民谚曰: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第三,寒露。该地大部分区域开始播种小麦,寒露至霜降,种麦莫商量。可见此时种麦的紧迫性。第四,霜降。适宜播种的时间窗口即将关闭。此时进入小麦播种最紧张的时段。第五,立冬。农人们可抓紧最后的机会种晚茬麦。第六,小雪。该时节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小麦播种必须结束。

小麦成长期。第一,大雪。小雪和大雪期间的降水对麦苗过冬至关重要。第二,冬至。小麦进入冬眠。若期间雨水较丰、气温较高、光照较多,会诱发小麦提前起秆,不利于过冬。第三,立春。万物复苏,麦苗开始返青。民谚有立春三日晴,米麦好收成之说。农人开始锄地施肥,为麦苗茁壮成长提供养分。第四,春分。麦苗生长加速,民谚有麦过春分昼夜忙的说法。第五,清明。麦苗已长高。民谚有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第六,谷雨。小麦开始抽穗,一个多月后便可收割。民间亦有谚语:一穗二穗,四十天上场。

小麦收获期。第一,立夏。小麦穗已出齐,农人们便开始做麦收的准备工作,比如碾场、平整打麦场等。第二,小满。麦粒渐趋饱满,麦穗开始泛黄。即将成熟,正谓立夏麦穗齐,小满饱了粒。第三,芒种。人们开始收割小麦,抢种玉米和谷子。此时是农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俗称火麦连天”“收麦如救火”“龙口夺食等。第四,夏至。麦垛堆起,颗粒归仓,麦收基本结束。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小麦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显露,该地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均发生了变化;同时,春季和夏季的提前以及秋季和冬季的推迟反映了四季转换的时间变化;尤其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节气所反映的物候和气温普遍有所提前,对农业生产的安排产生影响。相应的农事活动也需适时进行调整。

因此,农人在参考二十四节气的同时,更多地参照本地物候的变化,以正确指导麦作生产。

(摘编自代高峰《地方性知识耦合:沁河下游流域的小麦耕作与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谚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中国古代有发达的天文学观测,促进了古代气象学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某种程度上带有天文学的思想体系和特色。应该说,二十四节气既有气象意义,又有天文历法意义,这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气象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它属于龙山文化陶寺遗址,考古专家确定其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遗址。通过实地模拟观测,专家们确定,陶寺早期遗址的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

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或者说代表着很强的实力。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累月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的可靠性与对比等等,这既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而且这种观测方法,是从散漫观看日出转折到在特定参照物和固定模式中的观察,甚至是从定性走向部分定量的飞跃——这在四千多年前是相当了不起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气象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科学史界公认,中国有传统天学、算学、农学、中医学等四大传统学科。但是,气象科技史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中国传统古代气象学理所当然成为第五大传统学科。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传统气象科技知识等,对于形成这个结论功不可没。

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各地花信有所差异,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代价值。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诞生于西周,战国时期开始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一起,人们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都是由二十四节气来安排。
B.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法宝,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仍有重要价值。
C.二十四节气对于天气预报和公共服务研究有启示作用,如二十四节气的预报会对与二十四番花信有关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D.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若是发生变化,在指导麦作生产时就需要参照本地的物候情况,根据变化进行适时的农事调整。
2.下列对材料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朝代为序,证明了二十四节气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
B.材料一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大量谚语,使得语言具有生活气息,并且有助于读者理解。
C.材料二以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为例,是为了表明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很重视观测气象。
D.材料二直接指出利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比利用气象预报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二十四节气关联农业生产的一项是(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B.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C.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D.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4.请指出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并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假如你是一位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准备到农村去指导农民朋友科学种植小麦。结合材料相关内容,你会为农民朋友们的农业生产活动提出哪些指导性建议?
2024-02-29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对此,陈心想特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陈心想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看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
C.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从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的(     
A.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
B.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C.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
D.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2021-12-29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