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67 题号:212464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整风运动是1942年到1945年4月七大召开前,党在领导敌后抗战的同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场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它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了以求知、求实、求真、求新等为主要内涵的整风精神,这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借鉴延安整风经验,“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挤”“钻”的求知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全党干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和把握。学习和应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做基础,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干部工作繁忙学习时间少,有的干部文化水平低、理论素养差等问题,1939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没有工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作“挤”,用“挤”来对付忙。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作“钻”。延安整风运动首要的就是以“挤”“钻”的求知精神为导向,从“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政治高度出发,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延安整风中的陈云经过认真思索,得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结论。所谓“不唯上”,不是说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说不要“唯上命是从”,这同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并不矛盾;“不唯书”,也不是说不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是说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只唯实”,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以“眼睛向下”“做小学生”的态度,把调查研究作为学习的重要一环,作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最终真正做到了用马克思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实际这个“的”,用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是就是,非就非”的求真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思想教育运动,是用来解决党内的是非问题,即在精读文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深思熟虑,反省自己的工作及思想,反思自己的全部历史,“把文件中的道理当作尺码,来量一量自己……来称一称自己”,从而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改正错误的实际办法。1943年2月6日,中央党校为庆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举办舞会,在会场中悬挂两条标语,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945年4月,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会场两侧悬挂着6个插着鲜红党旗的旗座,每个旗座上也写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8个大字。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凡是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员干部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必然“与人民利益相一致”,凡是错误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必然“与人民利益相违背”。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求新精神。延安整风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求变、求新,求个人思想从非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求工作作风从主观主义转变为实事求是,求组织工作从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转变为五湖四海,最终实现党风的优良和事业的全新局面。求新,不是喊口号,不是装门面,而是要党员领导干部勇于担当,顺应潮流,开拓创新。1942年10月毛泽东为延安平剧院题字“推陈出新”。五年后的1947年10月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在看完晋剧《反徐州》后,题词“与时并进”,这种一以贯之的求新思想,不仅仅是对戏曲文艺的要求,更是整个革命事业前进方向的指针。所以,在大生产运动中,改变了几千年来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济,建立了相互帮助、共同劳动的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在陕甘宁边区出现了全国解放区第一个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社——苗店子合作农场。在教育事业上,不仅主张要以“打碎旧的一套”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废除封建的旧的教育制度,而且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翻译成真正中国的言语”,“彻底地改进我们的全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真正与人民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替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这种求新就是要深入群众生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和创造性,运用“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最终实现既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创造。

(摘编自谭虎娃《延安整风精神浅谈》,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整风运动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并形成一套特有的理论精神,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中的“这”指“没有工夫”;“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中的“这”指“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
C.“不唯上”是说上级不符合实际的话可以不听;“不唯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D.判断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判断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党风的建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整风运动强调主动学习,要求党员干部从党员的责任感出发,系统而全面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B.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它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表现。
C.文中两次提到延安时期我党悬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意在证明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真精神。
D.“推陈出新”一开始仅仅是对戏曲文艺方面的要求,后来才把这种求新精神推广到整个革命事业的范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在整风运动之后,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向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接触群众,体验生活,运用板话、歌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B.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做了新的科学解释,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
C.在谈到科学研究时,钟南山院士说道:“权威的意见不一定总是对的,书本上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自己实践或亲眼看见的结果才是最可信的。”
D.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及《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
4.文章是如何论述“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新精神”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下列材料是如何体现原文中阐述的延安整风精神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1978年冬,为了改变大集体式低效率生产方式,安徽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将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79年小岗村不但不再靠国家救济,反而向国家缴纳6万多斤公粮,人均收入也由22元上升到400元。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亲临小岗村考察,被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感动。他不仅支持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政策,更将这一先进做法推广到全省,使“包产到户”成为新的农村改革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先驱。不久,我党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从文艺理论方面来看,首先,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一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其次,品评作家、作品。如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第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智力游戏,士子若沉迷于诗赋创作和学术研究,自然会将诗赋气和注疏气渗入八股,从而造成“破体”,因而《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谏》,“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材料二: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

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

(节选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作者在创作中常通过谈文论艺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知,这有利于提高小说的历史地位。
B.冯梦龙认为,小说中描写的事情无所谓真假,只要道理“真”即可,《海游记》中的说法深化了这一观点。
C.明清时期,八股文体有严格的规范,如果士子在创作时将诗赋气和注疏气融入其中,就会导致“破体”。
D.无论是传统的叙事文学,还是现代小说,创作者都有权利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议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小说创作者在小说中阐发的观点都包含着精辟的见解,具有极高的价值。
B.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石头和空空道人之口抨击了当时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
C.不管是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还是现代小说中的议论,都包含了作者的态度或看法。
D.只有那些悬疑或侦探小说才存在“议论最小化”现象,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议论”的一项是(     
A.鲁迅《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叫人活泼不得。
B.老舍《骆驼祥子》:生命就是且缓一口气再讲,明天,再说明天的。
C.托尔斯泰《复活》: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
D.卡夫卡《变形记》: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关于小说中“作者的声音”,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创作者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03-23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是民俗学原初而经典的研究对象,乡土研究是研究中国民众文化之根的基础。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与乡愁情绪的助力下,中国在城市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产生回归乡土的后现代思潮,出现逆城市化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人返回乡土,返回田园,虽然返回的动机、方式、路径各有不同,但他们形成一股返乡的潮流,振兴乡村日渐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大约有三类人返乡。第一类是为纾解城市病的困扰与寻找乡野新鲜生活的城市普通人。他们是乡村的观光者,是回归乡土的主流人群。第二类是寻找文化资源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城乡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角度考察乡村,虽然有各自的追求与工作任务,但目的都是重新肯定乡土的价值,提供振兴乡村的思路与方案。政府部门与专家学者合作,评估乡土村落的价值,依照空间形态与生活价值进行选择性的保护,确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同时根据乡村经济文化特点,寻找乡村脱贫与致富之路。第三类是寻找资本利润的城市企业家。他们看到了乡土生活的商机,将城市闲置或利薄的资本转移到乡村,发掘、转化乡土生产与生活资源为新经济产品,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传统乡土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推广,乡村旅游景区的打造,服务乡村旅游的民宿经济等,正成为吸引社会企业关注的热点。这三类人汇成返乡的重要力量,形成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景观。

其实还有第四类人,那就是美丽乡村建设者与艺术乡建者。这些乡建者对于村落充满热情与想象,带着美好愿望改造乡村,与政府合作推动、与民众互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愿景,这为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美乡村愿景对乡村提出的不仅是生态宜居的物质生活环境,更看重的是和睦和谐的社会环境与相互关爱、充满人情的新伦理生活。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返乡的乡贤作用十分重要。乡贤是走出乡村又返回乡村的社会精英,他们挚爱乡土,熟悉乡村,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治理经验以及人脉资源,而且具有公正奉献的良好个人品质与建设乡村的热情,是引导中国乡村变化的重要人力资源。21世纪初,与乡贤等离土乡民重新返回乡土的身体移动同时,中国发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将传统农业文明的优秀成果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数千年农业文明累积的乡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的文化遗产,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进步。

在全球化背景下,乡土在变化,我们看待乡土的眼光也在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乡土正在被重新认知,重新定义,乡土成为与城市相对照的镜像。我们对于乡土的认识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论述的乡土乡情已经明显不同,但我们继承了费先生对于乡土以及生活在乡土上的那群人的情怀与文化理解。

(选自萧放《重返乡土:中国乡土价值的再认识》)

材料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走上了新农人这条道路。他们放弃了高薪职位、舒适的生活环境,选择在乡村里劳作,种植蔬菜、养殖家禽,过上了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新农人并非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有些是从城市里来的。他们抱着一颗爱农耕、爱大自然的心,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起初,他们可能会因为对农业知识不足而遭遇不少挫折,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技能,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劳作生活。与城市里忙碌、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相比,新农人的生活显得更为宁静、慢节奏。他们可以在清晨起床,呼吸新鲜空气,听着鸟儿的歌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一天的工作之后,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农场里采摘蔬菜、享受天然无污染的食物。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能够带给人们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当然,新农人的道路并不容易,他们需要面对很多挑战,比如农业知识的缺乏、技术手段的落后、市场竞争的激烈等问题都需要他们去解决。而这些困难也正是新农人成长的机遇,像莲商会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新农人,通过莲商会帮助积极学习、努力工作,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逐步地获得成功。

新农人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他们坚信,种地养殖不仅可以赚钱,还可以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与城市生活不同的美好生活方式。

(选自《培育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美乡村”不仅看重和睦和谐的社会环境与相互关爱、充满人情的新伦理生活,更看重的是生态宜居的物质生活环境。
B.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农业文明的优秀成果,已经成为数千年农业文明累积的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人的文化遗产。
C.我们对乡土的认识与《乡土中国》中论述的虽然不同,但对于乡土以及生活在乡土上的那群人的情怀与文化理解却与费孝通先生是一致的。
D.新农人追求宁静、慢节奏的生活,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宿因其平民化、平价化、亲民化而广受游客欢迎。对推动农业休闲、山地聚落观光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企业家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
B.因大量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无人耕种而荒废,土地使用权流转增加了土地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的收入,有利于农村发展。
C.在农村。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已不再是全能型的,不再是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而成为社会和民众的服务者,政府的职能已经淡化,可有可无。
D.走出乡村又返回乡村的乡贤,可以发挥他们建设乡村的热情,利用他们丰富的阅历、社会治理经验和人脉资源,为乡村发展做贡献。
3.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关于四类“返乡的乡贤”标准的是(     )。
A.刚刚入冬,突然下了一场大雪,大白菜价格暴涨,张老板准确把握商机,组织物流把家乡的大白菜运往城市,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B.安徽大学研究乡土文化的周教授春节回农村老家拜年,与当地官员研究如何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五猖”在振兴乡村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C.大学生沈雪创业成功后,回到家乡经营蓝莓采摘园,还为附近水果店供货,吸收了附近二十多个农民进入自己的种植园工作。
D.中国美院张教授退休后回到家乡农村,与村干部商议利用自己所长,为农村空白的墙壁画上富有艺术意味的图画,为来乡村旅游者提供更美的视觉感受。
4.下列对材料二有关新农人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农人不一定来自农村,但他们和农村人一样有一颗爱农耕、爱大自然的心,立志在农村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B.新农人的生活更为宁静,生活节奏相对更慢,这样的生活虽简单,也能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C.新农人来到农村,就是为了在清晨起床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听自然界鸟儿歌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D.新农人的道路并不顺利,很多挑战需要面对,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困难是挑战,也是成长的机遇。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如何理解农村的乡土价值。
2024-04-05更新 | 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艺术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传统美术资源(下文称资源)发掘与传承是我们民族创造的良性之道。如何挖掘传统美术资源,本质上是造型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命题。传统色彩便是其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如何挖掘资源,取决于人们对其深层学理的认知与理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潜台词是这方人群造就此方文化。这个文化便是资源的显现。确切地说,文化是显现在这方水土上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态。所谓的生活态,就是人们的生活的场景和状态。从学理的角度看,它由显性和隐性两大部分组成。显性是一目了然的地方生活样貌和状态,大到此地的自然山水、人文历史遗存、城市建造与环境,小到具体的衣、食、住、行、用、玩、赏、商等场景中那些易于被人忽视的家私与杂项、服饰与器物,还包括烘托氛围的工艺品与艺术品等的款式、材质、色彩等不同类型的组合方式、空间形态、场景、风格等可以被资源包括的部分。而隐性则是不可见的精神层面的遗产,如技艺、传说及相关的研究和历史文献部分。隐性的精神决定着显性生活场景和状态的显现。换句话说,就是日常生活状态和样貌,都是由地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美学价值观所决定的,它们彼此是浑然一体的呈体系化的存在。资源的学理告诉人们:它们都是人们为了生活而展开造物、造景和造境活动的结果,因而带有这个地方人文的温度,反映着时代文明发展的阶段。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表达着这个因地域而异、因时代而异,还因不同专业和行业认识而异的生活态。所谓一个地方一特色,指的就是地方生活态的特色的系统显现,各地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当代时尚价值观不同而异。

我国的城市风貌色彩营造,不传承传统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不与时俱进也是不可能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被智慧地发掘,实现无限的可能性,方法研究尤为重要。这既是方法问题,也是技术问题,更是工具的创新观念问题。当前,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工具实实在在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在这样的时代,如果我们依然仅执着于原始的作业方式与认知,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该从令人惊叹且日新月异发展的人工智能,如ChatGPT和图像应用软件建构与运行方式中获得启示,重建我们挖掘资源的思想方法,创造新工具。用数据化的方式,把资源诸要素分类,做模块化与模态化演绎,形成近似开源的状态下可辨识、可检索、可交互、可演绎的数据库及其运算的思维模式。比如将资源分成自然、抽象和人文的大的形象类型分域:从图形、图案、图画、图像、物像、景像和影像等形态做细分类型的分层建构;再以主、客体物象与主题叙事关联的空间场景关系耦合,想象其变化幅度、频度、烈度、速度、显示度……再结合2D3D4D乃至ND形式类型做类似输出模式的、与现实资源相匹配的思维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生活,以活化意识的思维方式研究传统遗物、遗址和遗产,所谓挖掘的方法便会是另一番境界。

人们创造工具和方法,为的是致用。致用是我们研究和讨论的目的。以首都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与营造工作为例,如果不深挖资源,简直就是寸步难行。这是一座占地超过1.6万平方千米、有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如今还在日新月异发生变化的城市。如何上接地域文化历史遗产,下接京城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态,同时还要比对国际大都会风貌发展趋势,打造让民众引以为豪的都城?作为城市色彩规划者必须对京城资源有清醒的认知和智慧的演绎。对北京城市风貌的色彩做高度提取和提炼,推出城市色彩主旋律主题词是个复杂的过程。从挖掘资源的角度看,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作为城市色彩主旋律的主题词,必须有如成语,字面文雅,朗朗上口,一听即懂;而作为主题色谱,必须色味准确,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印象深刻。从这个意义上看,能够表意的文字和色谱都是稀缺资源,它们考验着编制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美学现界。我们是从两大维度细读京城资源的:一是阅读与城市色彩相关的历史与城市上位研究文献,二是展开京城空间环境与生活态的色彩现场调研。经过大数量级的物象色彩采集、分析、提炼、比对、想象和创新叙事的过程,我们推导出丹韵银律的色彩主旋律主题词与色谱谱系。这是从多个维度观察首都城市显现的色彩,从色谱结构性眼光对其色调进行提炼,形成由红色调和灰色调两组相辅相成的典型色系。

面对浩瀚的传统形象与文献资源,必须以敬畏之心从资源中挖掘有价值的事物。从传统根源到传承文脉,从远古到当代,从观念到现实,从局部到整体,从过往到未来……必须建立起综合思考,从而使得我们能够从容应对项目诉求中万千变化的色彩,实现我国城市具有连续性色彩特色的传承,使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创新胜,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多样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得以传承发展,并以世界看得懂的方式广泛传播。

(节选自宋建明《传统色彩资源与当代城市景观色彩新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方人群造就了一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人们生活的场景和状态的显现,称为“生活态”。
B.无论大小,显性。“资源”都是由地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美学价值观这样的隐性精神决定的。
C.在发掘有限资源时,如果能创新运用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就能实现无限的可能性。
D.挖掘美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致用,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城市具有连续性色彩特色的传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学理层面强调隐性资源的重要性,可见时代、地域、专业等因素对地方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采用数据化方式将传统资源分类,目的是用现代科技将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美术资源作为民族印记留在历史中。
C.城市色彩主旋律主题词是对城市风貌色彩的提取和提炼,必须同时具备语言表达的准确文雅和审美品位。
D.只有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在壬变万化的色彩中找到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优良的传承传播方式。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聚焦传统美术资源挖掘问题,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学理、方法、致用三个角度深入论证。
B.第一段从理论层面让大家明白传统美术资源挖掘的前提,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C.第二段在论述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创新挖掘工具时,为了更加生动有趣,作者用图表法呈现思维构建。
D.第三段以北京城市风貌的色彩叙事实践为例。论证挖掘传统美术资源与致用的关系。
4.文中多次出现“挖掘”“学理”这两个词语,请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
5.为促进曲靖的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现面向广大市民征集曲靖城市色彩主旋律主题词,请结合本文观点,设想一个主题词并说明理由。
2024-01-28更新 | 1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