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7 题号:2124947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帝用张孚敬议欲去孔子王号,易像为木主,笾豆礼乐皆有所损抑。下儒臣议,阶独持不可。孚敬召阶盛气诘之,阶抗辩不屈。孚敬怒曰:若叛我。阶正色曰:叛生于附。阶未尝附公,何得言叛?长揖出。斥为延平府推官。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廷推吏部尚书,不,不欲阶去左右也。阶遂请立皇太子,不报。复连请之,帝不怿。严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帝使阶往邯郸落成吕仙祠。阶不欲行,乃以议祔庙解,得缓期。而帝内衔阶。摘杨思忠元旦贺表误,廷杖之百,斥为民,以怵阶。嵩因谓阶可间也,中伤之百方。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斋词迎帝意,左右亦多为地者。帝怒渐解。未几,加少保,寻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帝既诛鸾,益重阶。帝所居永寿宫灾,徙居玉熙殿,隘甚,欲有所营建。问阶,阶请以三殿所余材,责尚书雷礼营之,可计月而就。帝悦,如阶议。会问阶知人之难,阶对曰:大奸似忠,大诈似信。惟广听纳,则穷凶极恶,人为我撄之;深情隐慝,人为我发之。故圣帝明王,有言必察。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帝称善。言路益舒。年八十一卒。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徐阶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阶危A甚B度未可C与争D乃谨E事F嵩G而益精H治斋词迎帝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重,意为慎密持重。文中“阴重不泄”的意思是说徐阶的为人深藏而不外露。
B.木主,指木制的神位。古代用人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长久祭拜,后演变为牌位。
C.听,有准许、应允之义,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意义相同。
D.以怵阶,用来警告徐阶。其中的“怵”与“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阶不畏权势。张孚敬主张去掉孔子王的封号,改供像为神主牌,降低祭祀规格,他坚持不同意。张孚敬斥责他,他据理予以驳斥。
B.徐阶勤于职守,擅写“青词体”奏书,深得皇帝欢心。皇帝把他召到身边给自己值班,朝廷推荐他担任吏部尚书,皇帝也不想让他离开。
C.徐阶深得皇帝信任,虽然多次引起皇帝不满,并因摘抄杨思忠的元旦贺表有误,在朝堂上遭到杖责,贬为老百姓,但不久又被封为少保。
D.徐阶对于知人有自己的见解,皇帝询问他知人之难,他说,“奸恶之人好像忠臣的样子,欺诈之人好像诚实的样子。”分清它们需广泛听取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阶请以三殿所余材,责尚书雷礼营之,可计月而就。
(2)即不实,小者置之,大则薄责而容之,以鼓来者。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节选自《明史·宋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B.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C.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D.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家学子研习的核心著作。也与亡佚的《乐经》合称“六经”。
B.黄老:也称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汉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C.两庑:是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又特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供奉孔子门人及历代大儒,如汉代董仲舒、唐代韩愈、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等。
D.姓氏:三代(夏商周)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用来分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濂,自幼聪颖过人,记忆力超强。他博通《五经》,转益多师。他的两位老师柳贯、黄溍甚至都觉得学问在他之下,自愧不如。
B.宋濂与刘基齐名,都兴起于东南。刘基豪迈,宋濂以儒者自命。宋濂虽才华横溢,却不能像刘基那样得到重用,无法获得显赫的官爵。
C.宋濂善于随事纳忠。太祖让他讲析《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事,他就顺势劝谏太祖要以礼义治心,学校治民,不可以刑罚为先。
D.宋濂手不释卷,学问无所不通,文章醇厚精深。上门来求文章的士大夫摩肩接踵,国外的崇拜者甚至出重金来求购他的文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5.“宋濂诚谨,未尝讦人之过”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2020-12-24更新 | 1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三善,字彭伯,永城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天启元年十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李枟巡抚贵州,时奢崇明已陷重庆,明年二月,安邦彦亦反,围贵阳,巡按御史史永安连章告急,趣三善驰援,至十二月朝,知贵阳围益困,集众计曰:“失城死法,进援死敌,等死耳,阖死敌手?”自将二万人,与参议向日升,副总兵刘超等由中路当贼锋。超前锋遇贼众欲退斩二人乃定三善等大军亦至遂夺龙里城后生获邦彦弟阿伦,遂抵贵阳城下,贼解围去。总督杨述中驻沅州,畏贼。朝命屡趣,始移镇远。议与三善左,三善屡求退,不许。会崇明为川师所窘,逃入贵州龙场,依邦彦。三善议会师进讨,述中暨诸将多持不可,三善排群议,以闰十月,自将六万人渡乌江,次黑石,连败贼,斩前逃将覃弘化以徇。军中乏食,诸将请退师。三善怒曰:“汝曹欲退,不如斩吾首诣贼降!”诸将乃不敢言。三善募壮士逼漆山,语将士曰:“战不捷,此即吾致身处也。”将士殊死战,贼大败,邦彦狼狈走。三善屯大方久,食尽,述中弗为援,不得已议退师。官军行且战,至内庄,后军为贼所断。三善还救,士卒多奔。陈其愚者,贼心腹,先诈降,三善信之,与筹兵事,故军中虚实无不知。至是遇贼,其愚故纵辔冲三善坠马,三善知有变,急解印绶付家人,拔刀自刎,不殊,群贼拥之去。骂不屈,避遇害。家中州,好交四方奇士侠客,后辄得其用。敕贵阳时,得邸报不视,曰:“吾方办贼,奚暇及此?且朝议战守纷纷,阅之徒乱人意。”其坚决如此。崇祯改元,赠兵部尚书,世荫锦衣佥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超前锋遇贼众/欲退/斩二人乃定/三善等大军/亦至/遂夺龙里城
B.超前锋遇贼/众欲退/斩二人乃定三善/等大军亦至/遂夺龙里城
C.超前锋遇贼众/欲退/斩二人乃定/三善等大军/亦至/遂夺龙里城
D.超前锋遇贼/众欲退/斩二人乃定/三善等大军亦至/遂夺龙里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朝,月初,即晦日,通常是农历每月初一。表示时间的还有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朔日(农历每月月末)等。
B.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文中指为官的印信。
C.邸报,也称“邸抄”等,是我国古代朝廷专门用于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D.世萌,封建时代子孙因祖辈父辈的地位而得官,是上古世袭制的一种,类似的有“恩荫”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三善作战勇敢,无所畏惧。驰援贵阳时,他亲率大军,成功解困;军中缺乏食物甚至是断粮时,他也绝不后退,仍与敌人殊死作战。
B.王三善坚持己见,不随众议。在讨伐者崇明时,他力排群议,自率大军横渡乌江,坚持与敌殊死搏杀,最终获胜。
C.王三善识人不明,招致败亡。他对假装投降的陈其愚过于信任,从而导致军事机密泄露,且在遇敌时被冲击落马,最终被俘遇害。
D.王三善交友广泛,因才用人。安家在中州时,他喜欢结交奇士侠客,而与他交往的奇人异士也为他所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城死法,进援死敌,等死,盍死敌乎?
(2)次黑石,连败贼,斩前逃将覃弘化以徇。
5.救援贵阳时,王三善为什么“得邸报不视”?请简要说明。
2022-01-19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改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调吏部,历验封郎中。真人邵元节贵幸,请封诰,默执不予。十一年为武会试同考官。屡迁浙江左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博士等官得与科道选,自默发之。历吏部左、右侍郎,代夏邦谟为尚书。自正德初焦芳、张彩后,吏部无侍郎拜尚书者。默出帝特简,盖异数也。

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会推辽东巡抚,列布政使张臬、谢存儒以上。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寻进太子少保。未几,复命兼翰林学士。给事中梁梦龙劾默徇私,帝为责梦龙。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嵩甚恨。赵文华视师还,默气折之。总督杨宜罢,嵩、文华欲用胡宗宪,默推王诰代,两人恨滋甚。

初,文华为帝言余倭无几,而巡按御史周如斗以败状闻。帝疑,数诘嵩。文华谋所以自解,稔帝喜告讦,遂奏默诽谤。帝大怒,下礼部及法司议。奏默偏执自用,失大臣体;所引汉、唐事,非所宜言。帝责礼部尚书王用宾等党护,各夺俸三月。而下默诏狱,锢于狱,默竟瘐死,时三十五年二月也。

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默由外吏骤显,有所恃,不附嵩。凡有铨除,与争可否,气甚壮。默既得罪,继之者视嵩父子意,承顺惟谨,吏部权尽失。隆庆中,复默官,予祭葬。万历中,赐谥文愍。

(节选自《明史·李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B.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C.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人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D.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俸指官员因过失而被剥夺获取俸禄的资格,相当于被罢免官职。
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为贡士。
C.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瘐死,古代指犯人在监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监狱中病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默秉公持正,办事坚持原则。他担任吏部验封郎中时,道士邵元节深得皇上信任,地位显贵,请求朝廷授予封赠的诰命,但李默坚决不同意。
B.李默才干突出,受到破格任用。他掌管南京国子监后,博士等官员可以参与科道官的选拔;他接任吏部尚书,改变了吏部多年来没有由侍郎升任尚书的格局。
C.李默刚正不阿,决不同流合污。他以气势力压严嵩的心腹赵文华,坚决抵制严嵩及其同伙结党营私,针锋相对地推举王诰担任总督职务。
D.李默正气凛然,招致奸党忌恨。赵文华谎报军情后,为了自保而诬告李默,皇上听信谗言,责成礼部及司法部门处置,礼部尚书王用宾将李默定罪入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嵩柄政,擅黜陟权,默每持己意,嵩衔之。
(2)文华谋所以自解,稔帝喜告讦,遂奏默诽谤。
5.李默能先后两次执掌吏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1-09-16更新 | 1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