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4 题号:2129569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灭之。休兵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约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弗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阳之水以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而炊,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张孟谈曰:臣闻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则无为贵智矣。君释此计者。臣请试潜行而出,见韩、魏之君。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齿寒。今知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二君为之次。二君曰:我知其然也。虽然,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觉,则其祸必至矣。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因与张孟谈约三军之反,与之日。夜遣孟谈入晋阳,以报二君之反。襄子迎孟谈而拜之,且恐且喜。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智过于辕门之外。智过怪其色,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君曰:何如?曰:其行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君不如先之。君曰: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而三分其地,寡人所以亲之,必不侵欺。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子释勿忧,勿出于口。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复见智过于辕门。智过入见曰:君以臣之言告二主乎?君曰:何以知之?曰:今日二主朝而出见臣而其色动而视属臣此必有变,君不如杀之。君曰:子置勿复言。智过曰:不可,必杀之。若不能杀,遂亲之。君曰:亲之奈何?智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此皆能移其君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国,因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以无变矣。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智过见其言之不听也,出,因更其族为辅氏。至于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知伯身死军破,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故曰:贪愎好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日A二主朝B而出C见臣D而其E色动F而视属臣G此必有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釜,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煮饭用的锅,与典故“破釜沉舟”中的“釜”意思相同。
B.期,指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不相同。
C.再,指两次,与《六国论》中“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的“再”意思相同。
D.矜,指傲慢,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赵国索地,赵襄子拒绝给土地,于是智伯暗中联合韩魏攻打赵国。晋阳城被围困三年后,城内粮食短缺,赵襄子想要投降,张孟谈不同意。
B.张孟谈暗中拜见了韩魏之君,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让他们知晓了智伯的为人,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三方合谋共击智伯。
C.智伯的军队因救水而大乱,韩氏和魏氏的军队又从两侧攻击智伯的军队,赵襄子率军在正面进攻,把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并且活捉了智伯。
D.智伯最终被杀,军队被打败,属地被分为三份,被天下人耻笑,其根本原因是贪心固执而喜好利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2)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卿【注】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也。《诗》云:无由言,无曰苟矣。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冶人谓王曰:“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也。”

夫新砥砺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逄蒙不能必全者,有常仪的也。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常仪的则羿、逄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而中秋毫为拙。故无度而应之,则辩士繁说;设度而持之,虽知者犹畏失也,不敢妄言。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而誉其行。此人主所以长欺,而说者长养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注】孙卿:即荀子,名况。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宋人有请A为燕王B以棘刺之端C为母猴者D必三月E斋F然后能观之G燕王因以三乘H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指改变、更换,和《过秦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易”意思不同。
B.白而分,文中指清楚而分明,其中的“白”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白”意思不同。
C.秋毫,比喻细微之物,与《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秋毫”意思相同。
D.十步,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历代标准不一。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况认为言谈游说时应该有恭敬庄重、端正诚实、坚定不移的态度,运用比喻引证、分辨对比等相应的技巧,还应有适合的语气。
B.在鬼谷子看来,游说行不通有听者的原因也有说者的原因,听者是否喜欢认同和说者辩论道理是否清楚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C.右御冶工认为燕王不能进行超过十天都不宴饮作乐的斋戒,所以以此为依据判断宋人与燕王的三月观猕猴之约不能实现。
D.材料二在讲射箭时强调了有固定目标的重要性,同样是射中细小的东西,是否设箭靶产生了灵巧和笨拙两种相差甚巨的结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
(2)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而誉其行。
5.材料二与射箭相关的“谈说”体现了材料一中怎样的“谈说之术”?请简要分析。
2024-02-16更新 | 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夫骥一日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抑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1】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2】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不辍,丘山终成;压其源,开其渎【3】,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焉,或为之,或不为耳。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取材于《荀子》)


注释:【1】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代三个著名的夸大事物差异性、强调绝对性的哲学命题。【2】倚魁:奇异独特。【3】渎:沟渠。

(2)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故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1】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2】之强无法术,不得长胜。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3】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不可也。故明主不穷乌获以其不能自举,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乌获:战国时大力士。【2】贲、育:战国时著名勇士。【3】离朱:黄帝时代视力极好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以无穷                            穷:穷尽
B.终身不可以相                  及:赶得上
C.不可也                                道:道路
D.可势                                   因:依靠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骥一日千里/有贲、育之强无法术
B.倚魁行/有乌获劲而不得人助
C.则千里远,亦或迟或速/故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
D.是无他焉/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然而君子不去辩论它,是因为有所节制
B.或为之,或不为耳
或者去做,或者不去做罢了
C.天下有信数三
天下有三种确实无疑的道理
D.不困离朱以其不能自见
不会因为离朱不能看见自己的眉睫让他困窘
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针对人的局限性,荀子认为人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而韩非子认为明主应该“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3—5字)
2020-06-12更新 | 10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
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4-18更新 | 3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