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7 题号:213367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五伦是天下之达道。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譬如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自我主义的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是否平等。
B.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体现为依据中心势力所在地域不同,社会圈子的大小可以伸缩。
C.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家庭的人员界限不分明,可以伸缩。
D.差序格局体现为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各种网络的中心不同,且彼此独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讲的“十伦”,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B.文中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比较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C.文章单从地缘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就是差序格局,中心突出。
D.“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运用对比论证,使得说理很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谈“克己”,因为他发现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B.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因而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才产生意义。
C.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
D.“伦”就是一个人和与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知识点】 学术论文 费孝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睡眠充足吗?你能回想起上一次没有闹钟,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咖啡因就能保持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那么你并不孤单。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无法获得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

②你可能对这一事实并不感到意外,但它的后果也许会让你惊掉下巴。每晚的规律睡眠少于67个小时会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罹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一倍以上。睡眠不足——哪怕只是一个星期的适度减少,也有可能严重影响血糖水平,使你跨入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行列。缺乏睡眠还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变薄的风险,使你受到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威胁。此外,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曾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睡眠障碍会加剧各种主要精神疾病的病症,包括抑郁、焦虑。

③把以上这些健康后果放到一起,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个经过证实的关联: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睡眠剥夺这根橡皮筋在崩断之前,能够承受的拉力是有限的,然而可悲的是,人类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会在没有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物种。身心健康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无数衔接,都在不断地被我们奢侈的睡眠忽视所侵蚀——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世界经济,都深受其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工业化国家中,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睡眠时间大幅下降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西欧的一些国家,也正是上述身体和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并非巧合。

④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延伸说睡眠不足能直接导致死亡呢?实际上,能,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第一,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渐进性失眠症,会在中年时期开始发病。在数月的病程发展中,患者会逐渐变得完全无法睡觉。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会开始丧失许多大脑和身体的基本功能。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入睡。在丧失睡眠1218个月之后,患者就会死去。这种疾病虽然极其罕见,却足以证实睡眠不足能够致人死亡。第二种致命情况,就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疲劳驾驶是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交通事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受到危害的不仅是那些睡眠不足的人,他们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牵连。可悲的是,在美国每小时就有1人由于疲劳驾驶而死于交通事故。更令人担忧的是,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数量超过了酒驾和毒驾交通事故数量的总和。

⑤社会之所以对睡眠漠不关心,部分原因是科学史上一直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仍然是难以解释的生物学谜团之一。科学界所有强有力的问题解决方法——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强大的数字技术——都无法解开顽固的睡眠之谜。最严谨的智者们,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假说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著名的古罗马教育家、雄辩家昆体良,甚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都曾尝试过破解睡眠的神秘密码,但都徒劳无功。

⑥经过过去二十余年的大量探索,我们逐渐意识到,睡眠并不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错误。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每24小时重复这份处方,得到其所提供的大量健康保障,但许多人却主动舍弃了这些益处。

⑦在大脑中,睡眠充实了各种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做出逻辑决定和选择的能力。睡眠也慷慨地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重新校准大脑中的情感回路,使我们第二天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人际和心理方面的各种挑战。我们甚至开始理解所有意识体验中最神秘莫测,也是最具争议的部分——梦。梦为所有有幸能够做梦的物种(包括人类在内)提供了一套独特的福利,包括能够抚慰痛苦记忆、安抚大脑的神经化学物质浸浴,以及提供一个虚拟现实空间,大脑可以在其中融合过去和现在的知识,激发创造力。

⑧在大脑下方的身体中,睡眠会补充我们免疫系统的军械储备,帮助对抗恶性肿瘤,抵御各种疾病。通过调节胰岛素平衡和葡萄糖循环,睡眠能够重整身体的新陈代谢状态。充足的睡眠维持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蓬勃发展,而我们的营养健康正源于此。

⑨当然,均衡的饮食和运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发现,睡眠是健康三要素(睡眠、饮食、运动)中最重要的。现在,由于对睡眠有了丰富的科学的了解,我们不用再问睡眠有什么好处了。相反,我们现在不得不质疑:是否有任何生物功能不能得益于良好的睡眠?到目前为止,数千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所有的生物功能都能从睡眠中获益。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国家,大部分的成年人不能达到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标准,我们可能对此并不惊讶,且已习以为常。
B.遗传渐进性失眠症发病后,患者会开始丧失许多大脑和身体的基本功能,导致无法睡觉,足以证明睡眠不足可以直接导致死亡。
C.虽然最严谨的智者们也不能破解睡眠谜团,但是我们逐渐意识到睡眠绝不是一个巨大的进化错误,而是有益处方。
D.人类在没有正当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充足的睡眠,这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及世界经济均受到一定的损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晚的规律睡眠时间如果少于6小时,人类的免疫系统就会遭受到破坏,长此以往,各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B.引用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名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指出焦躁是影响睡眠的原因之一,而众所周知,睡眠不好也可能加重焦躁。
C.睡眠,是我们可以每24小时重复的处方,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健康保障,让我们身心都受益。
D.我们已经发现所有的生物功能基本都得益于睡眠,没必要继续探寻睡眠的具体好处,因此,关于睡眠这一议题,我们可以暂时搁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植物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即使白天不能接受自然光照,叶子依然舒展:夜幕降临,就会自动下垂。
B.目前,我国的大货车上都会装上一种装置,提醒司机连续行驶4小时以上,需要到服务区或者就近下高速休息,避免疲劳驾驶。
C.据统计,现代人所遵循的长时清醒、短时睡眠的生活方式,在效率、安全、利益及道德等各方面,均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D.科学家们对长期执飞长途航线的飞行员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不爱旅行的普通人。
4.本文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5.“夜猫子”无论多么努力较早入睡,往往都是凌晨时分才能进入睡觉状态,第二天会按时起床。长此以往,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等疾病就会缠上他们,甚至产生狂躁、郁闷、抑郁等。请结合材料内容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2024-02-26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说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回答“为何译”的问题,那么,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思考“译什么”“为谁译”“谁来译”“怎么译”“如何传”等问题。

译什么?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主题的选择上可更加开放。既回应国外精英群体通过四书五经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诉求,也满足普通民众对流行文化的偏爱;既有国家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也有平凡却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可政府倡导,可民间推送,还可响应对象国的主动索求。

为谁译?要重视对需求市场的预先调研和目标读者阅读特点的提前认知。同一个原文本,可以瞄准专业人士为其提供学术化翻译,也可针对普通人士进行大众化翻译,而一个毫无对象感的译本,可能在两种读者群体中都知音难觅,最终躺在异国图书馆无人问津。

谁来译?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通常能获得更佳传播效果。霍克斯译《红楼梦》,闵福德译《鹿鼎记》,蓝诗玲译鲁迅,刘宇昆译《三体》,大凡进入他国主流或大众阅读领域的成功译著莫不如是。对于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中外合作是更好的模式:中国译者把握内容不被曲解,同时给予母语译者在叙事和表达方式上的充分自由。当然,出色的汉学家及母语译者数量毕竟有限,大量译作由中国译者完成也是现实。培养包括中国译者和未来汉学家在内的高端中译外人才、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是解决“谁来译”问题的长远之策。

怎么译?在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尚存较大“认知差”的时候,归化翻译应成为培养读者阅读兴趣的主要策略。在确保中国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不被曲解的前提下,采用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不失为有效的选择。虽然庞德“翻译”的唐诗不乏误译或创作,但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唐诗热。辜渔铭在自己的译作里大量使用意译和归化策略,以消除英语读者的阅读障碍。我们应当给予认知差弥合过程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更要给予优秀译者的专业判断更多尊重与信任。

如何传?翻译作品最终要经由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应多与目的语国家出版发行销售机构合作,他们深谙本国传播渠道和宣传策略。对大多数译作来说,印刷媒体依然是主要传播媒介。商业成功的译作可及时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辅之以周边产品,在市场及社交媒体上广泛宣传,形成组合效应,翻译是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了解世界,用他者的语言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的方式。

再经典的文本、再精彩的故事,也要经由翻译才能在他国的文化土壤里获得“后起的生命”。惟有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国家中译外能力建设,有效促进文化影响力提升,才能真正体味季羡林先生的由衷感叹:“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摘编自任文《不断加强中译外能力建设》)

材料二

传统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创造的结晶,也是文学译介倍受瞩目的内容之一。由于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对翻译要求极高,同时,读者对译本的接受也有一个动态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接受需求,凸显不同时代的精神诉求与审美期待。因此,文学经典的翻译往往不是一“本”定音,而要经过不同译本的持续推进,以不同的侧重来丰富和完善对原作的转化。

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例,目前最著名的是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英国人霍克斯的译本。如果根据印刷数目、再版数目、被引用率这些指标来看,霍克斯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要远胜于前者。究其原因,霍译本立足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考量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翻译中挪用了英语文学文化中丰厚的典故、风俗与语言特征去替代汉语原文中特有的修辞、文化与审美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萍踪浪迹”,在霍译本中成了“滚石无苔”,“凤煮龙翔”的中华传统意象也被译成更具西方文化特色的“神鸟在天”。某种程度上说,霍克斯通过向目的语靠拢的归化式翻译方法重构了《红楼梦》。

相比之下,杨戴译本则以原著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修辞特色,试图让西方读者尽量靠近原著所呈现的文化世界。因此不难预料,外国读者会在杨戴译本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困难,接受效果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从动态的历史文化观来看,这两部译著并无优与劣的差别,而是互为补充。霍译充分考虑到跨文化接受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减少阅读障碍,增强作品可读性,起到吸引受众、打开市场的作用;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了解日渐深入,海外读者对杨戴译本的接受程度也随之提升。如今,杨戴译本的优势日渐凸显出来:它从内容到文体风格更为忠实完整地呈现原著,较好地保留并传递出汉语文化独有的文学魅力、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展示文学和文化的本真面貌和深刻意义。

《红楼梦》两个译本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经历,让我们领会到文学对外翻译与传播的多重意义。在主题、故事的再现之外,译本还要传递思想与文化内涵,传达文学和美学上的特质。

(摘编自许钩《深耕文学翻译增进文化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译什么”的问题答案并不固定,既可为四书五经,也可为流行文化,只要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即可。
B.文学作品宜采用母语者或双语者的翻译方式,而涉及国情国策等政治文本、新闻话语的外译宜采用中外合作的模式。
C.“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要了解世界,表征自己,与世界对话、相处和共存,都必须借助翻译。
D.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深厚,再加上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对译本有不同的接受需求,因此,文学经典对翻译要求极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的目标读者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也可以是普通人士;没有对象感的译本可能会知音难觅,无人问津。
B.翻译作品必须经过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因此只要能够得到有效传播的翻译作品就是优秀作品。
C.《红楼梦》霍译本立足于英语读者的认知与审美观念,而杨戴译本立足于原著的汉语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
D.尽管当初霍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远超杨戴译本,但如今后者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优势日渐明显。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归化翻译”特点的一项是(       
A.林纾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
B.《老子》已被译成94种语言文字,共1927种译本。除纸质本外,还有网络本、漫画图文等多种形式
C.科幻小说《三体》译本走红海外,它继承中国传统文学基因,颠覆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纯文学”的刻板印象。
D.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以“江声浩荡”四个字开头,震撼人心;译作与原作不只是词句的转换,更是精神的契合。
4.材料一、二的论述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境”。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达到“化境”。
2023-08-24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的“技”与“道”

赵海菱

①宰牛本是一项谋生技能,但在庖丁手下却升华为精妙绝伦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出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等,其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作者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②诗有诗法,画有技法,琴有指法,书有笔法,对创作者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决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道”表现为内涵;“技”表现为姿容,“道”表现为意态;“技”表现为工巧,“道”表现为神妙……比如同样是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的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的则入“道”……

③究竟如何才能超越“技”的层面,更上一层楼而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

④美育与美术是不同的。美术,指的是用具体的物质材料塑造出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美育,则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美育宗旨不谋而合。在我国文化传统里影响最大的儒、道、佛三家,从总体上来说,其审美旨归都为“和谐”。儒家侧重于(       )关系之和谐,道家侧重于(       )关系之和谐,佛家侧重于(     )关系之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看去,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在我国,自古以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陆游在《示子遹》中谆谆告诫其子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自言年轻时写诗,只知在辞藻、技巧上下功夫,到了中年才领悟到,诗为六艺之一,肩负着治国安邦之使命,岂可等同于文字游戏?如果要立志做个诗人,那就务必懂得,声韵偶对、字斟句酌只是雕虫小技,仅仅在这上面劳心费神、花样翻新,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重要的是要在“诗外”——即在“道”上下功夫。

⑤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

⑥“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要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与胸襟。胸中有丘壑,下笔才能满纸云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当今这样一个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⑦“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修养与情怀、才思与识见,都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和启发。庄子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诸葛亮曰:“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善于不断从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才能在创作时文思泉涌,拥有一种“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⑧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1日,有删改)

1.第①段加点词“境界”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三个短语依次填入第④段的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与自我内心       ②人与自然       ③人与人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
3.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美育教育工作坚实,是可以促进美术教育的。
B.任何艺术创造都是先“技”后“道”的产物。
C.做人和为文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分主次的。
D.只要投身时代洪流,就能创作优秀文艺作品。
4.有人认为第⑦段引用了庄子、诸葛亮和杜甫的名言,有堆叠之感。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20-01-20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