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24 题号:213595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商业和资本领域,IP(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已被延伸为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资源。在数字时代,IP的开发与运用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全球各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美术馆,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对文化资产进行再创造,从而得出具有高传播性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和创意融合产品。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中国的文博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上主要注重其学术和教育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会给机构带来更大的价值。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不应只满足于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而应更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吸引人的文创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让大众感受文化。虽然文博机构本质上是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通过合理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文博IP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这对于文博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如今的文博展览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深入且深刻的变革。现代技术的融入为文博机构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天地。对于文博机构来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已经不只是发布新闻、介绍展览、组织活动的平台。众多文博机构基于微信等平台的语音导览服务,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互动式的观展体验。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也在不断升级,他们不只是希望在博物馆中看到古老的文物,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一个成功的博物馆不仅要展示历史和艺术,还需要与当代观众产生互动与连接。它在社会教育领域的角色也在历史和文化的守护者之外得到了重新定义和提升。博物馆与学校、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它们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出一系列教育和文化公共产品,加强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带来了实质性的IP价值。可见,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已经深刻影响了当代社会,它们正在重新定义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山间流水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既有原始的纯净,也有不断前行的勇气。文化的传播亦如此,它需要留有原味、真实、可互动、能共情,才能深入人心。文博IP的塑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敢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从数字化的博物馆,到虚拟现实中的历史场景,再到各种多媒体展示,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将经典美术作品变为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创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使他们仿佛亲身经历那些过去的日子。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引起现代人深深的共鸣。

但流水前行并非总是平坦,它会遇到障碍,可能需要绕过石块,可能需要跨越悬崖。这恰似文化传播面临的诸多挑战:时代变迁、文化差异、技术升级等。然而,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容的创新与重塑。文博IP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将传统故事、人物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使其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需要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如此,文化的力量就能像流水一样,穿越障碍,流向更远的地方。

再者,鼓励公众参与也是汇溪成河的关键。当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比如鼓励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方式,以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古籍中的故事。传统经典就不仅会被更多的人知晓,也会得到更多的诠释和延续。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与时代对话。流水在行进中融合了雨露、山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同样,文博IP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借助现代科技,以新的形式、新的角度呈现,使之更具时代感,更具吸引力。最终,当山间流水汇入大海,它不再是那条小溪,而是成为海的一部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视野。同样,当我们的文化成功地跨越时代、跨越文化,与全球的观众产生共鸣,它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认可。

(摘编自杨蕾《浅论文博IP塑造与文化传播新思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IP(知识产权)概念在商业和资本领域产生了内涵的演变,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让文化资产拓展为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
B.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文博机构应当将文化资源传统的学术和教育价值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
C.文博IP及其对文化传播的革新,是文博机构和广大观众共同的需求,并重新定义着公众对于文化、历史和教育的认知和期待。
D.流水前行需要勇气,也需要克服障碍的方法和能力,这正如文博IP塑造过程中既要敢于创新,又要有创新的正确途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全球各大文化机构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所以中国文博机构也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B.近年来,文博机构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机遇,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其自身更有效的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C.文博IP的塑造既要坚守文化的根本,同时又要敢于创新,现代技术为后者的实现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助力。
D.参与文博IP重构者可以有不同文化背景,但其成功一般都坚持做到了重构后既不失原味,又具有当下的吸引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美术馆通过“美时美刻”项目,特别是其中的“美术名作中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使更多观众感受到文物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B.上海博物馆“西周鲁侯尊”数字资产火热上线,让观众可以成为任何次元的收藏家,拥有全新的文化选择自由。
C.湖南省博物馆增设“马王堆符文之谜”解谜游戏活动,借助实物道具和手机APP端,开创全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组合。
D.故宫博物院基于故宫内生活的猫群,开发出文创商品“猫主子”系列,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和购买欲望。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三星堆的考古新发现震惊世界,请你结合从本文得到的启示,为三星堆博物馆提供文博IP塑造的建议。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纵观1600余家老字号的发展历程,它们能够永续长存,一个重要原因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特色产品,这是许多老字号的命根子。老字号产品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们赖以生存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例如,茅台酒之所以香溢五湖四海,是因为其“两山夹一河、出门就爬坡”形如天然酒窖的产地;而六必居酱菜等许多著名土特产,都因为类似条件成为中华一绝。此外,独特的加工工艺过程和产品配方则是形成产品特色的另一个原因。同仁堂生产的数百种中成药材中,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等最负盛名。这些名牌产品原料珍贵、配方科学、制作工艺独特、疗效神奇,成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珍品。

(摘编自程鹏《中华老字号,民族品牌的独门武功》,有删改)

材料二:

20031月,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的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刀剪厂向法院申请破产。“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依托300多年的品牌积淀,“王麻子”几乎成了北京刀剪业的象征。这样一块老字号招牌怎么说倒下就倒下了?问题首先出在品牌继承与创新上。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后,充实了设备,改进了工艺,其产品一度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品牌缺乏创新意识,坐吃老本,逐渐显露出新产品开发速度过慢、难以跟上市场步伐的弊端。另外,机制老化、延伸失误、传播乏力等因素也导致“王麻子”处境日趋艰险。“王麻子”事件是对中国老字号品牌经营的一声断喝。历史文化积淀是老字号的优势,但优势不等同于强势,如果老字号品牌抱着这点“文化”固守,恐怕难逃被颠覆和取代的命运。

相对于老字号,“十八子”没有老本可吃,没有历史可靠,十几年来,凭借“打造全国最好的刀”的理念,从求变角度出发并结合技艺创新,填补国内制刀史上10多个空白,累计获得60多项专利,丰富和充实了品牌发展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十八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李星海《百年老店“王麻子”错在哪里》,有删改)

材料三:

走进一家老字号店铺,人们常能看到刻在匾额上的店规家训,如瑞蚨祥布庄的“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这些店规家训内涵丰富,是店铺价值观的具体展现,更是老字号的立店之本。1862年创办的龙顺成,是京作硬木家具的嫡传,开业157年,从未关张过一天。在龙顺成,师父收徒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小伙子的品性是否专注踏实。“那时候师父就说,干什么工作得有耐心,得要专心,得坐得住,我们这行叫能‘靠得住愣’。”龙顺成的刘更生师傅告诉我们。龙顺成的一代代人一脉相承,坚守着“学做事,先做人”的价值理念。百余年来,这一价值观随着制作工艺一起,深深刻印在每一个传承人心中。        

(摘编自严冰等《中华老字号:用影像发掘“活化石”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大“字号”为新时代品牌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商务部也发布“振兴老字号工程”方案,号召继承和发扬老字号文化,实施品牌战略,促进民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响应商务部号召,20181227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中国食品报》联合推出“百年老字号•中华行”活动。该活动整合100家百年食品老字号企业,通过举办美食节、行业峰会等形式,拉动食品市场消费,加快食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2019年,“百年老字号•中华行”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12场,将散落在各地的老字号企业凝聚在一起,弘扬工匠精神,鼓励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加强青年一代对老字号情怀的培养,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百年老字号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傅昱佳《“百年老字号•中华行”活动启动》,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文化,在今天仍可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作用。
B.“王麻子”被市场淘汰,“十八子”却后来居上,填补了国内制刀史上的诸多空白。
C.“学做事,先做人”是龙顺成的立店之本,这一理念与其制作工艺一起传承至今。
D.茅台酒和六必居酱菜等老字号之所以不可替代,主要原因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麻子”累计获得了60多项专利,充实了品牌发展的文化,充分体现了其核心竞争力。
B.只要培养起青年一代对老字号的情怀,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百年老字号的文化传承。
C.中华老字号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既得益于其产品特色,也依托于其品牌文化。
D.总书记对三大“字号”提出要求,其目的是振兴中华老字号,促进民族企业发展。
3.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改造升级“老字号”企业。
2023-09-14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始有超越人类、控制人类和伤害人类的危险趋势。这种担忧是否有道理呢?人类又该如何摆脱这种危险呢?这就必须对人工智能的本质进行深入地考察,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外在的现象。

顾名思义,人工智能中的人工这一概念建立在对人的理解上,因此人工智能从本质上看还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人工智能永远只是发挥了人类本性中的某一个片面,即学习认知、模仿和复制的能力。我们之所以不能把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混为一谈,首先在于人工智能的创造性不是一种自发的创造性,而是由人预设的创造性,虽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其结果可能出乎预料,但终归是量的计算的结果。其次,人类的智能并不限于抽象的计算,而是与情感意志不可分离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很可能干扰计算的过程,导致计算出错,这是它和人工智能相比的劣势所在,后者从来不会受到情感的扰乱,但同时这也是人类智能的优势,即它可以突破单维计算的局限而不断开拓出新的算法。最后,人类智能因此也就不能仅仅被看作一种计算性和实用性的智能,而是一种精神,不能单纯用对错来评价,而必须同时引入美丑”“善恶的标准。

从本质上看,与人类智能相比人工智能在上述这些方面的缺陷,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人类的身体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精神的肉身化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物种将他人和自我凝聚为一个自我意识的人格的纽带。相反,机器人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当它说时只是说出了一个代码,而不具备对的身体性的感觉。人工智能只是将人类智能的某个方面抽象出来并加以片面发展和膨胀的产物,因而是人类智能异化的表现,它并没有表面看来那样脱离人、与人对立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只能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当然,这种异化是不可取消的,也是必要的,它对当代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只要我们认清了它的来龙去脉,把握了它的本质,我们就可以发挥它的长处,避开它的弊端。关键是我们不能陷入对它的优势的盲目崇拜,以为它能够帮我们解决任何问题,于是就贬低人类一切自然的情感和意愿,甚至无视一般伦理规范和审美标准。果真到了那一步就意味着人类的自取灭亡。但如果能够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对人工智能保持一个批判的维度,人类的发展必将借助自身的内在动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但不会是无情无义的超人,而是有情有义的新人

现代人工智能日益走向技术化和工具化,从本质的人为性变身为单向实用的人工性,这无疑是对人类自身本质的遗忘。由此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只能由我们自己坚守住人类的人文底蕴来解决。这不是对人工智能的否定,而是对人工智能的本质,最终是对人自己的本质的守护。

(摘编自邓晓芒《人工智能的本质》)

材料二:

一如往常,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经公布,便登上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榜。今年不少网友还将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输入了AI系统,让人工智能写作。在读了AI创作的高考作文后不少人感叹:比我写得好多了。一些教学一线的教师也表示,按照评分标准,这些作文不少都可以达到中等水平,个别甚至更高。

在大众以往的观念中,写作不同于一般的重复性劳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融合了知识积累、价值判断、情感表达和逻辑思辨等环节,是人工智能较难完成的任务。但人工智能创作的作文,语句通顺,逻辑清晰,而且用时极短,效率远高常人。由此人们产生了被取代的担忧。

是否会被取代,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工具的运用。在印刷术传入到欧洲之初,高效的文献复制能力将许多知识分子从繁复的抄写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得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思想上的辩论,促进社会进步。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人们的工作效率会大幅提高,也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发展性和创造性的议题,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可以用算法分析历年高考作文的得分点,调取数据库储备信息,快速完成一篇拼盘式的八股文作文。可见AI理论上可以把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思考未知,但这一切恐怕也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新时代数字青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3)》指出,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平均得分为3.67分(满分5分),青少年得分为3.56分,均只略高于及格线。这样的结果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感到不尽如人意。在信息爆炸、智能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如何让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跟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步伐,在虚拟环境中学会保护自己、健康成长,提高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是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问题,也是不少教育界专家呼吁社会关注的问题。

AI作文可以达到普通学生的水平,提醒我们思考教育到底要怎么培养学生,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如果把网络和人工智能,甚至一些基础的智能设备排除在教育之外,只注重掌握知识、机械做题,那么毋宁说是把人往AI的方向培养,人又怎么学会创造性活动呢?如何培养出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现实问题,也是全社会需要深思的课题。

(摘编自范天培《AI高考作文火了,该思考些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人工智能的计算不受心理活动干扰,可以确保计算结果准确,这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不同之一。
B.材料一指出现代人工智能从“人为性”变为“人工性”,再加上对人类自身本质的遗忘,导致了人类生存危机。
C.材料二中网友感叹人工智能创作的作文比自己写得好,是为了强调这类文章是基于现有数据信息的自发性创造。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基于民众对人工智能前景的担忧,详细分析了产生忧虑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写出中等水平的高考作文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能进行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
B.如能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我们就有可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开展更多创造性活动。
C.只注重掌握知识、机械做题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在人工智能面前将不具优势。
D.文章观点与习总书记强调的“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相符。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强调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本质区别。
B.材料一提出人工智能在当代有积极意义,也提醒人们避开其弊端,具有辩证思维。
C.材料二用印刷术传入欧洲代替抄写工作的例子证明人工智能不会使人类“被取代”。
D.材料二用北师大发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来说明青少年网络素养亟待提高,具有说服力。
4.老师把材料一的内容提交给ChatGPT,让它写一份摘要,以下是GPT的回答。请从关键词的选取是否准确,观点概括是否准确全面,摘要内容是否有条理等角度对这份摘要进行分析。

摘要:人工智能在本质上只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其创造性是由人预设的,而不是自发的。与人类智能相比,人工智能缺乏情感意志和身体感觉,这是其劣势所在。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只要我们认清其本质并保持批判的维度,就可以发挥其长处,避开其弊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当今人类应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7-13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摘自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材料二:

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宗旨是回归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重建现代中国美学。中国美学思想是多元的,主要有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化的美学思想等。这些不同源头的美学思想又互相影响、渗透,融合为统一的美学体系。新古典主义美学正是从这个古典美学传统出发,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熔铸成新的现代中国美学体系。总体而言,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首先,是主体间性美学思想。中国美学建立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之上,因此中国美学与西方不同,不是主客对立的认识论,而是物我合一的体验论。物我合一的哲学内涵是主体间性,也就是说,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分别,而是主体与主体的感应、融合。中国美学认为,审美对象不是无生命的客体,而是有生命的主体,它与审美主体互相感应,融合为一,并且产生美感。审美主体与作为另一个主体的审美对象融合的途径是审美同情和直觉。新古典主义美学体现了主体间性思想。如王国维提出了意境说。意境概念古已有之,基本含义是指意与境浑,也就是主体的情感意识与对象的呈现浑然一体,无分主客。王国维认为情景合一为不隔,也就是有意境,具有主体间性思想,从而突破了他所服膺的康德和叔本华的主体性美学思想。宗白华吸收了易经的思想并且融合了谢林的思想,以审美静观和审美同情来沟通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达成天人合一之境界,也体现了主体间性的美学思想。

其次,是情感论的美学思想。西方美学建立在实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美就被定性为一种客观的实体或实体的属性,而审美就是对客观美的认识。西方美学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嘉通),或者是现象认识到本体把握的中介(康德),或者是理念自我认识(绝对精神)的感性形式(黑格尔),或者是真理的直接呈现(海德格尔),总之,审美是一种认知性的意识形式,其情感特性是附带的。但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审美并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一种情感体验;美也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一种情感意象。新古典主义美学家也继承了中国美学的情感论,建立了新的情感论美学。王国维提出的意境说,就是建立在情景合一的基础上的,认为审美就是主体的情感与外在的景色之间的无间契合,而所谓意境就是具有真情感;宗白华认为审美同情实现了物我一体之境界。

再次,是人生论的美学思想。中国美学重视审美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因此与西方的思辨的美学不同,是一种实践性的人生美学。这种人生美学有两种走向,一种是世间性,一种是隐超越性。与西方美学把审美与现实隔绝、主张审美超越现实的观点不同,新古典主义美学继承了中国美学的世间性传统,主要是吸收了儒家的美善相乐的思想和美化人生的思想。新古典主义美学的世间性体现在对美育的重视,把审美作为人格养成的途径和道德建设的重要形式。方东美继承儒家美学思想,认为中国本体论与价值论一致,既善且美,审美是达到善的途径,是养成道德人格的手段。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国学术处于弱势和被动的环境下,新古典主义重建中国美学的努力,起到了恢复和重建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新古典主义美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没有完成重建中国美学的任务,还有很大的建设和发展的空间,它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和世界美学的贡献尚可期待。

(摘编自杨春时《中国新古典主义美学概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
B.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C.多元的中国美学思想以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化的美学思想为代表,它们互相影响、渗透,融合为统一的美学体系。
D.新古典主义美学起到了恢复和重建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但并没有完成重建中国美学的任务,应该加快建设和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涉及到文化自信的问题,材料二是文化自信在具体领域的实践。
B.文艺工作者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C.中国美学是物我合一的体验论,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
D.主体间性、情感论和人生论美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化自信的体现。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新古典主义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悠远,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B.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审美同情赋予外物以人的思想情感。
C.关汉卿的《窦娥冤》,最后窦娥冤屈昭雪,凶手得到惩罚,达到了美善统一。
D.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这三种美均为客观之物。
4.《格萨尔王》讲述了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故事,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由说唱艺人世代承袭,至今已有千年,是世界唯一的活态史诗。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我们应该如何重建现代中国美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03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