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9 题号:21407696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老”作为诗美概念的价值与日常语境中我们对它的联想不一致。在文学批评中,它包含着内容和风格两方面的含义。

②从内容方面说,“老”意味着深于世故。深于世故,通常尤指经历忧患,表现在诗文中即立意妥帖,显出深谙人情世故的练达。龚贤《赠剩上人系中》诗云:“老僧待死处,古寺号承恩。无地可行脚,儌天且闭门。既知身是幼,羞问舌犹存。向午坐清寂,蒲团松树根。”黄生评:“起得老,结得深。”什么意思呢?因为对方是一位逃禅的遗民,如何在遗民的执着和释子的幻灭之间找到一个沟通和平衡的点非常困难,诗起首以“待死”沟通两者的身份,结尾以蒲团与青松象征两者的操行,取意深稳而浑然无迹,实在可谓起老结深。这里的“老”与其说体现在艺术表现上,还不如说体现在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上。

③在风格方面,我认为“老”的审美内涵起码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认识。

④首先,是在整体风格上显现为老健苍劲的色调。老健在感觉印象上表现为一种瘦硬与苍劲之风。瘦硬通常显示为不同寻常的笔力,而苍劲则每每表现于诗境的高远雄浑。清初李浃《秋日闲兴》写道: “老树鸣风叶,萧萧万壑流。那堪连夜雨,散作满城秋。远杵寒相答,孤鸿迥自愁。升沉看物理,天地一虚舟。”这样的作品让人联想到杜甫晚年的诗境,体气雄浑而绝不流于虚响,确实称得上“声格俱老”!

⑤其次,是在技巧上意味着稳妥和成熟,整体风格的无缺陷。稳妥是意味着艺术完成度的概念。凡口语中与稳妥相通的词,在诗文评中亦与老相应,如停当、妥当、安顿、老到,都可以指称技巧意义上的“老”。反之,当诗歌的艺术表现出现局部的不完满时,“老”的否定式就常用来表示遗憾。如纪昀评陆游《暖甚去绵衣》“谁道江南春有寒”句“有字欠老”。

⑥“老”在修辞上表现为自然平淡的特点。正像人到老年,表情和举止都趋于自然平静,艺术的老境也都显示出自然平淡的气质。苏东坡有所谓极绚烂而归于平淡之说。诗歌中的自然平淡首先意味着朴素的风格,具体到艺术表现,则有结构、章法的质直,又有修辞技巧的平淡。自然平淡的境界,貌似浑然天成,看不出用功之迹,但不是无所用心,乃是精心锤炼的结果。

(摘编自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

材料二:

①在文学史上,给诗人姓前冠以“老”字并不多见,固定冠之以“老”的,千载之下唯杜甫而已。那么,为什么独独以“老”冠杜呢?

②“老”在杜诗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其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现笔端,有时以本字出现,有时以白首、衰年、迟暮等形式出现,合计竟有530多处。杜甫为什么如此多地提到老?杜甫的人生理想,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人生理想,其中传统的东西很多,尚老就是其一。中国是尚老的国度,“老”象征着年高圣德、经验丰富、沉着稳健、充满智慧,因此,杜甫天性喜欢老者,在《壮游》中他说:“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并在不知不觉中过早“老”化了自己。

③杜甫频频言老,不仅仅因为尚老、结交老苍,还有着更重要的原因。从大处着眼即是社会时代巨变的影响,一生失志,打击沉重;从细处着眼即是生活的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促成其老。而这两方面关系又是一脉相承的。

④杜甫生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盛世, 但不幸的是在他做好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准备之后,等待他的却是奸人当道、仕途坎坷及社会的剧变。十年困守长安,在天宝十四年他刚得一小官职时,渔阳鼙鼓却动地而来,巨大的动荡带来的是生活的苦辛与心灵的创伤,历尽了人世沧桑,美好的理想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了,大唐帝国在受苦,人民在受苦,杜甫作为敏感的诗人,更是苦中之苦。就是从这时起,他笔下的“老”多了起来。丹纳说过:“苦难使群众伤心,也使艺术家伤心。艺术家既是集体一分子,不能不分担集体的命运”,“他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别人只见到部分,他却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读其《北征》,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苦难、国家的苦难,看到全体,看到精神!

⑤在杜甫的人生经历中,生计始终拖累着他,虽有朋友接济,他还是长期过着漂泊生活。贫穷和疾病缠绕着他,促使他对老异常敏感,并成为他过早衰老的催化剂。所以在诗中,他也往往是老、病一体化:“老病有孤舟”“衰疾谢知音”“拖病江天白首郎”。贫病加剧着生理的衰老,心灵的煎熬加剧着心理的衰老,以致早生华发,但更为突出的是他那沉重的心理负担。杜甫的一生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内心超负荷运载着,始终是沉甸甸的。对家人他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邻人他是“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对朋友是“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对人民他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国家他是“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对一切的操心,也促进了心理的过早衰老。杜甫这种老的特色,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人们提起杜甫,就往往联想到一位贫病交加的老者形象。

⑥其实杜甫的“老”中包含着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生阅历、特定的心理趋向赋予的独特韵味,不是随便什么人拈出个“老”字就可学来的。只有杜甫的人生风范、思想情感当得起这个“老”字,冠之以“老”符合其人格特色。“老”是对这一切的极好概括,决不是对其自称的盲从。

⑦一个“老”字,既是其人生理想的突出体现,又可提示其诗之风格特色,用之概括杜甫,实乃绝妙好字。

(摘编自刘艺《漫议“老杜”》)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诗美概念的“老”,既体现为深于世故,又表现为修辞的平淡、技巧的稳妥成熟和风格的老健苍劲。
B.杜甫在自己的诗中频繁地使用“老”字,在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这个字出现了530多次,体现他的偏爱。
C.杜甫之所以频频言“老”,有尚老、衰老、贫病交加等多种原因,其中社会时代的巨变是最主要的因素。
D.杜甫长期过着漂泊生活,贫病缠绕,加之他对家人、朋友、人民和国家无不关心,加剧了他心理的衰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贤写出《赠剩上人系中》之所以能做到起老结深、取意深稳,与他对赠诗对象剩上人所经忧患的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
B.文章用纪昀评陆游诗的例子说明,要想让诗歌呈现出“老”的风格,即使在个别字词上也必须追求技巧上的稳重和成熟。
C.平淡自然不易得,如果没有经过经过精心锤炼、用心经营,就难以让诗歌形成自然平淡的气质,难以达到艺术的“老境”。
D.杜甫的“老”包含着特定时代带来的独特韵味,如果没有对人民、国家苦难的关注分担,杜甫的“老”的风格就不会形成。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句最能体现作为诗美概念的“老”的风格的一项是(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D.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4.结合两则材料,用文中“老”的观点简析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虽然人们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卧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卧游是年龄大了,玩儿不动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有种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便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

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文人士大夫历来就有崇尚“闲”的传统,如宋代苏轼就曾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说法。鉴藏书画古董也历来被认为是符合“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写道:“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迹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明代沈春泽《长物志·序》更是将收藏古董这样的“闲事”作为衡量人品、才情的一种方式。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的世界。

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记毫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

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古代的书画佳作不像现在这样大多被陈列在博物馆、美术馆中,那时,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有幸珍藏和把玩这些佳作。明末清初,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被吴问卿所藏,邹之麟在题跋时羡慕地写道:“问卿何缘,乃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醉为之醒。”吴问卿弥留之际想用此画陪葬,令家人将画烧掉,所幸被其侄子从火中救出。一卷《富春山居图》遭此一劫,裂为两段,至今一藏浙江省博物馆,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能轻易地见到一些中国山水画的佳作,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中均能见到一些古代经典画作的身影,高清印刷的画册下真迹一等,网上的高清图片也纤毫毕现,这一点古人远不能与我们相比。

(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1.下列有关“卧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卧游是一种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过程,它可以让人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
B.卧游并不是指年龄大的人,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它和真实的山水没有什么关系。
C.卧游需要鉴赏者有空闲的时间,还要有宁静的内心,更需要狭小的书房,三者缺一不可。
D.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移步换景”的观感无法实现,卧游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出话题对象后,澄清误解,并指出欣赏中国山水画时“卧游”的真正内涵。
B.文章第二段以设问形式引出实现“卧游”的多个外部条件,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C.文章第二段引用苏轼等人对山水画的评价,是为了证明鉴赏者要有安详宁静的心态。
D.文章采用了引用、举例、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同时用词严谨准确,具有说服力。
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士大夫历来有崇尚“闲”的传统,认为收藏鉴赏书画古董能体现主人的人品才情,是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B.中国的山水画多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为了便于欣赏,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把书房建得很小,即所谓“斗室”。
C.无论是鉴赏山水长卷,还是大幅立轴,都须按照特定要求,才能体会到画家所设定营造的诗意和审美境界。
D.如今的时代,山水画佳作走近寻常百姓,使我们更有条件卧游山水,可以更好地体味其中的诗意和审美境界。
2022-05-16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弢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专业博士生入学试卷中出了这样一个问答题:根据孔子对诗歌的一贯论述,你以为“思无邪”的美学意义如何?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

唐先生认为,孔子的影响遍及各个方面,包括文学:“虽然李斯碑铭、老庄哲学、屈宋辞藻乃至佛经故事,都曾浸润及于文学,但孔子及其门徒的影响却是主要的。”他此处提出的问题是:关于孔子的诗教,人们历来只从道德、伦理和政治的角度诠释,而不知道更重要的是应从美学上去研究和解释。他甚至进一步认定:“思无邪”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根本。换言之,孔子的诗教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美育的思想。美学、美育是从西方传入的现代概念,在孔子的时代,美与美育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所谓自主的领域,孔子自然不会如此使用,唐弢在他论鲁迅美学思想的长篇论文中曾对此有清晰的说明,但他还是提出了从审美的角度理解孔子思想的问题。如何理解这一点?

孔子说“绘事后素”,即先有白底为质,然后可施五彩;犹言人有美质,后可有文饰。子夏由此推论礼也是后起之事,深得孔子之心。这不是暗示了绘画之美与礼乐的关系吗?孔子对于音乐的判断也同样植根于此。他认为,温柔敦厚之诗教是伦理和政治的根基,它所欲达至的是尽善尽美之状态,但牵涉国家安危的声之善恶、乐之邪正,首先需要从音乐、舞蹈和色彩的形态中把握,审美问题不是蕴含其中吗?

雅乐与郑声之别在美丑之间,也在善恶之间。美与善相关,但这是不是说美可以等同于善呢?不尽然也。对孔子而言,尽美未必尽善,美不同于善,却又外在于善,构成善的依托。没有美的形质,善无以呈现。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因乐而起之美感存乎其间。他认为《韶》尽美尽善,《武》尽美而未尽善。朱熹解释说,舜与武王皆为圣人,然而舜的德行是随顺谦让的自性,他继承了尧所禅让的帝位,所以“揖逊而有天下”;而武王之德却是反过来,他是用武力讨伐纣王而得天下。舜乐、武乐皆美,唯有《韶》为尽善尽美,《武》虽尽美而未尽善,足见美与善并非一事,且美和善也都有次第之分。因此,美不仅存在于与丑的对立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不同层次之间。朱子的这一注解为解释美的独特性和美的不同类型留下了空间,但对孔门儒学而言,美的独特性不是孤立的特征,美与善相互匹配才是最高境界,故朱子曰:“善者,美之实也。”

在孔子的评价中,值得细细品味的是“尽”字:孔子没有说不善而美或不美而善,却通过暗含的褒贬说明未尽善而可以尽美。至于未尽美是否可以尽善,孔子未言及,但按照朱子“善”为“美之实”的解说,善是更高的、体现于声容之声的实质,从而美是通达尽善尽美之境界的阶梯或前提。如果没有声之雅正、乐之和谐、舞之精准、玉帛之精美、纹饰之绚丽,礼乐秩序又从何谈起?这不只是“有意味的形式”,而且是善的形态,其形式必然是美的,故明郝敬《论语详解》认为,乐之文涉及可观可听之形式,乐之情则在可观可听之形式中内蕴清明广大之内核。尽善、尽美之乐合二而一,是文情一体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汪晖《诗教与美育——从唐弢先生的一道试题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诗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美育的思想。
B.子夏在孔子启发下,悟出礼乐如绘画以白底为质然后可施五彩,这是后起之事。
C.在孔子看来,美与善是不同的,美是善的外在的依托,善借助美的形质得以呈现。
D.按照朱烹的解释,武王靠武力而不是德行得天下,所以《武》虽尽美而未尽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唐弢出的一道博士生入学试题谈起,引出孔子的诗教具有美学意义的观点。
B.文章引用孔子和子夏关于“绘事后素”的谈论及孔子对音乐的判断,剖析其中的审美问题。
C.文章引用孔子对《韶》《武》的对比评价和朱烹的解释,论证美、善并非一事且有次第之分。
D.文章由孔子评价中的“尽”字和朱熹“善”为“美之实”的解说,推出善是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弢先生认为,相较于道德、伦理和政治的角度,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孔子的诗教尚存在学术研究的空白,
B.朱熹对于孔子对《韶》《武》善、美评价的解释,为后人在此基础上去深入研究美的独立性和不同类型提供了一定的思考依据。
C.孔门儒学认为美的独特性不是孤立的特征,即美、善是不能相互脱离而存在的,对美的研究不能脱离对善的研究。
D.孔子通过暗含的褒贬说明未尽善而可以尽美,他虽然没有提到未尽美可否尽善的问题,但按照朱熹的解说,未尽美也可尽善。
2023-02-08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艺术形式上,随着传统戏曲程式的式微,戏曲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出现了大片盲区。比如表现古代人上楼、下楼,骑马、坐轿,多么得心应手,可是如果换成上电梯、下电梯,开轿车、坐高铁,何以表现?传统戏曲中的书写可以通过舞蹈化的程式表现,而换成当今的手机刷屏、电脑打字,又如何表现?如果一门艺术出现了盲区,说明已经有了危机,尤其当戏曲在表现现实生活时出现的捉襟见肘、无能为力,乃至不得不“话剧加唱”“唱段加舞”的时候,不妨借助现实题材的创作来寻求戏曲表现力的突破。犹如古典音乐之于现代音乐,古典舞蹈之于现代舞蹈,古典绘画之于现代绘画。古典舞蹈建立在对生活的模仿基础上,现代舞蹈则更注重人类身体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也是如此,古典绘画是以“像”的程度来判断创作水平,照相机、摄影机出现以后,画得像不算什么了,凡·高、莫奈等画家画得“不像”,但不像的背后,画出了比像还真实的本质,他们不追求绘画的真实感,却画出了真实背后的真实。

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不仅要表现新时代的价值观,也要表现新时代的审美观;创作者既要完成自身艺术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要对现实题材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使之由现实题材变成现代艺术。戏曲艺术的发展应当抓住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机遇,像探索现代舞蹈、现代绘画、现代音乐那样推动现代戏曲的诞生。

历史地看,20世纪80年代全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浪潮,客观上推动了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尤其对于戏曲舞台来说,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成为20世纪80年代舞台艺术创作的高峰。在那个时期,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基本上都是以历史剧的创作奠定其文学成就的,如魏明伦的《巴山秀才》、郭启宏的《南唐遗事》等,这批优秀剧作家虽然也偶有现代戏或现实题材的作品,但是代表他们创作成就的还是新编历史剧。进入新的世纪,随着全民非遗意识的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渐渐强化,一些古老而冷寂的剧种,一些渐渐被淡忘的老戏和传统技艺,慢慢地开始复苏,尤其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名列其中,国务院也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批准命名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种对传统的敬意在全社会迅速兴起,蔚然成风,这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与中华戏曲古老剧种的复苏。20世纪末,昆曲、梨园戏等古老剧种,可谓门可罗雀、一片萧条,仅仅十几年时间,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是古老剧种反而越显示出了欣欣然复兴的势头。

由此联想到当下对戏曲现实题材创作的提倡,回避不如正视,被动不如主动,换一个视角看,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或许正意味着“戏曲现代戏”和现代戏曲”突破机缘的到来。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绝不是俯拾即来的福利,而是需要诚意创作、艰苦探求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罗怀臻《现实题材戏曲创作需要诚意和艰苦探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出现了盲区,说明传统戏曲已无法在现代社会发展。
B.古典绘画主要致力于画面背后的真实,而有意忽略作品画面的真实感。
C.新编历史剧的创作高峰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民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浪潮。
D.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继公布,推动了昆曲、梨园戏等古老剧种逐渐复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传统戏曲程式的现状谈起,引出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对传统戏曲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B.文章将传统戏曲的发展与其他古典艺术形式的发展进行类比,指出传统戏曲现代创作的出路。
C.文章论证了目前我国现实题材戏曲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发展势头强劲。
D.文章末段从戏曲创作者的角度入手,论证了现实题材戏曲创作需要诚意和艰苦探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对现实题材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性的加工转化,可使之由现实题材变成现代艺术。
B.由于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当时备受冷遇,魏明伦、郭启宏等剧作家只能以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奠定其文学成就。
C.在全民非遗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古老的剧种越发引人关注,这为中华戏曲古老剧种的复苏提供了契机。
D.当下戏曲创作者需要正视传统戏曲创作的困境,主动出击,抓住现实题材创作机遇,争取使传统戏曲焕发新的生机。
2020-07-24更新 | 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