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7 题号:215056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节选自曾国藩《劝学篇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且书信A既详B则C四千里D外之兄弟E不啻F晤言一室G乐H何如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极短的时间。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须臾”意思相同。
B.假,借助,利用。与成语“狐假虎威”中的“假”意思不同。
C.竟日,从早到晚,一整天。与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的“终日”意思相同。
D.古文,唐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后泛指文言写成的文章。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假于物”。
B.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说明了积累、坚持和专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中,朋友认为曾国藩猛火式做学问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向师友学习。
D.材料二中,曾国藩认为学习要专一,每日都要打起精神,心无旁骛,否则一无所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5.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求学方法,有哪些共同点?请从主要观点和论证手法两方面简要概括。
【知识点】 论说文 诸子散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中“之”的意思不同。
B.王道,儒家的政治主张,指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相对。
C.庠序,指古代等级最高的学校,后用来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置,指设置、建立,与成语“置之不理”中“置”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他认为发展生产并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劝国君仁爱百姓方能使百姓归附。
C.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于是向孟子询问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认为各国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5.孟子的论辩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3-30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殉死,又相之。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节选自《论语》,有改动)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习、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习、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成,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

1.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仲宜因A桓公B之问C举天下D之贤者E以自代F则仲虽死G而齐国未为H无仲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表示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B.治,太平,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意义相同。
C.“放四凶”中的“放”,与《屈原列传》“自令见放为”中的“放”意思相同。
D.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不才,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用作谦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为旧主殉死,而又效忠新主,是不仁的;而孔子认为管仲仁,没有缺点。
B.苏淘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更强调管仲的过错,语出新奇。
C.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最强,且齐桓公的才能要胜过晋文公,但晋国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
D.苏淘的《管仲论》,立论明确,逻辑严密,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见解,很有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
(2)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5.请简要概括孔子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异同点。
2023-09-18更新 | 1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隳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战?岂非天战?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注]①嬗:转换、更换。②闾巷:街巷,借指民间。此指刘邦出身微贱。下文“贤者”亦指刘邦。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始皇乃能A并冠带B之伦C以德D若彼E用力如此F盖一统G若斯之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指登上帝位,其中“履”与成语“削足适履”的“履”意义不相同。
B.帝王,意为“称帝称王”,与“杖汉节牧羊”(《苏武传》)的“杖”用法相同。
C.若,意为“好像”,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的“若”意义不相同。
D.合从,指战国后期燕、齐、韩、赵、魏、楚联合抗秦的策略。此处亦为此意。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统一天下的过程和巩固政权时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看,他为其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B.乙文概括了秦楚之际政治形势的特点,即陈涉发难、项羽灭秦、刘邦称帝,而这些又都是在短促的时间内发生的事。
C.甲文用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秦王朝国势之强大,其用意在于和下文陈涉起义之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形成强烈对比。
D.乙文回顾历史上几位君王或以德政或以武力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结尾以多次发问来分析刘邦称帝之因,颇有余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5.欧阳修有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甲乙选文分析秦朝兴亡之因。
2024-03-17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