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1 题号:215152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中的荒野是工业文明桎梏下的野性遗漏,是由金属与玻璃构建的寂寥城市的凄美回眸和慰藉。好奇与探索的天性让人类文明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从非洲草原走,向亚洲丛林、欧洲冻原、美洲荒漠……于是,粗糙的矿石被打磨成光滑的玉器,黏土变作了洁白的瓷具,燧石的火星烧去了原野的荒芜,自由流淌的溪流被改造为光滑的河……这是一条逐渐背离荒野的文明之路,城市、农田和园林在化石能源和机械力的推动下,不断取代原生的自然;自然的野性被日益驯化光滑”“精致”“高雅温顺等渐渐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失去野性的人类,正如豢养在拉斯维加斯五星级酒店玻璃房中的老虎,寂寥而萎靡。

从发生学意义上讲,部分城市荒野作为原生自然的遗存斑块或廊道得以在城市中幸存,如残存的湿地;此外更多的是挣脱了文明约束的次生自然,如在荒废的灰色基础设施中恣意繁衍的自然。城市荒野并不局限于荒野景观,还包含保留了野性的、不受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和生物——从自由流淌的径流、未被改造的土壤和栖息其中的微生物、自由繁衍的乡土植物,到从水泥地中挣扎而出的野草和排水沟石壁上顽强生长的灌丛、能够感知天时的鸡鸣和蛙声……

从生态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依照自然规律做功,并以其自身逻辑建立起深邃的秩序,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要素。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服务,诸如净化空气和水、调节城市微气候、维持乡土生物多样样等。

从文化和心理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的审美启智功能让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得以释放——这正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于我看来,东西方哲人的深䆳思考和智慧大多来源于荒野:如释迦牟尼的菩提树、穆罕默德的布拉山洞、王阳明的龙场山洞,以及梭罗的瓦尔登湖等。生态心理学认为,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将有损人类健康,而人类的健康源于地球的健康,疗愈人类身心疾病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修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相关研究表明,景观的复杂性和可探索性决定了自然环境的美感。相较而言,园艺化的景观(如修剪整齐的草坪)显得索然无味——它们纵然代表着文明进步、能令人获得须臾的喜悦和激动,却唤不起人类的探索欲望和冲动,也难以传达诗情画意的灵感。

谈及荒野,我不由想起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的废墟。几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这里都是我的最爱。深浅不一的坑塘与土丘交错分布,乱石散落其问。早春时节,遍地的苦英菜、毛地、诸葛菜和紫花地丁给枯黄的土地铺上绚烂的彩色;此后,山桃、毛樱桃、鼠李、黄刺玫等相继开花。夏天的荫凉来自杨、柳、榆、槐、椿等乡土乔木,每一种乔木都因地势之高低和土地的不同湿度而统治着各自的群落。秋天则被黄栌、山杏、银杏和芦苇抢了贝头,饱含野性的花青素让树叶红得热烈。我尤其喜爱冬天里的漫步——听冰裂的回声,看乌鸦在白杨树梢盘旋、苇穗在寒风中颤动,细赏残雪下的碑刻和悄悄觅食的麻雀。令人痛心的是,这处最具北京特色的城市荒野,后来在城市高雅化美化的名义下,几乎一夜之间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光斜的草坪与牡丹、月季花等各色园艺花木,以及喜庆的灯笼。

事实上,西方的先哲们早已在思考荒野的意义:我们所说的野性是有别于我们自身文明的另一种文明。显然,梭罗所说的自身文明是当时西方社会为之狂热的工业文明。近150年后,当圆明园废墟被高雅化和城市化的力量所主导时,一场维护城市荒野的抗争也正在中国悄然发生……这场抗争,正是过程曲折而生动的两种文明的斗争。如今,一种崇尚野性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崛起。

(摘编自俞孔坚《城市荒野:另一种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眸”在文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城市从荒野进化而来,最终又背离了荒野的事实。
B.“驯化”在文中指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依靠能源和机械力等,逐渐将原生自然改造得精致高雅的过程。
C.研究表明,园艺化的景观由于缺乏复杂性和可探索性,所以不能唤起人类探索的欲望和冲动,也难以传达美感。
D.在梭罗看来,饱含野性的自然是和人类创造的工业文明相提并论的另一种文明,这体现了他对原生自然的尊重。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城市荒野一部分是城市中幸存的原生自然,更多的是挣脱了文明约束的次生自然,其主要形式是荒野景观。
B.为了阐明荒野审美启智的功能,作者列举了释迦牟尼的菩提树等多个例证,还与园艺景观进行了比较,极具说服力。
C.第四段中两处破折号的用法并不相同,前一处是为了引出对原因的解释,后一处则是为了引出对上文的补充说明。
D.第五段内容虽不能增添这篇科学论文的说服力,但使本文具有散文的诗性之美,别具一格地呈现了城市荒野的价值。
3.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维护城市荒野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的固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首先意味着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因此,应将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

良好的自然生态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文明程度,也是彰显美丽乡村魅力的外在表现。因此,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一方面,要激发乡民对乡村山川草木的深厚感情,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在治理体系上,乡村振兴既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治理文化,也要依托于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浸润实践。要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需要结合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激活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自古以来,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权威,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

乡村振兴还要注意城乡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正视乡村现实的文化需求,加大投入发展乡村教育,兴盛乡村文化。同时,还要站在乡民立场上,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摘编自王慧姝《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

材料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

通州区仇庄村从一个有名的贫穷落后村,变成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变化,始于以文化人。曾经的仇庄有三多:矛盾多,吵架多,上访多。如今的仇庄早已变了模样,最直观的就是村庄环境的变化。柏油马路宽敞笔直,高耸的路灯上悬挂着各种孝道宣传标语,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植遍地。村民三两成群地聚在路边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唠家常,一片和谐温馨。每逢七一、国庆、重阳等重要节日,村里会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现场为村民讲述仇庄故事,每年开展活动20余次,村民参与达5800余人次。村里还成立了以村贤为主要力量的村民宣讲团,定期在孝道文化馆内与大家分享自家故事。此外,村里还创建了家福学堂夜间学校,聘请传统文化专家,每周六晚为村民集中授课,共同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畅谈家庭之道、幸福之道,并通过仇庄学习书院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每天与村民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提升了大家的文化水平。

与仇庄村相距70公里的密云区西邵渠村,同样是一派祥和景象。村民文化活动室里,几位身穿大红色棉袄的村民正在排练节目。西邵渠,我爱你,我爱你这绿水青山……,几位村民激情满怀地唱起村歌《我爱我的西邵渠》。这首歌正是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这间屋子里创作出来的。每到冬季农闲时节,村民就扎根在这里不走了。村里还不定期邀请老师过来指导,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乐坏了。每天都有文化活动,这日子可有盼头了。”76岁的老人戴德瑞说。

像仇庄村和西邵渠村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人们欣喜地看到,乡村振兴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摘编自王可心《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助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还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B.乡风与文化决定了乡村之间的差异,因此乡村振兴应当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并进行文化创意升级。
C.将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就能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
D.西邵渠村村民在文化活动室彩排节目,农闲时节不愿离开,这表明该村重视乡民的文化需求,相关措施得到大家支持。
2.下列对两则材料文体特征及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论述文,首先提出总观点,然后从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指向。
B.材料一具体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意在增强人们积极投身这项事业的使命感。
C.材料二是新闻,点面结合,反映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就,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信心。
D.材料二引用歌词和老人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也使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
3.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可采用哪些方面的策略?请结合材料,以仇庄村为例,简要说明。
2022-02-16更新 | 1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众日常生活,其传承及其创造性转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乡村振兴以及文化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民众不断追求技术革新和观念革新带来的新体验、新方法,部分工匠放弃传统手艺而追求更高、更快的收入途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也使得偏远地区民众更加渴望对科技工具和外来文化的追求,民众正逐渐摆脱对传统造物的依赖。

当前,传统手工艺受市场需求和民众接受程度约束,传承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易上手操作、广受民众喜爱的手工艺类型为农村手工艺产业带来发展机会,大大增加了民众就业机遇和收入,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现代手工艺品类多以“来样定制”形式组织生产,对个体的生产要求不高,虽从业者广泛,但缺乏一定数量的技艺精湛的群体。另一方面,一些冷门独专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缺乏市场需求,老一辈从业者谋求收入更高的职业,年轻一辈缺乏主动传承动机,传承情况不佳,这为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带来障碍。

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村手工艺加工可观销量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某一类型手工艺的区域垄断式集中生产。一般在产业基地集中生产再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这使得各地旅游景点纪念品区销售的手工艺产品来源一致,大同小异。除此之外,基础性研究是传统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依据和资源,但我国仍旧缺乏对传统手工艺的系统性基础研究。我国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由图案学开始,已有成果在对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方面研究较为充分,但是从整体层面开展的基础性、系统性研究反而缺乏,尤其缺少资料的文本库和电子数据库。

(摘编自潘鲁生《有效推进中华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

材料二: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展出的“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方法展”,从生活的角度研究民艺,研究民艺的跨学科性,强调民艺是“生活的艺术”,旨在通过梳理民艺的研究方法,让民艺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

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一批中国学者从史学、美学、民俗学等不同角度挖掘、解析与整理传统工艺和民族艺术,把“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民艺”等概念与生活相结合,对中国民艺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呈现出中国民艺的研究方法。

如中国民艺学科开拓者之一的张道一教授,提倡民间手工艺学科的建构性思考,并开展了对于“汉画”“民间美术字”“女红”等民众日用的研究。于1971年创刊的《汉声杂志》,囊括了衣食住行、年节习俗、生产劳动、聚落建筑、戏剧舞蹈、装饰摆件等众多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手工艺,如《惠山泥人》《手打中国结》《陕北年俗》《郎庄面花》等。其中,《女红》展现了女性轧棉、纺线、织布、刺绣等穿针引线的日用之“艺”,在生活日常当中,传递着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关爱和暖意。民间美术情感之美与令人神往的意象世界营构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真善美”的生活本义。

民艺是民族之魂,它不仅是乡土与文化研究之事,而且关乎我们未来的生活。继承者们对传统工艺的新解读,已成为当下“民艺再造”的一股新兴力量,一股传统手工艺回归当下生活的热潮已显现出来。

潍坊又称鸢都,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盛于清代乾隆年间,伴随着年画的发展而壮大。受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人们利用每年春天印制年画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成风筝。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传统工艺在民众生活中得到保护,在为民众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着文化的传承。

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逐渐形成了民众对传统工艺文化的价值认同,形成了民艺的新的文化生态。在实践层面,“新民艺”概念的构建,正在以传统工艺与当下生活的崭新视角,创造民生日用与生活的真谛。正如杭间教授在《设计的善意》一书的“手工艺的‘新美学’释义”中分析手工艺与生活日常的关系时所言:手工艺的新美学,不是一种新的风格和样式,而是在回故乡的路上。

(摘编自任晓炜《民艺,承载生活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手工艺孕育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民众日常生活,对其进行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B.一些工匠放弃传统手工艺而追求更高、更快的收入途径,致使有关地区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
C.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产品出现严重的同质化问题,与某一类型手工艺的区域垄断式集中生产有很大关系。
D.此次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的民艺展出,从生活角度研究民艺,旨在让民艺回归国人的日常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主要取决于乡村振兴以及文化生活质量。
B.传统手工艺传承呈现分化趋势,我们应遏制现代手工艺品类的规模化发展。
C.张道一教授提倡民间手工艺学科的建构性思考,并开展了一些有关民众日用的研究。
D.民众对传统工艺文化价值的认同逐渐形成,传统手工艺回归潮还需时日。
3.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民艺承载生活之美”的一项是(     
A.杨柳青年画表现农耕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元宵节,镇江老老少少齐聚公园,做花灯、放河灯,心里许下最美好的祝福。
C.新年到来,河南周口的百姓大唱鼓书、说快板,用“民艺”舞起幸福的生活。
D.参考网发表署名文章《蜀绣内蕴的工匠精神研究》,旨在研究蜀绣的精神传承。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传统手工艺,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5.材料二中,杭间教授认为,手工艺的新美学“是在回故乡的路上”。请根据材料,以《汉声杂志》和潍坊风筝为例,谈谈你对杭间教授的观点的理解。
2022-12-26更新 | 1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现代文论述类阅读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的特点,有文房四宝之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他们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的基础上,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其中,融入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创作出了“文人砚”。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之说。一代文豪苏东坡,集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了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且有不少逸闻趣事: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去的宝砚。
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在砚石质地到砚台制作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随后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制作,这些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苏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大小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以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砚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的砚台,不仅是一种文书工具,还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人们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C.米芾的《砚史》对从砚石质地到砚台制作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还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超过了宋代雕刻、书法艺术的成就。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文人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文人爱砚,就如武士爱剑、美人有镜。宋代的苏轼和米芾对砚都极为钟情,各有佳话流传于世。
B.宋代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宋代士大夫讲求砚台品格,追求砚台境界,表现出高雅的志趣。
C.宋代文人为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了丰富的砚文、砚诗。
D.方寸之砚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能引发人们对古代文化的敬意。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砚台是雅士的爱物,文化修养高的文人雅士,能将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传神地表现于方寸大小的砚台上。
C.“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米芾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广为流传,作者意在表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可能。
D.宋代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物与历史研究、审美与工艺、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传播它是我们的责任。
2016-11-18更新 | 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