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8 题号:217211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的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并无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儒、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它们强调的是践履工夫即本体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实践法规。宋明理学不仅有半日读书,明辨义理,而且还有半日静坐,修心养性。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不是哲学思辨,孔、孟、程、朱、陆、王也大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但自胡适、冯友兰用西方框架剪裁中国材料编写哲学史以来,随后又由侯外庐、冯契、牟宗三等人或用唯物唯心,或用范畴演进,或用智的直观等来阐释、编写,已形成了数十年来的学术常规。它在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上大有功绩,却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最近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巨著也表明朱熹等所谓哲学家真正关切和论辩的,主要并不在于形上心性,而仍在现实政治,仍是政治文化,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课本中,无论亚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们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国哲学史的课本,无论孔、老以及他人,不谈”“等政治思想,哲学即无从谈起。离开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无所着落。玄学和理学的种种哲学讨论,也总是紧密与现实伦常政治和个体修身教导缠在一起。所以,即使同样说爱智(哲学一词本义),中国所恐怕与希腊也并不全同。这一切似乎表明,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在重新反思,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中国有思想无哲学,德里达近年访问中国重申这一断言,曾引起好些人作黑格尔式的理解而备感愤慨。其实,无哲学,有何妨?所以另一批人将中国有哲学称之为汉话胡说

从思想领域的语言说,这是如何更准确而不是套用西方框架来阐释传统,但又不回避使用以西方词汇为基本工具的现代语言。我们不必追随马一浮。马游学美国,且有译著,却拒绝现代通用语言,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等传统词汇来谈自己的儒家六艺论。此路难通,已成史实。所以,出路只能是:在接受普世性的现代哲学词汇和语言的同时,注意这些语言、词汇、概念、范畴使用到中国文化上所具有的局限和缺失,从而注意更好地进行准确把握和解释阐说。哲学一词未可废,本体论”“现象”“本体”“形而上学”“超验等等也仍需采用,尽管中国向无Being问题,也少超验观念,本体现象并不两分。相反,灵肉不分、一个世界、情理交融、天人合一以及重功能大于重实体,重过程大于重存在,申说过犹不及中庸辩证法等等,却是来源于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所在。揭示这些本性,了解自己传统,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

(摘编自李泽厚《思想史的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学习中国哲学时,要想完全理解、充分欣赏哲学著作,就必须关注原著富于暗示的特点,不能只读译文。
B.有的学者采用西方框架编写中国哲学史,虽理出了一套逻辑理路,但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
C.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关切和论辩的重点是现实政治,与现代新儒学家描画出的宋明理学相似。
D.马一浮拒绝用现代通用语言,而坚持沿袭理、气、道、心等传统词汇来阐释儒家传统,已被证明走不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语言不够明晰、富于暗示,这与先贤表达思想的习惯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B.尽管中国哲学与西方有着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的哲学思想却更强调“践履”,即实践、行动。
C.德里达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的哲学,李泽厚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必纳入西方的哲学范畴。
D.揭示中国哲学一些理念源于“巫史传统”的实用理性的本性,可能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材料中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B.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老子》)
C.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4.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开展《老子》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他们提几点建议。
5.根据文中划线句的观点,请从高中选必上册的《论语》十二章中任选一句话,简要阐释这句话是如何将“政治思想”和“个体修身”结合在一起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希腊以来的许多唯物主义者,他们思考的问题不是物本身,而是对物的阐释。从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他们都在言说物的存在本质在于其物质上的构成。这是一种最为朴素的对物的理解与阐释,仿佛在我们弄清楚了物的构成物质之后,便可以很清晰地理解物以及物的本质。一把铁锤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一个电脑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电脑的硬件物质构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中的怪物,我们无法说这个数字怪物是由某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但仍然可以将这个怪物看成是一个电子脉冲或比特。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下还原。

海德格尔则以一个古希腊陶壶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壶之所以为壶,不在于壶壁和壶底,而在于居于其中的虚空。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道德经》中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不过,海德格尔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壶中虚无的物质形态,而且是我们如何在观念中架构了壶这个物体。也就是说,人将壶之物纳入人类本身的生存机制之中,当我们使用壶来装水、酒等物时,壶才向我们呈现为一个壶。壶的物性,并不在于它如何呈现出自己物质材料的构成,而在于它是一种可以在人的生存机制中找到使用位置的物品。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上还原。

无论是向下还原还是向上还原,都是把人当作主体,而把物当作外在于人的客体。在数字空间中,情况却完全不同。在进入数字空间时,我们以为自己是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其实只有通过一个用户名和网络账号才能进入其中。换言之,我们只有借助于一个数字物(一个数字角色、数字身份、数字用户)才能进入到数字空间之中。在那里,我们以为和现实世界一样,我们与其他人、物进行交往和辨识,其实只能看到那些经过转译的界面;这些界面从来不是数字空间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些内容背后,是不断涌动着、流变着、交换着的数据流量,它们并没有向人类主体敞开,绝大多数时候,这些背后的数据以自身的逻辑算法,在我们察觉不到的地方支配着数据流量和智能算法的总体性。

(摘编自蓝江《物体间性的形而上学——数字空间中的新唯物主义的反思》)

材料二:

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这表明奴隶、资本不能被还原为黑人。纺纱机,它们都是在一定关系下形成的物。依此推论,一切都可以被视为物。一场战争是物,一个文学形象是物,一个团队也是物。物作为一个概念,可以替代许多词汇,如事件、身份、组织等;而事件、身份、组织这样的表述,只是我们对于物的一种认识,是物的回响。

数字时代让物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因为一种新的物出现了。我们通过购物网站浏览商品信息,是通过一个账户、一个数字身份进行的。从传统的视角看,这样的数字物只是对现实的模拟,仿佛数字账户只是我们的一个分身或身份一般。但实际上我们绝不能把数字账户还原为肉身的人,也无需为一个数字存在寻找一个肉身的根基。

如此,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数字物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比如,在春运期间用手机抢购火车票,我们不是以肉身在场的方式去购票的,而是通过一个数字化身即数字账号的方式去购票的。我们以为自己只是穿着这层数字外衣去购票,真正的购票主体仍是我们自身,从而把账号想象成一个化身或者工具。但实际上,这个化身与我们的肉身一样,是一个独立的物。线上信票系统其实是向这些数字物开放的,而不是向作为肉身的我们开放的。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账号购票的效率和成功率是不同的,这并非一个平等购买的场域。比如,从某个电商平台购买加速服务的账号,就更容易抢到票;账号登记的年龄越大,买到下铺的概率也就越高。这种购票经验与十余年前一群人在火车站排队等待放票的场景是全然不同的。正如哈曼所说:通过隐喻,我们才能尽可能地接近物。我们必须把这些数字物隐喻成我们的化身,才能将自己想象成购票主体,才能与这个数字物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由此,陌异现象学应运而生。所谓陌异现象,即不以人熟悉的方式让物显现,它排除了一切人为的参与,让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局外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结的关系网,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关系之下表现出不同样态的。即使离开我们,万物也仍以自身的方式互相联系着,我们并不是建立万物关联的超越者,而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摘编自苏丹《如何思考数字时代之物:当代新唯物主义的兴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来看,铁原子是铁锤的物质构成,也是它的存在本质。
B.壶的本质在于居于其中的虚空,这一观点来源于《道德经》而又与之不同。
C.将物的概念延展到事件、身份、组织等,须以“在一定的关系下”为前提。
D.数字物包括数字角色、数字身份、数字用户等,它不能被还原为肉身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同古希腊以来的许多唯物主义者那样,海德格尔也把物当作外在于人的客体,但是他拉近了物与人之间的距离。
B.作为主体的人在数字空间中只能看到转译的界面,却无法察觉数据流量的涌动,也无法改变数据流量和智能算法。
C.线上售票系统取代传统排队购票的方式,面向数字物而不是肉身的人开放,直接导致平等购买的原则受到了破坏。
D.如果从物的物质构成、观念架构与陌异现象学这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就能够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物的本质属性。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海德格尔观点的一项是(     
A.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所构成的,但是水的灭火特质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不具有的,甚至和氧的助燃性质正好完全相反。
B.科幻小说里的人类主人公知道,眼前的牛排其实并不是一块真正的牛排,它的形状和颜色都只是链接到自己大脑中的数据而已。
C.一块有着四根支柱的木板,当上面放置了花瓶、餐盘、水果等时,它就是一张桌几;但是当我们坐在上面时,它就成为了一个凳子。
D.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材料二是如何论证“数字物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2024-04-29更新 | 2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

在中国,这句话则模糊得很,这个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灵活。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节选自《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三

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始祖吴越王钱镠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镠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钱缪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从钱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尤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吾家门”“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我国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精湛的器物文化、艺术创作技能依靠家庭的代代相传,学术研究及其思想理论成果在家族后代子孙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班彪与儿子班固、女儿班昭都是史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书法大家,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都是文学大家。钱氏世家亦然,其家学传承的成功是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宿。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全面梳理、汲取钱氏世家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促进家庭建设和家风培育。

(节选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绝对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是可以完全相同的。
B.“一表三千里”表明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地域广袤。
C.乡土社会的家追求效率和讲究纪律,不讲究个人情感。
D.钱镠通过三篇家训告诫后世子孙并以此为其行为指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文中常有类似“李十二(李白)”“元九(元稹)”等称谓。这是乡土社会的家族中按照父系单向扩大亲属关系的排序现象。
B.家住新疆的王大爷要给儿子娶媳妇,想邀请四川老家的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
C.《哦,香雪》中,香雪在黑暗中赶路,来找她的是一帮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们,而不是父母。这不能体现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观点。
D.《红楼梦》中,贾府长辈选择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这是从家族作为事业社群具有复杂功能的角度来考虑的,为了更好地延续家族事业。
3.中国乡土社会家庭和西洋家庭的社会关系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作简要说明,并指出以下示意图分别对应哪类家庭。

4.材料三为什么要在文段最后部分引用唐朝名相张九龄的话语“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2-23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各题。

修养高于知识

(1)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经常听到有人讲,现在中国人的国学修养如何如何差,不会作诗,不会写字等等。保卫汉字、保卫中国文化的说辞也时有出现。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

(2)社会生活有一则铁律:由繁向简。由繁向简中又包含一个核心元素,凡事功能至上,审美要求是在满足功能后衍生出来的。白话文普遍流行后,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水平一落千丈,单就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言,白话的短处是一望而知的,但何以白话打败文言?道理很简单,由繁向简。简则文化不易垄断,不易只成为少数人的事,这与公平和正义相关。另外,现代社会到来,科学交流中,比如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白话比文言便捷,便捷的东西才能普及。人是趋利避害的,有些选择看似偶然,比如胡适提倡白话,其实他的提倡只是适时顺应了人天性中的某种追求,不然声音再大,也不会有回声。

(3)严格讲,今天已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写字。单以审美论,毛笔一定高过硬笔,硬笔高过电脑。但何以毛笔会衰落?答案也非常简单,毛笔麻烦,难学,又没有效率,使用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比如温度,在冬天旅行中使用毛笔很不方便。毛笔先被钢笔取代,而现在则是无笔的电脑时代了。任何事物,当实用功能可以完全被取代后,它原有的地位一定是下降的,它必然会成为专门技艺,比如今天提倡写毛笔字,提倡书法,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专门技艺,而专门技艺没有普遍性。

(4)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          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专门技艺,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5)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当牢记,如果单纯的知识不能作为创新的基础,则这种知识的意义非常有限,创新是一切知识意义的最后结局,如果不能创新,则知识就是一个单纯的储备和保存问题了,而储备保存,人永远比不过电脑。一般说来,在网络时代,单纯知识的地位是下降的,创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6)今天,我们获得一般准确稳定知识的方式已极为便捷,一部手机在手,则人人无所不知了。那么人是不是不需再学习?当然不是,人们更需要学习,不过这种学习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知识与修养的关系。中国旧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它主要指的不是储备了多少知识,而是能不能把知识升华到精神层面。网络时代,如果知识不向精神层面升华,或者我们学习知识而不追求修养,则一切知识的意义也就显示不出来。

(7)今后,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达到精神的满足。网络时代,那种单纯考查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个人记忆再好,也只是一种奇特现象,令人尊敬,但不足以让人崇敬了,因为这种单纯的记忆有了更便捷的替代品,而个人修养才是获取知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这是机器不可能替代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比独特丰富。

(8)因而,网络时代,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读书更多时候是专门陶冶情操的方式,这时候有电脑,但我们也还是要捧起书本来,因为这样才有仪式感。电脑时代,单纯炫耀知识的时代已经远去,考验修养的时代到来了。

1.第(2)段从____________两方面对由繁向简这一社会生活铁律进行了阐释。
2.下列有关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不以单纯知识积累为目的。
B.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极为便捷,对学习行为赋予了新的内涵。
C.读书将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不是为了单纯的知识考查。
D.人们追求知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显现个人的修养。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4)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书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极度完美
②中国雕版印刷何等精美
③但人类书籍的最后装订形式还是走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洋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④但最终人类的印刷方式没有止步于雕版而是走向了双面机械印刷
⑤因为雕版属于手工,而双面轮转技术出现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
A.②③①④⑤B.②④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D.①③②④⑤
4.第(6)段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用意是                       
5.第(5)段与第(8)段中的画线句是否矛盾?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1-06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