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2 题号:217386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按照“天命之谓性”的说法,人之本性来源于天,由天所赋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人们经常把人生来具有的本性称之为“天性”。

如果儒家学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社会有许多仁人君子时,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已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在《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已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观念帮助商人肯定了周人的统治,也说服自己与他们合作。
B.周王朝建立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天命是一种主宰的力量。
C.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而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
D.儒家认为一个人做事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较高的商朝竟被文明较低的周朝取代,这不得不令当时所有的人反省。
B.儒家思想推崇那种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依然坚持不懈的精神。
C.根据《易经》说法,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D.由《论语》来看,孔子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就是“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B.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D.凡人之命,不由己也。《中庸》
4.有人说“知命”是一种迷信且消极的思想,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对此说法进行反驳。
5.为了引导高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团委推荐学生阅读了材料一文本。请以“人生与使命”为话题,列出一则阅读感言提纲。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唐游仙主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现存的文本看,后世虽然在作品的数量上超越了先唐,但在主题内涵、要素构成上却很难有大的突破。

从游仙的形态看,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与亡魂之游潜藏于人们信仰深处不同的是,生魂之游频现于游仙文学中,尤其是描写梦魂之游的作品更是触目皆是。从唐代王勃《忽梦游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梦天》,到宋代陆游的《记梦》、梅尧臣的《梦登天坛》,无不沿袭着这一传统。凭借巫术或方术而达到的魂魄分离状态下的生魂之游,在后世文学中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也还留有踪影。《长恨歌》中所说的“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偏”,就是很好的例子。有时,这种魂魄分离的生魂之游也会发生意外,传说中的铁拐李离形而去,神游华山,朝见太上老君,结果他的徒弟误以为他已死,竟把他的肉身火化了,以至于他回来之后,无所依附,不得已附着于乞丐之尸,结果弄得个蓬头垢面、袒腹跛足的丑陋形象。

与神之游相对的形游,在后世游仙文学更是常见。曹唐《大游仙诗》《小游仙诗》,说来说去的无非是仙人之游或求仙者之游,是很典型的咏仙诗。当然,也有不少文人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游仙经历的。其中,李白又跟其他诗人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诗人作品中的“我”只是一个求仙途中的凡人,而李白笔下的“我”却常常自认为是一个暂落凡尘的谪仙,由此他能够超越时空、挥斥八极,“飘飘入无倪,稽首祈上皇”,而上皇亦热情款待,“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古风》其四十一);在“西岳莲花山”,又有美丽的玉女“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入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古风》其十九)。

(节选自朱立新《论先唐文学的游仙主题》)

材料二:

游仙是诗文创作的一大永恒主题,最突出的当属屈原与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屈原被疏远流放后,徘徊行吟于山泽水畔,对现实中污浊黑暗的苦闷久久不能忘怀,他意欲求仙意获得解脱,故对光怪陆离的神仙生活进行大胆的想象。至于国强民富的大汉盛世,游仙在一些散体大赋中也颇有体现。魏晋时期更是游仙创作的高峰期,不仅作家与作品数量众多,还出现了以“游仙”命名的作品。东晋时期,玄学与佛教思想更加兴盛,郭璞致力于创作游仙诗,成为游仙文学作品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然而,这些游仙的诗篇真正以求仙或求长生为主题的并不多,更多地寄托了现实的寓意。

在众多的游仙作品中,东晋文人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两者虽一诗一赋,文体有别,但作者都通过幻想或梦游的方式对美丽奇特的仙境以及多姿多彩的神仙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并如闻其声。总地来看,两篇作品在游山时的侧重点、艺术技巧的使用以及游仙的情感寄托等方面皆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孙绰生活在玄风极盛的东晋王朝,在赋作中通过对天台山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体悟“道”的奥妙无穷,获得了心灵的清净与超脱。虽以神游的方式游山,但诗人尽量隐藏虚构的成分,于虚构中见真实,在平淡中显奇巧。而生活在繁荣强盛的大唐王朝的李白,在诗歌中则是纵情高歌并任意挥洒,展现出狂傲与自信的人格魅力,在行文中也毫不避忌虚饰的色彩,借梦游的形式,使诗歌更加摇曳生情与瑰丽多姿。一赋一诗,虽篇幅有限,但读者却能管中窥豹,由此感受到东晋和盛唐在社会思想与文人心态上的巨大差异。

(节选自梁雅阁《孙绰与李白的游仙文学比较》)

材料三:

游仙诗从其本质来讲,是个体借用原始的神话、神仙故事及相关活动方式,展开对长生升天及神仙世界的想象式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游仙诗,其实都是一种自我抒情的方式。但汉乐府的游仙诗,则以一种相对客观、写实的方式来陈述仙事,其中有一些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来记述的,表现的是群体的求仙热情,其中个体或者说自我的色彩并不突出。建安诗人尤其是三曹的游仙诗,自我色彩开始突出。阮籍会合玄趣的游仙之作,与曹植的作法接近。郭璞《游仙诗》,如锺嵘所说“词多慷慨,乖远玄宗”,实是“坎瘰咏怀,非列仙之趣”,自我意识是很强烈的。但是从写作的模式来看,郭氏这些作品,直接以“我”为主角讲述升天游仙的作品并不多,更多是讲述神仙故事,其实是较多地继承汉乐府、汉赋中的游仙写作传统。这也是后来文人游仙诗的正宗之体。至于东晋以后在道教徒中流行的仙真诗、步虚词,倒是以神仙的“我”作为主角来展开叙述的,但失去了强烈的、与现实中生命困境密切相关的情感,也失去了一种“风动”的艺术效果。因此从未被视为典型的文学创造,最多只能说是一种道教文学。

比起唐代其他诗人的游仙诗,李白游仙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最大程度地拉近神仙与自身的距离,在很多时候直接进入神仙诗歌。从神仙道教的一方面来讲,几乎从他同时代的人开始,李白就被神仙人物化,其临终也被塑造成一种仙去的故事。后来的道教典籍,也把李白列入神仙谱系中。如明代王世贞《列仙全传》就叙述李白成仙故事,说李白水解为仙,屡曾显现,并有“东华上清监清逸真人”之号。这当然是道教徒的构造。但这与李白在诗中对自我神仙形象的塑造有直接的关系。但即使在将自身形象纳入神仙境界时,李白的游仙诗,与步虚词、仙真诗也是不同的,他始终是以凡人的身份来虚构遇仙故事的,其境界都是稍纵即逝,并非久住仙境。这种叙述的根源在于,作为受儒家理性影响的文人,李白对于长生升天,其内心深处仍然抱着一种怀疑。其实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交织着超越现实的愿望,使得以李白为代表的一部分古代诗人,不能抗拒这种最能张扬生命的自由、独立意识的游仙幻想。这当然也是因为神仙文化本身的丰富性与其特殊的魅力所致。

从主观精神的方面来说,李白对原始性的神仙意识的执着,不仅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同时也是对超越现实的愿望的曲折表达。在封建时代,文人无疑是个性意识最为突出的特殊群体,但儒家知识分子及士大夫的身份,又让他们自觉地承担着维护整个封建体制的任务。因此在他们的现实人生中,常常是最大程度地抑制个体意识,尤其是自由的意识。但是对个性化与自由的追求,不仅存在于知识者和自由意识中,同时也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中。对古代的文人来说,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希企隐逸、遨游山水的行为,其次则是更为夸张的游仙行为与意识。

李白对神仙之事,其内心的情感是复杂的。刘熙载云:“太白诗多有羡于神仙者,或以喻超世之志,或以喻死而不亡,俱不可知。若昌黎云:‘安能从汝巢神山。’此固鄙夷不屑之意,然亦何必非寓言耶?”此论比较中肯。他的诗中,一方面酣畅淋漓地抒写神仙幻想,另一方面却经常抒发求仙不得的悲哀,其实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神仙之说的质疑。他的求仙,其实是希望超越现实、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的一种反映。

(节选自钱志熙《略论李白游仙诗体制类型及渊源流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以第一人称叙述游仙经历,自认为能够超越时空、挥斥八级,是暂落凡尘的谪仙,这与其他诗人的自我认知全然不同。
B.郭璞是东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游仙诗人,其作品深受玄学与佛家的影响,在求仙或求长生的表象下,寄托了对现实的寓意。
C.汉乐府的游仙诗常以相对客观的方式来陈述仙事,表现的是群体的求仙热情,自我色彩并不突出,这类作品的格调并不高。
D.李白深受儒家理性的影响,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因而即便将自身纳入神仙境界时,其内心对长生升天仍然持一种怀疑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通过援引白居易《长恨歌》的相关诗句说明先唐之后的文学中依旧存在凭借巫术或方术而达到的魂魄分离状态下的生魂之游。
B.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呈现《游天台山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代背景,两者形成对比,论证了两文在游览侧重、艺术技巧、情感寄托上的完全不同。
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刘熙载的评价说明李白游仙诗中的矛盾,既有畅想神仙生活的酣畅淋漓,又有想要超越现实生活又求仙不得的悲哀。
D.游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但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不尽相同,这不仅与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有关,还与诗人的经历与情感寄托息息相关。
3.三则材料均围绕“游仙诗”展开,但各有侧重,试分析。
4.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关内容谈谈李白的游仙诗的特点。
2024-01-08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糜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关于原文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描绘。
B.作家只要将笔墨集中在构建新世界这样的大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会显得疏阔。
C.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客观上因为其题材关注探索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排斥细致形式。
D.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这自有它的文学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运用了运用了举例论证,《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传统的阅读体验来看待它。
B.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是为了论证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将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C.本文驳斥了科幻文学缺少“文学性”的看法,认为“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
D.论述类文本往往一词、一句便可提示清晰的行文思路,如第四段首句既总结上文内容,又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为它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2020-12-26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的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事实上,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

(摘编自施爱东《故事法则》,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也有这种只重情节的戏,叫melodrama,中译名有传奇剧”“通俗剧”“情节剧不等。此种戏剧没有日常生活与人物心理的具体描写,但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与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并带有一定惊险性的情节。布景华丽壮观,有刺激性。人物是类型化、公式化的,人物关系中充满误会与偶然性,大都以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以团圆为结局,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另外,起自法国的所谓佳构剧wellmade play),也是一种善于编织情节的戏剧,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还不如契诃夫、奥尼尔写得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以至于英国、美国、法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其中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到明代后,对大部分的元代戏曲都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改成了大团圆。
B.新文化运动后的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进行嘲讽与批判,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大团圆故事阻碍了启蒙与革命。
C.佳构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且人物多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因而剧本充满生命力。
D.易卜生被迫写的“大团圆的结尾”,使《玩偶之家》由现实主义作品转变为浪漫主义作品,从而赢得了德国观众的喜爱。
2.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的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后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主张,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B.材料二易卜生的作品遭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所面临的困境。
C.无论是明代万历年间流行的大部分古典戏曲,还是西方的佳构剧,都因迎合了当时观众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而受到欢迎。
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精英文人与普通民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对照,以更好地说明事理。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精英知识分子观点的一项是(     
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
5.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并在材料二找到支撑作者观点的依据。
今日更新 | 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