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国语》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217772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厉公之时,六卿贵。胥僮、长鱼矫谏曰:“大臣贵重,敌主争事,外市树党,下乱国法,上以劫主,而国不危者,未尝有也。”公曰:“善。”乃诛三卿。胥僮、长鱼矫又谏曰:“夫同罪之人偏诛而不尽,是借之间也。”公曰:“吾一朝而夷三卿,予不忍尽也。”长鱼矫对曰:“公不之,彼将忍公。”公不听,居三月,诸卿作难,遂杀厉公而分其地。

——《韩非子·内储说下》

材料二:

柯陵之会,单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犨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鲁成公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殆必者也。

“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夫目、足、口、耳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今郤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今君逼于晋,乃无德之患,何忧于晋?”

鲁成公归。简王十二年,晋杀三欲。十三年,晋侯杀。

——《国语·周语下》

1.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单子曰A君何患B焉C晋将D有E乱F其君G与三欲H其当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指狠心对待,与《孟子》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忍”词义相同。
B.襄,单襄公的谥号。谥号用来评定人生前的功过,文中“厉”“成”也是谥号。
C.祸,意思是发生祸患,它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祸”用法相同。
D.伯,指兄弟间排行老大,兄弟排行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是伯、仲、叔、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厉公在位时,六卿位高权重,他们与君王抗衡,争夺权利,还结党营私,扰乱国法。
B.柯陵会盟时,单襄公仔细观察了晋国君臣的举止言谈,作出了晋国将要陷入混乱的判断。
C.单襄公认为,郤氏作为晋国的宠臣,已经有了极高的权势,这时应该怀有警戒敬畏之心。
D.鲁成公不担心晋国的威胁,因为晋国不修德政,而鲁国行德政,鲁国一定会得到福佑。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同罪之人偏诛而不尽,是借之间也。
(2)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将必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虺(huǐ):泛指小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B.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C.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D.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迎接,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中的“逆”意思相同。
B.卜:占卜,是古代的一种用火灼烧龟甲,观其裂纹以预测吉凶的行为。
C.玉趾:对人脚步的敬称。“玉”是敬辞,多用以形容对方的身体或言行。
D.顿颡,即叩头;指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多用于请罪之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但越国大夫文种则出主意,希望勾践讲和,以此使吴王的野心膨胀而进攻中原诸侯国,从而削弱吴国。
B.勾践派诸稽郢拜见吴王,用“天王”来称呼吴王,把吴王捧得很高,也委婉指出了他出尔反尔、不顾信义,这使其心里很愧疚,答应了求和。
C.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但吴王夫差狂妄自大、目光短浅,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
D.吴王缺乏远虑,他没有意识到越国正在变得强大,认为越国根本不会成为心腹大患,还认为如果没有越国,吴国春秋两季阅兵就没有地方炫耀武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2)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5.申胥所说的“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2022-09-27更新 | 1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桓公自莒反于齐[1],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节选自《国语》)


[注] 桓公自莒(jǔ) 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管夷吾)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即齐桓公。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所不夷吾者五          若:比得上
B.治国家不失其                 柄:根本
C.是以于死                       滨:迫近
D.桓公亲之于郊                 逆:违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B.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C.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相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D.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表现出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但是齐桓公襟怀广阔,求贤若渴,不计前嫌,没有追究他的过错。
C.施伯是鲁庄公的重要谋臣,他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反对将管仲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施伯出谋划策,但在应对齐国“引渡管仲”的问题时,因其缺少主见,最终放走了管夷吾。
4.翻译选文中的加横线语句。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2020-11-19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父文伯① 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歇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褅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职,夕省其典刑,夜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尼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候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 ‘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① 公父文伯:公父穆伯与敬姜之子,名歜(chù),鲁国下大夫。② 季孙:指季康子,当时鲁国正卿,首席执政大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B.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C.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D.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德,古时认为地能产百物,养育人民,这就是地之德。文中指土地上生长的五谷。
B.褅郊,指帝王的祭祀活动。郊,祭天。古代有郊社大典,就是指祭祀上天的仪式。
C.儆,文中是告诫、警告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以儆效尤”的“儆”含义相同。
D.“晦而休”的“晦”指天黑、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父文伯崇尚礼数,深明孝道,当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绩麻时,他既心疼母亲又十分惶恐,婉劝母亲不要如此操劳。
B.敬姜阐释了天子、百官及王后、命妇等实施劳而不淫的具体标准与做法,最后,希望儿子要“朝夕修我”“无废先人”。
C.敬姜告诉儿子:春分祭祀,分配劳作之事,冬天祭祀,进献劳动成果,男女都献功,有过失就治罪,这是古代的制度。
D.孔子对敬姜的见解与做法十分佩服,他让弟子也要有志于此,以圣人对敬姜的肯定,映衬其非凡的人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2)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
5.敬姜是历史上著名的贤母,《鲁季敬姜》中有“君子谓敬姜备于教化”的评论,请结合文本分析敬姜“备于教化”的具体表现。
2023-03-22更新 | 1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