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0 题号:2177776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禄村农田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具有乡土特性,在这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人们的往来疏少,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三家村就是其中的典型。
B.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其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意味着乡村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D.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是后乡土社会重要变迁之一,较多农户的主业已转型为非农业,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老是乡成为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常态,生活在这里的大人和小孩彼此“看惯”,“熟悉”成为一种人际关系的特色。
B.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这是一种“习”出来的礼俗,其根源是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C.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显示,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较淡,后乡土性色彩明显,“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D.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预示着后乡土社会的来临。
3.下列表述不属于后乡土活动的一项是(     
A.哈尔滨市永贵村借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落成,展现该村的历史文化、村风民情等,留住乡愁乡情,打造成文化振兴示范村。
B.陕西礼泉县袁家村因地制宜发展关中民俗,展现地道的关中农村生活,借旅游产品营造变贫困村为知名的度假村。
C.浙江德清莫干山凭借山上原有独具魅力、文化底蕴深厚的别墅、教堂等欧式建筑,开设了几十家洋家乐会所而声名鹊起。
D.湖南安仁当地政府以“分社”搭台,经贸唱戏,“兴千年药市,招天下客商”,使赶分社这一传统习俗焕发了勃勃生机。
4.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乡土性”的表现。
5.根据材料一、二的相关观点,分析“流动酒席”之象的出现背景和盛行原因。

在讲究人情的中国社会,婚丧嫁娶都是大事。即便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一场酒席也是联络感情的重要介质。传统酒席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里面蕴含着血缘、地缘和帮扶等重要乡土概念。目前,一种婚丧新型酒席形式普遍出现——流动酒席。它是指农村居民出于便利性等目的而让县城和乡镇酒店承包酒席,并将各种材料运送到酒席举办所在的村庄。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是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嬗变。

【知识点】 学术论文 费孝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其发展、更新的情况,要比科学显得稳定。尽管科学也是大文化中的一种,但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人类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反映,而不像文学、艺术及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反映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的稳定性,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稳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价值体系得以维系、保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以艺术品来说,越是古老的艺术品,价值越高。因此,文化有天然的迟滞性、传统性。文化要克服自己的这些稳定特性,向前发展,除了社会的需求、自身的演变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动力因素外,还有一股重要的动力来源,就是自然科学的冲击和影响。

文化和科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以艺术来说,它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和技术的影响。原始的岩画、舞蹈、陶器等艺术的萌芽,都同当时的技不——火、颜料、制陶术等密切有关。艺术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最早的艺术起源,是在人类最早的两项重要技术发明——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出现以后才诞生的。

人类历史上有过三个文化和艺术的鼎盛期,而这三个时期又同时都是科学技术的鼎盛期。第一次鼎盛期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既产生了天才的艺术家,也产生了天才的科学家。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朕系。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提出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同时是美学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美学的概念,认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第二次鼎盛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化的繁荣与科学的巨大成就如日月相耀,出现了像达·芬奇、丢勒等在科学技术和艺术上同是时代巨人的天才。第三次鼎盛期是现代。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同时,现代的文化艺术也因而达到了历史的峰峦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和文化方式:我们在研究文化发展战略时,必须把科学技术的因素考虑进去,必须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汇流的发展趋势中,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走势。科学与文化的高度汇合,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我们分析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文化的背景时,应该研究该社会、该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从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普及程度上,来更全面地分析该社会、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准。同样,当我们制订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计划、规划时,也应该考虑到文化环境的制约作用。文化发展的滞后往往是造成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愚昧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延缓、制约、打击、抑制科学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科学之所以没有得到发展,成为一个漫长的黑夜,就是因为宗教文化、神学文化扼杀了许多科学的创见,使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同样,中国在古代曾有过灿烂的科学文明,但到了近代却落后于世界,其原因同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有关。因此,不变革这样的文化背景,不提供新的文化背景,科学是不可能兴起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文化影响在不断更新。但是,科学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发扬光大,同时也很需要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现在,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还应同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科技、文化协调发展了,经济、社会才能得到发展。这在当前我们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社会增强科技意识时,尤其要加以考虑。

(节选自姚诗煌《当代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自然科学的冲击与影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证据的一项是
A.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为人类最早的艺术萌芽提供了可能。
B.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科学与文化发展的鼎盛期。
C.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到历史的峰峦期,是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分不开的。
D.社会协调发展,需要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保持文化的稳定性,社会价值体系就可以得以维系、保存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就能保持稳定性。
B.毕达哥拉斯之所以能提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的概念并创立美学,是因为他提出过数学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
C.未来的社会应是科学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既要弘扬光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
D.经济、社会要发展必须首先发展科学技术,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短信、网络小说、歌曲等文化形式的诞生和发展与现代通讯科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B.天津要打造现代独特的城市品牌,除了要充分利用天津的文化环境条件外,还必须研究天津的科技发展状况。
C.欧洲的中世纪和中国的近代之所以科学没有充分发展,是因为二者都遭遇了落后、封闭、保守、愚昧的文化背景。
D.从古希腊及文艺复兴的文化艺术高峰期的情况可以推断,如今的第三次文化和艺术高峰期的出现,也是因为涌现了像毕达哥拉斯和达·芬奇一样的人物。
2019-05-22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旧有的“独尊儒术”叙说模式中,老子的地位及影响力被极大地淡化,人们理解的“孔老”多是指“孔主老辅”。孔子历史地位的崇高自然源于他思想本身的伟大,但孔子、老子间尊卑地位的形成却是历朝掌握话语权的群体不断塑造和强化的结果。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个群体就绝对人数而言其实只是少数,因为他们的主要代表是正史记载的知名人物,而在此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群体,其生活习俗与精神世界常作为边缘的俗文化而被后人忽略。而且所谓知名人物流传于史书的言论多是根据“经”与“常道”的标准编织出的规范图案,他们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的丰富内容并未展示出来。而“新子学”一直强调跳出经学思维与独尊心态,所以在老子问题上,我们希望用一个更多元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文化,由此客观展示出老子的地位及影响。具体而言,“新子学”要做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新子学”要重审诸子学发展史中的孔老排序问题。现在在编辑《子藏》《诸子学刊》、撰写《中国诸子学通史》等的体例问题上,我们计划把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前边,就是为了把对《汉书·艺文志》造成的历史影响减至最小,从而将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历程中的开端地位给凸显出来,以客观的子学发展脉络来厘定家派次序、确立子学著作的编排体例。

另一方面,“新子学”要重审中华文化史中“孔老”的影响力。“新子学”要借助《中国诸子学通史》撰写的契机重现老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说明孔、老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将孔、老的内涵由“孔主老辅”变为“孔老齐等”。“新子学”希望以“孔老”双核心来描绘中国文化的格局,不仅坚持中国文化稳定、独特的元素,同时也发掘它变通、开放的特质,使之在与世界各国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更加从容自如。

内在结构决定了外在形态,对老子的重新定位会给诸子学内在结构带来变革,其外在形态自然也会焕然更新,“新子学”将努力推动此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投入中华文化重构的征程中去。

(摘编自方勇《六论“新子学”》)

材料二:

方勇先生呼吁改变《汉书·艺文志》以来的思想格局,重现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历程中的开端地位。在笔者看来,这一提议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绝对化。汉以后,“孔先老后”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在先秦时期,孔子和老子也各有擅长,难分伯仲,“孔老”和“老孔”是可以并存的。

如何客观评价老子与孔子对于今人而言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已经有人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把老子放在孔子之前,依据的是孔子曾拜见老子的记载,他推测老子大孔子二十岁左右。胡适初版此书是1919年,那时孔子及其儒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仍然如日中天。胡适以老先孔后排序,对于打破经学至上儒家独尊的局面、将孔子拉下神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后来冯友兰等人重写哲学史又回到了孔前老后的格局,他们倒不是不具备平等的眼光,而是受古史辨派的影响,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神化出来的人物。古史辨派科学、理性的学术态度固然值得尊重,但历史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人的智力可以把握的程度。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出土的大量文献,证实了不少被古史辨派证伪的古书不伪或并非全伪。《老子》也是这样,郭店楚简《老子》的问世,证明了在战国中期有《老子》古本流行。说老子及其道家在先秦时期影响深远,地位绝对不亚于孔子,是没有问题的。

反观孔子及其儒家,虽然孔子死后,无论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都出现了数量惊人的“子曰”“夫子曰”“孔子曰”“仲尼曰”,但其中应该很多是假托圣人之名。一般认为,比较可靠的孔子资料是《论语》,目前出土文献中出现的多部古《论语》都出现于汉代,而在先秦出土的文献中虽然发现了大量与《论语》相关的文献,但尚未见到一本先秦时代的《论语》,类似郭店楚简《老子》,可以与后世文本高度重合。当然,不出现不等于没有。从先秦出土文献的比例来看,儒家文献远远多于道家文献,孔子之言远远多于老子之言,这证明儒家在先秦影响之大。但是仅从文献的数量来判断影响的强弱是有问题的,有些地位极高极重要的文献,未必大量出现于民间,例如《孙子兵法》等兵书、《鬼谷子》等阴谋家书,是极少数高层或特殊阶层才需要掌握的学识。《老子》也是这样,作为“君人南面之术”,应该不会广泛流行于民间,现在出现的四个古本,还有战国中期的,可见其影响之强烈和广泛了。

总之,先秦时期的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地位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从民间流行的程度看,可能孔子及其儒家更多一些。从受执政者欢迎和重视的程度看,可能老子及其道家更多一些。

(摘编自曹峰《“孔老”还是“老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汉书·艺文志》对老子的定位不合理,对子学发展脉络认识不够客观。
B.“新子学”以“孔老”双核心来描绘中国文化的格局,忽略了孔子的文化地位。
C.材料二认为“孔先老后”的观点不容置疑,孔子的学说在民间的影响颇为广泛。
D.老子的道家学说并未受到历代执政者欢迎和重视,应与其不利于封建统治有关。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老子的思想体系催生了诸子学说多姿多彩的思想风貌,也孕育了后世类型各异的文化形态。
B.老子《道德经》是最早的“私家著述”,相比“述而不作”的孔子,更能标志子学的开端。
C.老子为学派间的融通开辟了空间,为思想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给子学铺展了宏大的格局。
D.唐代君主为显示自己身份而与老子攀宗,老子受到进一步尊崇,老子思想在当时得以流行。
4.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有其复杂性,应如何看待?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题(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及观点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作答。
2023-06-05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论语》中“绘事后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故事,都说明中国的画特别注重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中国的建筑,我们以前已讲过了。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动作,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翁偶虹介绍郝寿臣所说的表演艺术中的“叠折儿”说:折儿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的意思。这个特点正可以借来表明中国画以至中国雕刻的特点。

由于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形象显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地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种艺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

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韵律也是光的韵律,中国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客有为周君画英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要等待阳光从一定角度的照射,才能突出形象,在韩非子看来,价值就不高,甚至不能算作画了。

从中国画注重线条,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笔墨的重要,中国的笔发达很早,殷代已有了笔,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已经有用笔画的鱼。在楚国墓中也发现了笔。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我国现存的一幅时代古老的画是1949年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郭沫若对这幅画作了极有诗意的解释:“画的构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充分表现着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虽然规模有大小的不同,和屈原的《离骚》的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起《离骚》来,意义却还要积极一些。不仅布置匀称,而且意象轩昂。透过两千年的岁月的铅幕,我们听出了古代画工的搏动着的心音。”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含义丰富的画,它的形象正是由线条组成的。换句话说,它是凭借国画的工具——笔墨而得到表现的。

(摘自宗白华《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材料二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动态和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珙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表示画家“心灵艺术的探险史”的光荣与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关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像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故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返于纯净无欺的艺术;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

(摘自宗白华《论素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中国绘画凭空加上一些线条,可以更深刻地表现内容。
B.中国的笔墨,是形成中国绘画、书法艺术特色的一个因素。
C.郭沫若对晚周帛画的解释,说明了这幅画是由线条组成的。
D.宗白华认为,中国的白描和水墨作品都可归于“素描”的范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是一个线条的组织。
B.自然主义艺术主张表现客观真实的世界,反对虚构。
C.西洋素描在历史价值和心理趣味方面超过了油画。
D.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的人物画,不重实体而重暗示。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这两个材料的观点的一项是(     
A.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富有光和影的韵律,表现出思想者的力量。
B.中国汉字是由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方块字,四棱方正,整齐美观。
C.齐白石水墨画《虾》体现了高超的笔墨技巧,灵动活泼,神韵充盈。
D.传统花窗的图案由纵横交错的木条或青瓦构成,兼有实用和装饰功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我国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优美的飞天。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下面这幅飞天画的艺术特色。
2022-01-04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