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姚鼐(1732-181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2177777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窗窱,如无道径通,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

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直上七里,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节选自马第伯《封禅仪记》)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两从者[A]扶挟[B]前人[C]相牵[D]后人[E]见前人[F]履底[G]前人[H]见后人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指横在,与《木兰诗》“木兰当户织”的“当”意思不相同。
B.烛,指照着,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不相同。
C.戊申晦,指戊申月底这一天。“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赖,指依靠,与《滕王阁序》的“所赖君子见机”中“赖”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循中谷入,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迷雾冰滑,容易却艰辛”之感。
B.材料一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汶水和徂徕山,见云雾环绕山间,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C.材料二由下而上,从近到远,依次写来;俯仰所见,历历在目,令人读之如游其境。
D.两篇选文脉络清晰,都按登山的顺序详尽地写了自己徒步攀爬泰山的经历以及感受。
4.《封禅仪记》中作者从哪些切身感受来写自天门之下向上攀爬的艰难?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姚鼐《游灵岩记》,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灵岩谷A水B西流C合中川水D入济E琨瑞山水F西北流G入济H皆泰山之北谷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文中是“冒”的意思,与“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中的“乘”字意思不同。
B.烛,指照,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中的“日”字用法相同。
C.居,指停留,与成语“奇货可居”中的“居”字意思不同。
D.“观宇益兴”和“圣益圣”(《师说》)两句中的“益”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先用“乘、历、穿、越、至”交代了行进路线,最后选择泰山南麓比较容易攀登的西谷登上了泰山。
B.材料一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泰山顶上的雪景、夕阳、云雾,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如诗如画,令人遐想不已。
C.灵岩位于泰山北部,形状像石头垒起来的城墙,乾隆皇帝出游时曾将灵岩的一处泉水命名为“甘露之泉”。
D.灵岩寺左右有很多竖立的石碑,上面有很多古人的刻字,这些石块有的被镶嵌到墙壁内,有的被用来砌了台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5.作者为什么建议朱子颍一定要去琨瑞山游玩?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4-05更新 | 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搏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D.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内城的墙为“城”,外城的墙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城郭”指城。
C.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幅泰山日出变化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数百字,却充分表现出作者雪后登山的独特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2020-03-26更新 | 1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附】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中的“可”字含义不同。
B.“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
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
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
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简要分析姚鼐《游媚笔泉记》所表达的情感。
2023-12-10更新 | 2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