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217997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始吾读盂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节选自韩愈《读荀》,有删改)

材料二: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改)

材料三:

夫弟子为恶而罪及师,有是理乎?若李斯可以累荀卿,则吴起亦可以累曾子矣。《盐铁论》曰:“李斯与包丘子同事荀卿,而包丘子修道白屋之下。”吾曰:“使李斯可以累荀卿,则包丘子亦当请封荀子矣。”

(节选自李贽《宋人讥荀卿》,有删改)


【注】①包丘子,战国大儒,师从荀子,曾住草屋中修身养性,后受汉高祖刘邦召见。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好事者各以其说A干时君B纷纷藉藉C相乱D六经与百家之说E错杂F然G老师大儒犹在。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即黄老之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皇权为了自身的维持,道法自然,以无为来休养生息,确立“无为而治”的做法。
B.《诗》,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之一。“诗经六义”是“风雅颂”手法与“赋比兴”内容的合称。
C.人性恶,是荀子针对孟轲性善论而提,强调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去恶存善;性善论强调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性,保善避恶。
D.曾子,有轶事“曾子易箦”,是主动服膺“合式”礼的表现,是“克己复礼为仁”的典范。故孔子用“克”“约”来形容礼的形成。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称得上是圣人之徒的有孟子、扬雄和荀子。但他认为荀子应该排在孟子和扬雄后面。
B.韩愈尊崇孟子,他认为孟子的著作尤其醇厚。而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C.苏轼认为荀子喜好标新立异,无所顾忌发表高论,故荀子教出李斯这样离经叛道的弟子也不足为怪。
D.韩愈指出荀子的优缺点,苏轼对荀子持批评态度,而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自己看法,认为宋人讽刺荀子是不对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
5.材料三中,李贽是如何批驳宋人观点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辞章,必不能传于后。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逮 其 父 时 虽 少 年 已 自 成 人 能 取 进 士 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用事者得罪”与“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B.“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与“下饮黄泉”(《劝学》)两句中的“下”字含义相同。
C.“无辞以白其大人”与“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白”字含义相同。
D.“道不行于时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年少时就显露出出众的才华,考取进士,又通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他精通经史诸子典籍,受到当时人的仰慕。
B.唐顺宗即位后,柳宗元得到重用,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后受牵连出京担任刺史,任职期间刻苦为学,写作诗歌文章。
C.刘禹锡本应被遣去播州,但柳宗元认为那里环境恶劣,不适合他们母子居住,自愿用柳州换播州,自己即使因此再度获罪也不觉遗憾。
D.柳宗元被贬官后,没有得到相熟识而有能力有地位的人的推荐与引进,最终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辞章,必不传于后。
5.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做刺史时,针对当地的弊政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023-08-20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乏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导之以《》《》,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闻而以显父母也。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诗》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


【注】①童蒙,幼稚而蒙昧。②无俦,没有能够与之相比的,无法匹敌。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最需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字母标号填写到横线上。
是以君子A终日乾乾进德B修业者C非直为博己D而已也E盖乃思述祖考之F令闻G而以H显父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礼》《乐》《诗》《书》《周易》《春秋》,这六本经书就是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说的“六艺”。
B.材料二中“必先利其器”的“利”字,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一句中的“利”字意思和用法不同。
C.材料一中“群聚而笑”的“而”字和材料二中“不生而知”的“而”字意思和用法相同。
D.材料二中“徒”字,意思是“只不过”,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明确肯定了人的价值,继而进一步指出了“学问”的重要性。
B.文章认为学习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就像事物需要修治,宝玉需要打磨。
C.文章认为当世学士受财富、贫穷或丧乱的干扰,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文章最后引用《诗经》原话,强调不断学习是传扬光辉事业的最佳途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5.选文材料一中,韩愈针对不同的批评对象,运用了不同的语气,品味起来,有的味酸,有的味苦,有的味辣。请说说你的看法。
2024-01-19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嘻!吾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唉。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生者也       稼:庄稼
B.取其       直:报酬,工钱
C.吾镘以入       操:拿着
D.以其妻子       畜:蓄养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也是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勋:唐制“勋”自柱国至武骑尉,分十二等,即“十二转”,最高者为十二转,授予有功者。勋只是一种称号,而没有实际职务。
C.粟:即通常所说的大米,中国古称“稷”。国家常称为“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杨朱:中国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承福在被征募为兵之时,立有战功,本可在朝为官,但因不愿为劳心之事,便回到故乡,靠做泥水工事来维持生计。
B.王承福虽勤恳且不怕劳苦,但是连供养妻子儿女都认为是分外之事,可见他是一个不肯拔一毛以利天下的吝啬、自私之人。
C.王承福认为人们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可好逸恶劳,否则就会遭到天殃,这其实是韩愈借王承福而表达的规世之言。
D.韩愈借写王承福其实强调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不应以劳力为菲薄,并以此对比,抨击了那些尸位素餐、贪邪无道的官僚们。
2017-03-14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