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6 题号:218444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伦”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由于关系网络中心的“己”不同,即使父母相同,兄弟两人的亲属体系也不尽相同。
B.在乡土社会,地缘圈子范围大小会依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薄而伸缩,可以大,也可以小。
C.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猢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D.西方社会中,群己界限分明,公私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呈水波纹状的,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所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
B.“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老百姓是不能够随意改变这种有差等的次序的。
C.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
D.西方社会学注重群体内外界限的划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因此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A.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
B.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农民自治组织。
C.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权责明确,在公司召开会议时,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
D.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的孩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法及思路。
5.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重大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受损。虽说我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在地震灾害面前,国人却能够众志成城,共同抗灾。请结合材料,运用差序格局的相关知识对此变化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费孝通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底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反省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的。鲁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曾经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现‘奴隶’这个词”,他认为,对于鲁迅,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触到内心”的体验。由此形成了鲁迅基本思路:“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号)”,是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标准与尺度;“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帜)”,是区分“传统人(知识分子)”与“现代人(知识分子)”的基本标准。他的几乎是无所不至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文明)批判正是以此为价值尺度的。

鲁迅的“立人”思想也是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反思的结果。鲁迅在本世纪初,当人们陷于西方物质文明与科学、民主的盲目崇拜时,他对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与保留。而在30年代,当他对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上海都市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时,他在现代教育、现代传播(新闻,出版,等等)、现代家庭关系……诸多方面,都发现了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正是意味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将人引出“奴隶时代”。

于是,鲁迅和他同时代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一起,把希望转向“第三样的时代”与“第三种文化”。而当鲁迅对苏联的现实作了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他在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宗派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实际斗争中,亲自有了“在革命的大人物”,“手执皮鞭,乱打苦工的背脊”的实际体验,又立刻作出了新的概括: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现了“革命工头”与“奴隶总管”,发现了“目标”(争取人的彻底解放)与“后果”(人的新的奴隶化)的巨大反差。他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一再表示,要将他的这一发现,留给后代,则中国的前途“庶几有救”。这表明,尽管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与人类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但他最后仍然坚持(或者说又回到了世纪初的起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目标,这本身即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

(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材料二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

悟性,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

理性,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摘编自张梦阳《鲁迅在今天的意义》)


【注】①《文化偏至论》,鲁迅于1908年8月在留学生命志《河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觉得流行的“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为文明”等设想并非根本,“立人”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
B.鲁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无所不至,他用“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来区分“传统人”和“现代人”。
C.在对中国国情和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鲁迅提出“人”是根本,“立人”是首要之务。
D.鲁迅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引导国人改造国民性,摆脱精神的奴性状态,成为自觉的理性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结合《文化偏至论》一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刊载的杂志性质,可以推测鲁迅“立人”思想的对象是新青年。
B.30年代上海都市文明中发现了诸多方面的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说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错误的。
C.鲁迅没有找到使中国人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逐渐“淡化”对鲁迅作品的学习。
D.“奴性”不在身而在心,指的是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人,俗语里的“哈巴狗”指的就是这类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支撑鲁迅启悟国人“悟己之为奴”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
B.《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面对他人指控自己偷书,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并强调“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C.在鲁迅的小说《祝福》里,祥林嫂为了寻求宽慰,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花了十二元鹰洋的大价钱,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D.《阿Q正传》里的阿Q,在被强者揪住的时候,两只手捏住了自己的辫根,自嘲为虫:“我是虫豸——还不放么?”挨了打也只是落荒而逃,并不还手。
4.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试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5.阅读《论语·雍也》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请简述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和提出目的方面有何不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022-07-08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石构建筑,一类是木构建筑。前者遍及世界各大洲,包括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后者则主要存在于中国以及朝鲜和日本。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者废墟,几千年而不灭。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它们辉煌的过去越来越勾起人们的怀念,而它们的悲剧性遭遇也越来越唤起人们的叹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

(摘编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材料二:

这是一座战争遗迹保留最多,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二战名城。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1处蛋糕房遗迹,华沙仅保留2处战争遗迹,而台儿庄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台儿庄通过古城重建,在保护原有战争遗迹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遗址,建成了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摘编自新浪山东《昔日抗战英雄城台儿庄,今日旅游度假天堂》)

材料三:

消失的古建筑是否可以重建,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1964年通过了《威尼斯宪章》。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中,真实性这条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威尼斯宪章》。因此,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禁止重建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文化遗产的重建已成为国际热点话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司库及以色列文物考古局原局长乔拉·索拉先生甚至提出他要发展一种新的关于重建的理论,以取代《威尼斯宪章》只同意原物原位归安的原则。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

基于保护进行的重建活动,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典型案例有丽江古城地震后、汶川5·12地震后和尼泊尔地震后对文物建筑的恢复重建等。二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波兰的华沙历史中心重建。在二战中,纳粹德军摧毁了这座城市,全城85%的地段被荡平。此后,波兰人民拒绝了建设现代主义首都的规划建议,凭借着战前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全面恢复了华沙历史中心。华沙历史中心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三是对文化传承的保护。这类案例特别多,如历史街区、民族村寨、历史村镇等。基于研究进行的古建筑重建大部分是针对考古所进行的复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日本奈良平成宫大极殿和朱雀门的重建。日本严格按照相同材料、相同工艺重建了这两处建筑,其中朱雀门的做法更为严格地遵照原有建筑形态和做法,而大极殿则在屋顶天花部分的彩绘、门窗的做法上使用了一些当代的元素。我国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复原房址、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复原房址也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因保护还是研究所进行的重建行为,都可以进行展示。因此,重建不再被定义为一种保护措施,而被视为一种展示行为归入新增加的合理利用

(选编自白海峰《遗产旅游中的古建筑重建:该不该》)

1.下列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的一项是(     
A.保留经过战火洗礼而留下的城市遗迹。
B.那些历历在目的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
C.由于现实发展需要而被搬迁建造的名胜古迹。
D.为保障建筑群的完整性对少量被毁的建筑进行恢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遭到自然或战争毁坏的石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形成了“废墟文化”。
B.尽管古建筑的重建饱受争议,但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而言,大量事实说明了重建行为的可行性。
C.台儿庄的重建和华沙的重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相信未来的某一天台儿庄也有望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D.基于研究的古建筑修复强调了保持原有状态的本真性,尽量做到整旧如旧,可从客观上讲,这种修复是很难百分之百做到的。
3.这三则材料围绕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01-14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老子》第四十五章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在这段话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成缺、盈冲、直曲、巧拙、辩讷、静躁寒热。老子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事物的表象与本质有时完全相反,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看似空虚,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看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看似笨拙,最卓越的辩才看似口讷。清净克服躁动,寒冷克服暑热。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老子的大巧若拙,指出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看来,分为大巧小巧。所谓小巧,就是刻意使用人工技巧,精心雕琢。老子蔑视小巧,认为它是社会祸乱的原因之一: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正是基于此,他才认为:五色令人目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第十二章)老子认为真正的大巧,然而它却往往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老子关于道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有关。老子的哲学以为核心,道是宇宙本体,孕育生长了万物,是无所不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同时,又遵循无为”“自然的法则运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在老子看来,只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干预,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一切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大巧若拙的自然无为是一致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刻意人为,而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本性,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目的,这样看似,实际是真正的

(摘编自姚丹《论大巧若拙的美学内涵》)

材料二:

所谓的美在自然,即是讲其为素朴纯全之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在造型观念上表现为:不违其势、择势而趋、因势造型。在加工技法上,表现为:不违其质、顺其自然之属性。加工技法、成型工艺等皆要以熟练可行之法为之,切不可因技术、材料、工艺的特殊性而限制了工艺美术品的加工制造,限制其自然属性的表露。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

吴鸣的《大语系列》,其创作融合传统紫功造型工艺,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演绎现代性的装饰手法,风格朴素,单纯自然。作者通过再造古典理想,重构象征谱系,使之从精神内涵和审美功用上,真正融入当代文化语境,传达出现代人文格调与现代审美取向。同时这也是艺术家观念更新和技艺重组后的一种升华。这种枯槁朴素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涉及对作品精神性的分析。工艺美术作品的功能性与审美性,两者不可分离,但是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性更多的时候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植入其审美理念和行为,营造独特的美学意味。这种美学意味可通过朴素的材质、残旧枯槁的形式来传达其历史性。如非洲刚果(金)米赫姆巴族的木雕作品,其自然稚拙的造型观所传达出了独特的民族工艺特色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材质本身的美感相切合营造出了枯槁朴素之美,迎合了人们对历史的神秘、沧桑感的体验回味,

中国艺术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种拙。也可以这样说,老境是对婴儿般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童稚气的回归。,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代表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然而,与相对的则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个过程,技术技巧亦然。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盘然的生命力。

当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均有其独特的面貌,但对它们的再认识有助于今后相关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革新,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

(摘编自郭明《浅析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初衷并非一个论点,而只是作为论证道的自然无为的论据。
B.在老子看来,事物的表象与本质是完全相反的,最完满的东西看似欠缺但作用不减。
C.“老境之美”蕴含了厚重和古朴的意味,这可能是它富有生命力,值得推崇的原因。
D.体现自然之美的工艺品在加工过程中,必须以表现自然属性为前提,不可随意限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中,他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没必要也不能采取实际行为。
B.材料一中对《老子》内容的多处引用,作为论据,既直观展现老子观点,也增强说服力,
C.材料二中举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的例子,论证了造型观念和装饰方面的观点。
D.吴鸣的《大语系列》和非洲刚果(金)米赫姆巴族的木雕作品,有着相类的美学追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作品内容最不能体现“大巧若拙”工艺美学思想的一项是(     
A.齐白石的《六虾图》线条简洁,画面只是运用墨的浓淡调节构造,在朴素中见出活力。
B.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枯树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怪石似快速旋转,呈现出生命力。
C.根雕大师张德和的作品《沉鱼》,利用一段纹理扭曲的藤条阐释了“美”的间接含义。
D.超写实主义油画领军人物冷军作品《小唐》,画作纤毫毕现、精细入微,让人叹为观止
4.材料一第二段引用了《老子》中的五个句子来论证观点,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五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5.下面两图是某艺术家的漆木器作品,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他的作品是如何体现“大巧若拙”工艺美学思想的?
2023-03-30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