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218549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量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拉开了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序幕。海量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理论话语上的去中心化和对话语霸权的消解。但是,狂欢式的批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圈层化分流化现实。

以趣缘为纽带的同质化个体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群体,并成为今天人们网络化生存的真实写照。圈层化批评成为很多人在网络空间中探寻人类联系的新机制。隔圈如隔山”“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做成为很多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生态圈,也改变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在数字圈层化背后的生成机制中,商品、资本、消费以及流量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比批评话语本身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网络空间中的评论话题更加多样化,并呈现出越来越细碎化和蜂群化的发展趋势。每个蜂群通过划定特定的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与观点的分享,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加入群体,并形成笼罩整个群体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桑斯坦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即在看似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我们往往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个体会在茧房效应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建构起一种信息的自我过滤和自我保护屏障,并在延绵不绝的同质化信息流的轰炸下,形成一种特定的圈层化的认知偏见。

提起圈层,公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饭圈。如果说粉丝们将大量时间、金钱投入到追星活动中是个人行为的话,那么饭圈则是追星模式的团队化和体系化。因此可以将饭圈视为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饭圈批评从语言上来说,多采用圈地自萌造梗的方式,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行业黑话饭圈批评常常由挪用的语言符号构成,借用了很多二次元的语言符号,又夹杂着英文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饭圈批评的圈内话语还带有明显的口语化、情绪化和排他性。饭圈批评常常是在固定的贴吧或者线上群体中产生的即时性互动,强调交流的具身化和情境化。与学院派的严谨逻辑相比,饭圈批评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理性,而且很多语言组织都违背了拼写的规则或者语法规范,圈外人很难解码饭圈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语言暴力和排他性。粉丝们对某些明星偶像往往投入过多的情感,他们的很多批评都具有一定的情绪化特征。饭圈的圈层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壁垒,交织着潜在的话语斗争与权力的博弈。粉丝们话语权的大小往往与他们的活跃度、发帖数、贡献值等密切相关。有的饭圈内部还出现派系斗争,于是控评、互撕、屠版、人肉甚至直接拉黑某些异见者变成了他们的惯用策略。

(摘编自王亚芹《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圈层化破圈之道》)

材料二:

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权力主要由学院派批评家掌控,普通受众多处于文艺批评权力结构的底层。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介技术的多元融合及其重新赋权,无疑为包括粉丝群体在内的广大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批评、发表个人文艺观点创造了机会与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粉丝群体便能够在文艺批评场域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尽管粉丝批评中不乏真知灼见,不过更多的时候,学院派批评家为了维护其专家身份与权威形象,会主动疏离网络社区,并对粉丝批评采取漠视态度,即便有所关注也很难完全认同。粉丝群体则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而往往提供各种区别于学院派批评的另类阐释。所以,二者基本处于声音对抗或权力话语博弈的矛盾关系之中。在此关系中,身处弱势地位的粉丝群体,一方面渴望建构一种自由平等的新型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则通过其独特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竭力抵抗来自学院派批评家的权力压制和趣味规训。

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公共领域需要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围绕某些公共事务开展自由交流、平等对话,并且彼此可以被他人看见听见。公共领域的真正实现必须以不同个体的同时在场且所有个体的差异性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差异性及包容精神的缺失便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消亡。显然,粉丝批评离理想的文艺批评公共领域尚有较远的差距。

(摘编自李雷《粉丝批评的崛起——粉丝文艺批评的形态、策略与抵抗悖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微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对话语霸权的消解。
B.数字时代文艺批评的生态场域之所以发生变化,是消费、流量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C.身处劣势的粉丝群体,往往对学院派批评家采取漠视态度,并难以完全认同其观点。
D.圈外人很难“解码”饭圈批评,与饭圈批评缺乏必要的学理性和语言组织不规范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应用的多元化和个体多重身份的叠加,是网络评论话题呈现细碎化和“蜂群化”发展趋势的前提。
B.“饭圈”批评语言大多由二次元的语言符号、英文和拼音缩写组成,这样的语言是其他行业难以理解的“黑话”。
C.粉丝群体对作品的另类阐释只是出于对文本单一化解读的反感和对文艺批评权威的反叛。
D.由众多具备主体性、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的个体组成的公共领域具有差异性和包容精神。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网络批评群体“圈层化”的形象表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批评“圈层化”的内涵。
B.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网络批评话题“圈层化”的特点,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C.材料二首段通过分析粉丝批评与学院派批评的矛盾对立,论述学院派批评家的权威性已受到冲击。
D.材料二“依据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论”,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论证的严谨性。
4.请结合材料一的1~3段,概括“圈层化”批评存在的问题。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如何减少“圈层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影视教育的人本价值
今天,当我们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来规划和实施人才战略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与反思影视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而从根本上确立影视教育的价值。
影视教育人本功能与价值是多方面的,对影视教育的定位,我们虽一贯偏重于审美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其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而对其谐和知识、完善人格的意义却认识不够。
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人的完整与否取决于这种和谐能力。所有的艺术,都必须诉诸接受者的审美情感。影视与其他艺术相比,具有更为强烈和直接的特点,它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强烈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深入人的心灵。因此,影视艺术情感教育通过对影像的感知,让人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的同时,实现知识结构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融合统一,从而成就全面发展的人。
不同的技术方式和不同的媒介手段所产生的文化形式,必定促使其接受者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自人类文化产生以来,其媒体形式的变化使人类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了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早期的人类文化是以图像文化形式而存在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则使思维变成了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和逻辑的,这一变化使印刷媒介将具体情景置换成非情景、非具象、非对话语境的文字符号。读者在沿着语义的逻辑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总处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中。而照相艺术、电影和影视的发明使得图像文化再度兴起,它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影视作品中不仅声响、构图、摄编等多套语言系统使观众在变幻莫测的声电光影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而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不仅占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而且拥有了虚拟的世界。影像生产的复杂因素,决定了影像文化语义演义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这一媒介文化势必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对人类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根本的影响。
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感官的偏见,导致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非线性思维的培养。在对思维方式的认识上,孟子将心灵视为“大体”,即重要的;而将耳目感官视为“小体”,也即“次要”的。显然,在古代哲学家眼中,耳朵与眼睛这类感官不会思考,只能用“心”去思考。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分裂,造成了现代人的“大脑右半球功能缺乏症”,改变这一状况,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今天,休闲已成为一种体现生命价值、实现创造性生活的行为。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休闲与教育的关系,因为休闲方式与休闲内容的选择是对休闲主体素质的检验,为自我完善创造条件。
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休闲文化中,影视已经成为当代人首选的审美休闲文化形式。然而,今天的影视更多的是因休闲而存在,而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解读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1.下列不属于使影视教育具备自身特有的价值的条件和原因的一项是( )
A.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促使接受者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
B.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使人的思维中介系统发生从行为思维到语言符号思维进而到数字化思维的变革。
C.影视的图像文化形式以声形并至、时空兼备的视听语言体系使人的思维处于非线性状态。
D.影视的图像文化语言的多义性、网络性和立体性在强化受众的非线性思维时影响着人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
2.2.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划和实施人才的战略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影视文化现象的教育价值。
B.影视以声响、构图、摄编等多套语言系统的特有传播方式、逼真的内蕴震撼力和强烈的视听感官冲击而深入人的心灵。
C.影视使观众在声电光影和情节欣赏中处于非线性的思维状态,而数字化更使人在占有现实世界的同时还拥有虚拟的世界。
D.孟子在思维方面的“大体”“小体”说体现了中国古代重感性、轻理性,艺术与科学分裂、人文与科学不统一的传统文化。
3.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接受者通过对影像的感知在影视艺术的审美境界中身心情操得到滋润和感化,那么影视艺术就能获得情感教育的目的。
B.影视的技术方式和媒介手段所产生的图像文化形式使它必然与早期的人类文化的图像文化形式所产生的接受者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C.因为休闲方式与休闲内容的选择是对休闲主体素质的检验,所以提高休闲主体对休闲文化的审美素养是实现审美休闲文化教育的关键。
D.作为审美休闲文化的影视,如果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它不仅能使人通过自由和谐的休闲过程改善生活质量,还会成为创造自我完善的条件。
2016-11-18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大力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系列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系列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特区精神、劳模精神(包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系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系列精神。这些内涵丰富的精神共同构筑了彰显中国共产党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的完整精神谱系。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非常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精神谱系。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为开创新局面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赋予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百多年前,面对灾难深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批先进分子创建了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此后,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坚持与人民风雨同舟,始终不忘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精神表达,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雷锋精神到杨善洲精神,从红旗渠精神到抗疫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鼓舞着党和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又蕴含着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普遍真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续将其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和基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结合我们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一路走过的光辉历程,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开展系统研究、关联研究、比较研究,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挥作用提供丰富学理支撑。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解读诠释,向干部群众讲清楚精神谱系的基本构成、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驳斥歪曲党的历史、亵渎英雄、贬低经典的错误观点,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既要运用好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遗存,也要运用好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应顺应传播趋势,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融合,利用好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网上红色精神展厅等阵地建设,强化对先进典型、英雄楷模的宣传,深入讲好革命故事、党的故事。加强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创新,运用好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真正入脑入心。

红色资源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活教材。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确立工作规范,理顺体制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和资源,推动跨区域交流合作,提升研究开发水平,携手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发掘保护利用好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遗址、遗迹、场馆、文物等,特别是把一些标志性教育基地建设成传承精神谱系的生动课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滋养灵魂的重要资源,也是人民群众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载体。要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好基层文化阵地和各类活动平台,精心培育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滋润广大群众的心田。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徐连林、彭世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精神表达,其源头是伟大建党精神。
B.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兴党兴国的保障。
C.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竭动力。
D.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有助于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也有助于人民群众提升道德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虽形成于不同时期,但都体现了勇攀科技高峰的追求。
B.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普遍真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C.中国共产党能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就在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D.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国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坚强精神支撑,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3.下列选项,根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战中的插曲》-延安精神-聂荣臻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劳模精神一张秉贵
C.《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抗疫精神-钟南山
D.《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科学家精神一屠呦呦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
5.作者认为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应有哪些方面的举措?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11-15更新 | 2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如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提出,慈善是“社会自发地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对其他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助的社会安全机制”。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

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

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范氏义庄救济族人并惠及“乡里、外姻、亲戚”的行为,可以视为中国最早开展的慈善事业之一。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义庄以养人,义学以教人,相辅相成。需要强调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范仲淹六世孙范良在《续定规矩》中补充规定:“诸房闻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听赎者,罚本名月米一年;再犯者除籍,永不支米。”。其中对受助族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体现出明显的教化倾向。可见,从民间慈善事业产生的时候起,道德教化即成为其重要内容。

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直存续到民国年间的各种各样的善会善堂几乎都创始于明末清初”;“明末善会可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新现象”。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

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分别称为《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大同小异。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助贫以劝善为主,先于孝子节妇之穷而无告者,次及贫老病苦之人公不收于养济、私不肯为乞丐者”,至于那些“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

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

清代前期的苏州彭氏是积善世家,于劝善行善方面不遗余力,其行善积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苏郡世德,首推彭氏”。彭氏慈善不仅名著地方,更有全国性影响,如救助寡妇的“恤嫠会”即由彭氏首创,而后传播各地。彭氏撰有多部善书,并以之作为教育子弟与学生的教材。著名学者游子安在《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中评述:“彭氏自彭定求以后,世代诵读及撰著善书,所编印的劝善文字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劝孝、敬字、劝止溺女、戒斗、遏欲、戒杀、放生等都有涉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慈善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唐朝的民间力量还缺乏组织、规则、规模。
B.范氏义庄制定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的保证,具有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
C.《续定规矩》侧重救济家族成员,《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则扩展到社会赤贫之人。
D.慈善家扶危济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引导,这些行为和对民众的道德说教,都有助于对时世、社会、风气的良性改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为总分式,其主体部分又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条理清楚,使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B.文章先破后立,先指出人们对“慈善”理解的局限,再提出观点:“慈善”是一种兼具物质救助和道德教化的活动。
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其引用的内容多为章程规则,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论证慈善家具有的美德。
D.文章分别以北宋、明末和清代的慈善家为例,三个事例各有侧重,又体现了中国慈善的一贯宗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对“慈善”的定义停留于物质救助,这和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注重道德教化是不一致的。
B.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用语,“慈善”一词中包含的“孝养、施舍、教化”等道德观,表现出中国慈善事业丰富的思想内涵。
C.继范仲淹《义庄规矩》之后,其六世孙范良又订立《续定规矩》,继承其祖先的慈善事业,继续先祖对教化的重视。
D.彭氏积善行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其影响突破苏州,遍及全国,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有着著书、教育的传统。
2020-03-30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