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 题号:219550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将拿来主义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并取得完全成功的代表作品。作为兼取中外文学精华而独创的艺术结晶,它体现了拿来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及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独具的特色。

首先,《狂人日记》是借鉴外国特别是俄国文学写成的。它吸收俄国诸作家之长,但取法果戈理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和俄国都在封建专制之下,人民有着大致相同的命运和革命要求,而取法于果戈理这位现实主义大师,来表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忧愤和反抗,尤为适合。鲁迅曾说,自己写这篇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是鲁迅善于博采众长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也是他的谦逊之词。

诚然,《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读者尤应看到,鲁迅不只善于拿来,更贵在独创。只要把两篇《狂人日记》稍加比较,便可见其一斑。

果戈理以二十则狂人日记,写一个主张国不可一日无君、看不起下等人、一心想往上爬的九品文官,由于职衔低微,没有权力去爱他的司长的女儿莎菲,因而忧郁发狂。鲁迅则是写一个备受封建桎梏折磨的迫害狂,他把诊脉的医生当成是化了装来摸肥瘦的刽子手,把围观的人看作是吃他的团伙。他看透了吃人的社会,识破了吃人的方法,并顽强地进行揭露和斗争,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是日记,鲁迅却以代狂人整理日记供医家研究为序,写得煞有介事,铺厚垫实,出手不凡。尤为可贵者,借助这种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一举突破了中国小说传统的章回体和从头至尾慢慢道来的写法,因而更适于表现风雷激荡的五四时代风貌和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其格式的特别,不但为时人所欢迎,即在今天来看也是新颖脱俗的,仅此亦堪称现代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鲁迅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把狂人的错觉、幻觉、病态心理刻画得更显细腻、真切、合理,貌似多疑而思想敏锐,语言荒唐却多含哲理,一再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道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于弥天大夜中追求光明,敢于反抗,借以塑造了一个清醒的、彻底的、英勇无畏的反封建战士的典型形象。恰如鲁迅自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社会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因此,它作为五四反封建的第一声号炮,震撼中外文坛。取法外国而有中国式的独创,体现了鲁迅指出的一条重要途径: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

鲁迅还同时指出: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他正是这样实践的。考诸狂人形象,并不始于外国,其渊源却在中国。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以其狂放的歌喉,唱出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千古佳句,这狂人最早嘲笑的也正是礼教之鼻祖孔丘;那上下求索、感而为骚的三闾大夫屈原,也正是一个楚狂人;近代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也曾被称为狂人;而鲁迅却又是被称为狂人的章太炎的学生,狂人门下自有狂人弟子。且鲁迅自谓:因为神经不好,所以容易说愤话。言下大有以狂人自慰之意。就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狂人形象仿效于果戈理,毋宁说是鲁迅把中华民族历代愤世嫉俗、敢于反抗、勇于改革的狂人择取过来加以典型化的产物,进而不妨说是鲁迅本人的写照。同时我们还可以窥见,作品所透射出的辛辣讽刺的锋芒,是对《儒林外史》笔法的发扬光大;清峻、通脱的韵致,则是对魏晋风骨的升华;那严谨的章法,酣畅的行文,洗炼的语言,白描的技巧等等,也无不受益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滋养。

(选自张宗田《从〈狂人日记〉看拿来主义》)

材料二:

日本人善于境外学习,是实行拿来主义的典范。日本人对三国的感情和研究并不亚于中国人,三国文化在日本有着深厚的积淀。现代日本翻译三国作品的第一人吉川英治略去冗长的战斗描写,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进行文字修改加工,以迎合日本读者的口味,并将人物加以日本化,获得了很高评价。日本人不仅重视三国的学术性研究,更重其实用性研究。与中国的实用性研究多为政治服务不同,日本的三国实用性研究主要由企业界人士参与,带有鲜明的活学活用的研究色彩。许多大公司把《三国志》列为领导者必读,并将孔明兵法作为管理原则。

日本的三国迷遍布全国,他们自发组织的三国迷俱乐部就有上百个。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消化上,不仅仅是大搞人海战术,更多时候是集中优势兵力,发挥后天优势。日本人对质量有着无止尽的追求,特别善于吐故纳新,以《三国演义》的译本、刻本和改写本为例,这当中有节译本,有全译本,有的配以绘画,有的以现代小说笔调重新改写,既有面对一般读者的,还有专以少儿为读者对象的。

(选自王运涛《论〈三国演义〉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狂人日记》是鲁迅首次践行“拿来主义”理论就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B.鲁迅取法果戈理,表明其“拿来”有眼光,有辨别,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C.鲁迅能创作《狂人日记》,是因为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且具有医学知识。
D.《狂人日记》日记体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旨在服务于反封建的主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和果戈理笔下的“狂人”分属不同的类型,作品的现实意义也有所不同。
B.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能否定其对果戈理的借鉴。
C.吉川英治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文字加工,从而实现了人物的日本化。
D.日本既有注重“三国”实用性研究的各届人士,又有许多不同层次的“三国迷”。
3.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100字。
4.材料一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话,试分析这一写法的作用。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在中晚唐发生了变化,从汉唐立马横刀式的向外开拓,转向了庭院踱步式的内敛沉思。宋代美学也发生了由唐韵向宋调的转变。如果说唐型美学的核心范畴与审美精神是,是,那么宋型美学的核心范畴与审美精神则是,是。前者体现为外向空间的拓展与建构,天地间审美意象的生成,是空间性的美;后者则体现了审美主体性原则,是内在精神人格的树立,为时间性的美。

说起宋代文化,有两个代名词:理学宋词。理学研究心性本体,研究人存在的依据,是理性的;宋词则比唐诗更细腻地转向了对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而这两者奇妙和谐地并列在一起,这就是宋代社会在文化心理上体现出的两重性:一方面反思应该怎么做,而且为这么做寻找本体依据;另一方面则肆意地在风月场合畅情抒怀,形上追求与形下体验都极其充分。即便如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朝廷上提倡伦理纲常,私下里也喜欢花间情调,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三教合流的调适,尤其是禅悦之风的浸染,又给宋代士人提供了一种相对进退自如的心理机制。与理性追求和忧患意识的沉重基调相辅的是宋代的仕隐文化与洒落心态。白居易的中隐人生哲学得到了宋代士人的由衷心仪和普遍崇尚,苏轼是其中的代表。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说:末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他还作《中隐堂》诗,抒写中隐情怀。可以说,宋人比前人更潇洒地徜徉于仕与非仕之间、无可与无不可之中,对仕隐文化作了最为圆融的诠释与践履。然而,苏轼与陶渊明在退隐上终有不同,后者是恬淡的真退隐,而前者是无法逃脱又无可奈何的一种排遣。怀疑和感伤是中唐以来许多士大夫进取与退隐矛盾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它已经不只是政治上一时失意的表现,而潜在地包含了对现实社会生活永恒合理性的疑问。

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缘于成熟之境。在艺术表现上,宋代艺术转向精灵透彻的心境意趣的表现。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的深度有所超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陶渊明成了宋代文人审美的理想风范。在绘画领域,宋代文人画传达的是淡远幽深的气质和精神。如文同《墨竹图轴》以水墨之浓淡干枯表现付之神态,李成《寒林平野图》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林野之清旷幽怨。在书法领域,宋代的瘦金体书法枯筋瘦骨、老气横秋,后世评论晋人尚的,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由于宋代士人的审美、艺术与个体日常世俗生活比过去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使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获得了更为自由、更切人本的发展,休闲美学的意识与趣味由此产生。玩物适情(未素《论语章句》),正是在过程中,宋人将传统的艺术形式高雅化、韵味化、意趣化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能够适应时代审美心理需要的新的文艺形式。

这些都使宋代美好的风貌与汉唐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后世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潘立勇《从汉唐气象到宋元境界》)

1.下列入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变化,促使宋代美学由外向空间的拓展向庭院踱步式的内敛沉思转变。
B.文化心理上,宋代社会体现出了反思应该怎么做和在风月场合畅情抒怀的两重性。
C.宋代的仕隐文化与洒落心态是三教合流的调适和宋代士人进退自如的心理共同造成的。
D.以陶渊明为审美的理想风范,使宋诗在思想深度上有所超越,并达到平淡美的艺术极境。
2.下列对原文认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唐代美学与宋代美学的不同之处进行了阐述。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论点,再从三个方面横向分析,最后总结。
C.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目的是论证宋代美学的风貌与汉唐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D.文同《墨竹图轴》和李成《寒林平野图》体现了宋代文人画中淡远幽深的气质和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美学着重对天地间意象的审美;宋代美学则以主体性为原则,重视写意,追求意韵。
B.白居易的“中隐”人生哲学解决了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因而得到了宋代士人的普遍崇尚。
C.在对仕隐文化的诠释和实践方面,宋代士人比唐人表现得更为潇洒,处理得也更圆融,
D.艺术和生活的融合,提升了宋代士人的休闲文化品位,使传统艺术形式高雅化、韵味化、意趣化。
2021-07-01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张繁荣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筛选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20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壁”,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常青。

三言两语话主题(思维提升)
1.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语句夺人目(语言建构)
2.画线句子为一长句,但长句中包含________的短语,让句子富有________,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________________之感。
2020-02-14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唐代定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这两座城市是唐代文人仕途理想的重要寄托。文人身处京城时,俯瞰天下;离开京城后,望京、忆京的复杂心理直接影响其诗文书写。受都城文化影响,初唐行旅诗创作有了新的拓展。

赴京与离京是初唐行旅诗中的独特题材,特别是赴京应试、落第归乡的双向书写呈现出鲜明的诗歌景观错位特征。诗人在赴京与出京途中,既有京城向心力的外在吸引,也有故乡情感支撑的内在动力;既有个人抱负的述怀,也有暂时失意的宽慰。调露元年(679)陈子昂初次出蜀,途经荆门时作《度荆门望楚》,高唱“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永隆元年(680)暮秋,他在落第归蜀途中思亲,作“孤舟多逸兴,谁共尔为邻”之句,又在寄友人诗中说“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还有“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之句。骆宾王辞亲赴京,自诫道“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前后,骆宾王应试未果,归义乌途中作《望乡夕泛》,既说“归怀剩不安”,又说“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正是在动力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他们始终奔走在人生旅途中,而由于身份境遇不同,他们诗歌中的景观书写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汉大赋开始,望京主题成为诗歌常见的情境模式。初唐时期,士人普遍产生“重内轻外”的地域观念,因而诗人在行旅中不乏回望京城的描写,总是望而不见、遥不可及。诗人对于望长安的描写不仅是概括性的宏观书写,诗歌结构、篇章布局也深受都城气象影响,与宫廷诗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初唐诗歌对于京城景观的描写和刻画,多出现在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等长篇古体诗中。徐增《而庵诗话》认为,《帝京篇》“首望出帝居得局;次及星躔山川、城阙离宫;次及诸侯王贵人之邸第,衣冠文物……”,形成了一定的写作结构、抒情模式和技巧。究其原因,初唐这些诗人大都有做宫廷文学侍从的经历,他们在宫廷应制诗创作中往往需要描绘精致优美的景物,练就了刻画景致的艺术技巧,之后又将这些技巧用于行旅诗写作中。

初唐行旅诗中既有来自真实见闻的“望京”,呈现宏观的京城格局和繁华气象,也有源于联想假设的“忆京”,描写京城的微观建筑景观。无论身在何处、何种境遇,京城始终是诗人崇尚、怀恋、反思的关键客体,京城的宫阙宅邸、一草一木都容易勾起诗人的牵挂。行旅诗具有私人化、地域化特性,加之题壁、寄送、使者捎带等传播形式,使诗歌能够广为传布。《旧唐书》记载宋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因此行旅诗往往会考虑人情、利益等因素,具有很强的读者意识。诗人需预设并充分考虑隐含的读者群体,因此其写作有所避讳及侧重,对诗歌功能也有所期待和寄托。“忆京”也因个体诉求差异而有具体分疏,除“忆京”外,很多诗歌也表现出“忆君”“恋君”情结,表达对天子垂恩、礼遇的期待。

行旅诗是个体生命境遇与自然山川相碰撞的产物。京城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和辐射力,成为文人仕途理想与政治想象的重要寄托。因此,行旅诗在初唐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都城文化与诗歌创作的深层互动。

(摘编自余丹《京城内外:初唐文人行旅与诗学表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文人将理想寄托于京城,他们诗文创作受居京时和离京后复杂心理的直接影响。
B.京城向心力和故乡情感的内在动力使诗人进入京城实现个人抱负并获得失意的宽慰。
C.初唐望京主题是诗歌的常见题材,与士人普遍的“重内轻外”的地域观念密不可分。
D.初唐行旅诗中的京城格局和繁华气象,宫阙宅邸、微观风物是“望京”的真实见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帝京篇》文献是为论证从汉赋开始望京主题成为诗歌常见的情境模式。
B.文章基于初唐文人赴京离京的双向书写和不同感受,提出诗歌景观错位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然后从三个角度纵向深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D.文章在论述行旅诗诗歌功能时,采用了因果分析的方法,体现了行文的逻辑性。
3.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2022-08-05更新 | 1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