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219601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上,二年而定。诸侯咸服宗周。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材料二: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之本事也。

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子产一称而郑国免。

(节选自《吕氏春秋·求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不超过三处。
武王A蚤终B成王C少D将以E成周F我所G以H为之I若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句子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鲁”的“之”字与《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的“之”含义相同。
B.“二年而毕定”中的“毕”与《口技》中“群响毕绝”的“毕”含义不同。
C.“蹇裳涉洧”的“蹇”字的意思与成语“时乖命蹇”的“蹇”含义不同。
D.子不我思,即“子不思我”,与苏轼《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在周武王驾崩后勇挑重担,却遭到了管叔等人的怀疑,受到流言的诋毁,对此周公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B.贤人对于君主自身和国家很重要,有了贤人的帮助自身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安宁,反之则国家危险,名声受损。
C.虞国和吴国因为分别采纳了宫之奇和伍子胥的建议而至今存在,这件事证明国君任用贤人可使国运长久。
D.晋国因为子产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可见贤才能使国家免于战乱,这一点从孔子的话中也能得到印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2)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典故中包含的历史事实。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僻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教,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赞能》)

材料二

孙吴奄有江左,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替,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期思之鄙A人B有孙叔敖者C圣人D也E王必F用之G臣H不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回头看。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意思不同。
B.辞,告辞。与《桃花源记》中“停数日,辞去”的“辞”意思相同。
C.矜,夸耀。与《卖油翁》中“公亦以此自矜”的“矜”意思相同。
D.苟,马虎。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的“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是因为一旦得到伯乐,可能得到的好马将超过十匹。文段以此进行类比,指出了得到圣人、贤人的重要性。
B.管仲虽然是齐桓公的仇人,但齐桓公在鲍叔的坚持推荐之下,最终任命管仲为相;成就了霸业。齐桓公非常感激鲍叔,多次对其奖赏。
C.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没有嫉贤妒能、相互倾轧,而是诚心诚意为国选才,所以洪迈在文中对他们进行了高度赞美,称他们是“社稷心簪”。
D.孙权能够占领江左地区,使吴国赫然立于大国之列,乃是由于他能够诚心信任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杰出的人才,得到了他们的辅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
(2)陆逊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5.两则材料有怎样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3-12-03更新 | 8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道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扶其目,著之东门,曰: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死。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主之所轻也”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惑”字含义相同。
B.“国恶得不危”与“较秦之所得”(《六国论》)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C.“不苦其已也”与“去日苦多”(《短歌行》)两句中的“苦”字含义不同。
D.“女胡视越人之人我也”与“女也不爽”(《氓》)两句中的“女”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吴王夫差伐齐的问题上,伍子胥认为齐、吴两国风俗、语言有别,伐齐对吴没有益处,且齐国对吴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所以伍子胥极力反对。
B.伍子骨认为吴、越两国疆土毗邻,风俗相同,彼此互为心疾、吴伐越就可称霸中原,放弃伐越,则后患无穷。夫差拒绝伍子胥的建议,后来被灭国。
C.太宰嚭认为齐、晋两国是吴国称霸中原的阻碍,他以伐齐胜利就能一举两得、降服齐晋、称霸中原为愿景劝说吴王夫差,让夫差对齐宣战。
D.伍子胥在将死时表示想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人吴,伍子胥死后,夫差就把伍子胥的尸体投到江中冲走,把伍子胥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
(2)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
2023-04-12更新 | 20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也。故信之为功大矣。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人主有见此论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

材料二:

凡奸人之所以起者,以上之不义,不敬义也。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今上不贵义,不敬义,如是,则天下之人百姓,皆有弃义之志,而有趋奸之心矣,此奸人之所以起也。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节选自《荀子·强国》)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上者A下之B师也C夫下之D和E上F譬之G犹响H之应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文中指成功,与“满招损,谦受益”中的“满”意思相同。
B.华,文中指花,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中的“华”意思不同。
C.贵,以……为贵,与成语“兵贵神速”中的“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D.所以,用来……的,与“此奸人之所以起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如果天地的运行不遵循自然规律,岁时就不能形成,草木就不能长大。
B.材料一以天地、四时不遵循规律就无法生成万物为例,直接论证了“信”的重要性。
C.材料一认为可以跟它一块开始、终止,一块尊贵显达、卑微穷困的,大概只有诚信。
D.材料二认为“义”适合于人和万物,可使君主安定,可调和百姓,内外上下都能调节。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
(2)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5.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认为君主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10-18更新 | 1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