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38 题号:219610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如果按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文化区,它们的范围虽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区,它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几乎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根据古史传说,这一带曾是黄帝和炎帝为代表的部落集团活动的地域,以后在这里形成华夏各族。

黄土高原西头的甘肃和青海东北部地区,这里的新石器文化应是往后戎羌各族的史前文化。山东丘陵及其附近的平原地区,是传说中以太吴和少吴为代表的两吴部落集团活动的区域。那里较早为北辛文化,继之而起的大汶口文化在分布范围上有相当的扩大,大汶口文化以后发展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应是东夷诸族的史前文化。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较早有兴隆洼文化,继之而起的有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其后在这个地区兴起的早期青铜文化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一般认为它与燕文化虽有距离,但也有可能是其一个重要渊源。

中国南方也可分为若干文化区。长江中游即是重要的一个。根据古史传说,那里曾是三苗部落活动的地区,著名的楚文化应是从这里孕育起来的。长江下游也是一个文化区,那里较早有河姆渡文化,其后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些都应是古越族的史前文化。

这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假如我们把中原文化区看成是第一个层次,它周围的五个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那么最外层也还有许多别的文化区,可以算作第三个层次。它们同第二个层次的关系较同第一个层次更为直接也更为密切,好像是第二重的花瓣。而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

(此为作者参加1986年6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艾尔莱召开的中国古代史与社会科学一般法则国际讨论会时提交并宣读的论文)

(摘编自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材料二:

2023年7月14日上午,纪录片《何以中国》主创组来到北京,对纪录片总顾问、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进行采访,提问者干超为纪录片总导演。

干超:严先生,有关最早的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

严文明:最早的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现在从考古来看,可能尧都就在山西的陶寺。尧老了要找个继承人,找谁呢?他要传给舜。舜在哪里呢?在河南。舜要到尧都去,也就是说到陶唐氏那去,那要从南面往北面跑。传说中,舜到尧那儿去,叫至中国,这是最早有中国两个字出现的时候,是中国最早的记录。

晚一些到西周的时候,出来一个青铜器叫何尊。何尊上面正儿八经就有中国两个字。后来一般认为中国应该是在洛阳。西周东迁到了成周,成周是天下之中,那就是洛阳。但是不管怎样转来转去,山西、陕西、河南交界的地方,就是中国的中心。

中国有那么一个大中心,然后又有几个大的文化区。山东就是东边了,就是齐、鲁。河北和东北的南部,就是燕国。南方就是楚国。陕西在周以后就是秦。山西就是晋,晋文公很厉害啊。所以春秋时候,五霸就是中国的五个中心地方。

那么我研究新石器时代,也是有个中心,然后有五个文化区围绕这个大中心,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这样了。为什么?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地理环境就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外围,西北和西南都是高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北面是沙漠;南面也是一些山;东边就是大海。所以中国的周围,是一个很大的地理单元。你把世界地图拿起来看,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第二个文明像中国这样持续发展、生生不息。为什么?因为跟中国这个地理环境有关系。

那么文化本身,也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它就是非常稳固地发展,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把中国文明推倒,不可能。所以中国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后面,包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大统一,然后汉武帝统一中国,一直下来就没有中断。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我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想象出来的,与中国的环境和中国文化本身的特质都很有关系。为什么孔子的儒家学说传下来以后,一直就没有中断?我们中国人讲家国情怀,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的。

干超:严先生,您讲那个重瓣花朵理论,文明有一个花心,这个花心是以中原为中心。中华文明在这样的地理空间当中诞生孕育,它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态势。不过,在这个空间当中,它仍然有南方和北方的区别。按照南北方,或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来分的话,您觉得它们各自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呢?

严文明: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主要种小米。旱地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这个地方长了一段时间以后,地里肥力递减了,他就必须换一个地方。所以在黄河流域,聚落搬迁得比较频繁。但在长江流域主要是水稻。水田旱了你要灌溉,水多了你又要排,所以就必须有一块一块的田块。好不容易弄出一块田块来,就不容易搬迁,所以长江流域史前的居民是很稳定的。黄河流域再往北,就是游牧民族。到了冬季缺草,牲畜没得吃了,那怎么办呢?他就往南跑,抢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抵不住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再往南跑,长江流域的农业比较发达。再往南,还有广东、广西。长江流域有的人也往南迁。南迁以后,那边的人往哪跑呢?往海上跑。所以中国的华南地区是百越民族,百越民族是海上民族。

中国就是这么联系到一起,使得内部的变化比较大,但是整体来讲却很稳定,发展到后面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下来。我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是要古为今用,要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找出究竟往哪儿去。

干超:严先生,我们的片子名称叫《何以中国》,中国考古的根本使命,是不是就在探索这个命题?

严文明:对对对。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对对对对。

我是讲考古,讲历史,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应该对下面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文化的自信是有一个深厚的来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它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对,实实在在的。

干超:我们这部纪录片《何以中国》,从新石器一直讲到夏商周秦汉,从一开始这个脚本和分集就是您亲自把关的,两年多以后,我们终于快拍完了。

严文明:节目的文本我看了,写得非常好,我改了一些地方,供你们参考。你们是做了一件好事,立了一功啊。这样,让考古的成果可以普及到老百姓,他们都可以看。我们挖出来的,一般人哪看得见呢?你们这样做,老百姓都可以看得出来,看得出我们的中国确实有悠久的历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这样对于建设现代的中国就会更加增强信心。我觉得意义就是这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新石器时代,突出理论成就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重瓣花朵”理论。
B.材料一划横线的“这五个文化区”指的是中国南方的若干文化区,包括长江中游文化、长江下游文化等,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
C.材料二中,严文明教授谈对“中国”的理解时,考证尧都可能的位置,提到叫“何尊”的青铜器,都体现出考古学的专业角度。
D.材料二中,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南迁,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旱地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石器时代如果按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文化区”,意味着以不同标准还能有其它区域划分。
B.由于中原地区处在核心位置,易于受到周围文化的激荡和影响,能够从各方面吸收有利于本身发展的先进因素,因而有条件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C.一般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在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这个地区兴起的早期青铜文化,它与燕文化虽有距离,但很有可能发源于燕文化。
D.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核心结构,为文明时期发展成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重瓣花朵”论断本身就是一个美妙且富有诗意的理论,反映了提出者为了清晰说明观点,在表达上下的功夫。
B.材料二提问者开门见山,抓住负责拍摄的纪录片主题关键词“中国”提问,从简单问题入手,使被访问者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C.材料二访谈中,严文明教授从地理环境特点角度谈“中国”的中心时,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言谈中满含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D.在论述第一层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时,材料一重在突出各文化区之间的联系和变动,材料二重在展现各文化区的独立和相对稳定。
4.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成果发布会将要举行,如果你是主持人,你会怎么介绍此次考古成果发布会的意义?请根据材料二思考概括,拟写发言要点。
5.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严文明教授都阐述了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重瓣花朵”理论,但论说风格有差异,请分析原因。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因之,这种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警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为中心的主义。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复礼。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第子入则孝,出则佛,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佛、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上。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都是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我们有时把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1)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圈圈波纹,每一个人终其一生所能动用的圈子完全不相同。
B.西洋的“团体格局”道德体系与西洋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其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
D.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2.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曾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先进》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代相传的血缘联系。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的延续,薛宝钗成了宝二奶奶。
B.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这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C.《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看中贾芸背后的贾府,所以借银子给贾芸,这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D.大观园里先是住着林黛玉、薛宝钗,后来人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
4.在论证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的不同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并作分析。
5.孔子的儒学观点同样根植于乡土中国,材料二的《论语》三章分别能够论证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中的哪个观点?请任选一句进行简要分析。
2023-07-01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经济细节初探(节选)

冯子礼

剥削的一般存在,总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的分离为前提,而对于贵族地主阶级,这种分离更为典型。它表现为占有者远离生产的现场和生产实践。黑山庄离京城有一个多月的路程——从地租的实物内容及周瑞的行踪看,贾府在东北和江南沿海都有庄子,谁见过两府的爷们有一个到庄子上去哪怕是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一下生产呢?贾琏持家,不过管出纳;贾政连银库已空、寅年吃了卯年的租儿也不知道;更不要说不认戥子的贾宝玉了。第五十三回贾蓉领的春祭赏银的黄布口袋封口上有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皇恩永锡。”正是这样:贵族地主阶级的盛衰荣辱并不取决于庄园经营的好坏,而是取决于是否能保持“皇恩永锡”。赫赫扬扬的世家,一失圣眷,马上一败涂地,再“复世职”,则又“延世泽”。后四十回续书要贾府“家道复初”,就一定得安排“兰桂齐芳”。这就导致冷子兴说的“主仆上下都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其实他们也有“运筹谋画”,不过不是在经济上,而是在政治上——“仕途经济”上。不光贾政、雨村等以之为能事,就是宝钗、湘云、袭人这些“清白洁净”的女孩儿,也以此作为箴规宝玉的纲。一定的思想观念,总摆脱不了产生它的经济关系的制约。一部二十四史,主要是政治史,着眼于政治权力的分配,而不关心直接的物质生产,使官僚地主阶级特别腐朽。封建末世的崇祯皇帝说官僚们“视敲仆为故事,置农桑若罔闻”,批评的就是这一点。

衣租食税,安富尊荣,使社会财富像海水、像粪土一样挥霍了,但却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收入的增加除了榨取外,也只能靠再生产在外延上的扩大,即增加“进银子的产业”,也就是宝钗说的“打租的房子也能多买几间,薄的地也能添几亩了”。随着社会财富在一极的迅速积累,贫困也在另一极迅速积累起来。这就不断破坏着社会再生产的条件,从而使贵族庄园只能维持简单的甚至不断萎缩的再生产。小说虽未直接写到这一点,但第一回、五十三回、七十八回所说的“水旱不收贼盗蜂起”、“抢田夺地”以及因此造成的“东省地租近年所交不及祖上一半”的情形,就是再生产不断遭到破坏的反映。

巧取豪夺是官僚地主阶级分配的一种形式。它不取决于个别人的善念或恶念,而是这一阶级经常的大量的占有剩余劳动的方式,在官僚地主阶级中,这种分配同样是根据特权大小进行的。这种巧取豪夺,有一部分就现象看是在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但其实质不过是剩余劳动的再分配。《红楼梦》中日趋衰败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因争买香菱被薛蟠打死的小乡宦冯渊,以及妙玉、石呆子、甄士隐等等,他们都是再分配中的牺牲品。地主阶级或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也就是法外掠夺不断加剧的过程。对于官僚地主阶级,它往往由一种补充形式逐渐取代合法剥削变为分配的主要形式。“凡鸟偏从末世来”,一到王朝末代、特别是封建末世,昏君、贪官、蠹吏、“刻薄的主人”便应劫而生。清初也曾大力整顿过史治,但那结果,康熙皇帝自己说是“私派倍于实征,杂项浮于正额”、“相习成风,莫可挽回”。这个天是谁也补不好的。这种不断加剧的掠夺:(1)不断加剧敌对阶级间的矛盾。(2)严重威胁劳动条件的再生产、生产资料本身的再生产,不断破坏贵族地主统治自身的经济基础。(3)它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以及小说中经常笼罩着的“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等没可奈何的情绪,就是官僚地主阶级内部再分配加剧的反映。(4)政治上,它决定了封建吏治必然是贪官吏治;出于对劳动人民掠夺及再分配的需要,各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朋党关系,也成了封建吏治不可克服的伴生物。

材料二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节选)

恩格斯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地主阶级的剥削总是以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占有的分离为前提,表现为占有者远离生产的现场和生产实践。
B.贵族地主阶级的盛衰荣辱取决于能否保持“皇恩永锡”,而非取决于庄园经营的好坏,“复世职”则可“延世泽”。
C.宝钗、湘云、袭人等“清白洁净”的女孩箴规宝玉的纲,从内容说不仅是在经济上谋划,更是在政治仕途上运筹谋画。
D.崇祯皇帝说官僚“视敲仆为故事,置农桑若罔闻”,批评官僚地主阶级着眼于政治权力的分配,而不关心直接的物质生产。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取豪夺取决于官僚地主阶级经常的大量的占有剩余劳动的方式,他们的分配通常是根据特权的大小进行的。
B.封建末世昏君、贪官、蠹吏、刻薄的主人的产生,导致法外掠夺逐渐取代合法剥削变为分配的主要形式。
C.恩格斯认为,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动摇了德国经济重新振兴的一种障碍——德国庸人致命的疲惫和软弱。
D.人们在既定的制约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历史,经济不管受到其它关系的多大影响始终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原文的论证,不正确的一项(       
A.材料一的论证并未着眼于《红楼梦》的文学成就,而是从经济研究的角度分析材料。
B.材料一第二段论证了贵族阶层衣食租税、安富尊荣挥霍了财产,破坏了社会再生产。
C.“凡鸟偏从末世来”的引用增加了清初大力整顿吏治无果这一历史事实的可信度。
D.材料二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经济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4.材料一提到“皇恩永锡”,请你结合《红楼梦》的阅读简要概括贾家能受到皇帝恩赐的原因。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2-03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红楼梦》的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第一回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实际上是因为曹雪芹在家败人亡之后,回思自己的百年世家,特别是它的败落,确有许多怨情、苦情和悲情,甚而至于有满腔愤世之情,所以它的叙事波澜起伏,有如一首长歌。

《红楼梦》的作者,不但是叙事的能手,也是写景的能手。《红楼梦》里的写景文字,通常是与叙事紧密结合的。如写潇湘馆,便是“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第四十回)。“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第二十六回)以上文字,真是叙事与写景的天然结合,是情在景中,景与情合。

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红楼梦》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有删节)

材料二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

《红楼梦》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致使宝玉大病之后对黛玉越发痴情。当他看到山石后面那“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杏树,“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在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于是,触景生情,这里的景不过是桃柳杏雀而已,却挑起了宝玉多少情感活动,把潜伏在心底的意识也给唤醒,从而使宝玉对黛玉的痴情,对一切事物充满怜爱之情的性格特征,得到了诗意的描绘。作者将诗化的山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

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红楼梦》里的象征除一般的观念象征,如用翠竹象征黛玉的孤标傲世的人格,更有创造性的是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整体象征如石头,一个是以人间故事为代表的写实的具象世界,一个是以石头阐明的意象世界,两者的复合和交织,便使作品所提供的美学启迪意义呈现出多义性。情绪象征如第三十六回,宝钗替袭人绣肚兜,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里预示着宝玉和宝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婚姻悲剧。这样的情绪象征,激起和唤醒了某种感情或意绪,如果不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就难以破译这种象征含义。

《红楼梦》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穿插了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贾府众人,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看林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林黛玉和众人之间频繁地转移,把作品写得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为鲜明。

(摘编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作者是语言大师,他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B.《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书中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C.《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
D.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景挑起了宝玉的情感活动,把潜伏在心底的意识给唤醒了,致使宝玉对黛玉越发痴情。
B.《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红楼梦》里的象征包括观念象征、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其中整体象征和情绪象征是《红楼梦》中创造性的运用,品读时更要重视。
D.第三十六回中,宝玉梦中的喊骂激起和唤醒了某种感情或意绪,只有追寻梦境与人物关系史的隐密关系,才能破译这种象征含义。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将诗化的山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观点的一项是(       
A.黛玉葬花时的飞燕飘絮,衬着落花流水。
B.焦大醉骂时“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
C.湘云醉卧石凳的红香散乱,衬着蜂蝶飞舞。
D.宝黛在沁芳闸同读《西厢》时的落红阵阵,衬着白瀑银练。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2022-11-14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