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7 题号:219726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这一行为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这类人通常会表现出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讨好型的孩子通常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忽视,导致他们从小缺乏自我价值感。因为在家庭成长中无法获得关注和认可,所以他们会对外界和他人的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期望以此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长期的这种自我价值感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外部人际关系。讨好者一般都会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只有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才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香港科技大学的陈紫嫣在《总是忍不住取悦别人,为什么?》一文中提到:我们产生讨好行为的根源,是把对自我的认识和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讨好者们最终需要做到的,是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

讨好型人格很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过分迎合他人,导致情绪压抑。这对自我成长不仅没有益处,还会阻碍自我成长。错误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认知衍生出来的。要努力去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可以每天不断地来进行心理暗示,跟自己强调尊重自我需求,有意识地肯定自己,来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一味迎合别人,往往就会没有做人做事的底线。要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善待他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被践踏的前提下,要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

(摘编自《少年抑郁症/真实故事计划》)

材料二:

哲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这也是事实。当你被别人讨厌的时候或者感觉可能被人讨厌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青年:那当然是很痛苦啊,会非常自责并耿耿于怀地冥思苦想:为什么会招人讨厌、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对、以后该如何改进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哲人: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青年:从下面向上推?

哲人: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但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根本不可能。想到这里自然就能明白何谓自由了吧,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什、什么?!

哲人: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

青年:哎、哎呀,但是……

哲人:的确,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先生是对我说要去惹人厌吗?

哲人: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

青年:不不,那我换个问题吧。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么强大吗?能够自以为是地将错就错,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吗?

哲人: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青年:先生现在自由吗?

哲人:是的。我很自由。

青年:虽然不想被人讨厌,但即使被人讨厌也没有关系?

哲人:是啊。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刚才介绍过的那个谚语说的话,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青年:那么结论呢?

哲人: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摘编自岸见一雄/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会导致情绪压抑,对自我成长没有益处,会阻碍自我成长。
B.讨好型人格通常会表现出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等,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C.讨好型孩子往往因在家庭成长中无法获得关注和认可,所以会对外界和他人的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
D.讨好者一般都会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讨好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
2.对于材料二中“被讨厌的勇气”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而是不害怕被人讨厌,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
B.“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让“我”选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即使有人不喜欢“我”,那也并不是“我”的课题,大家怎么看“我”是大家的事,一定要学会将课题分离。
D.一旦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勇气。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别人的要求说出“不”,他会质疑自己太自私了,他对别人的要求总是说“好的”,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B.讨好型人格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即使受到情感伤害,也总是竭尽全力去避免冲突,甚至自我牺牲。
C.阿德勒小时候因不幸罹患佝偻病而备受冷嘲热讽,但他从不为各种闲言碎语所动,而是笃定坚持自己的选择。
D.“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团队里总会有人背地里嫉妒捣鬼,也总是有人会选择冷漠背叛。
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5.员工A遇到很严格的老板,无论怎么努力都被挑毛病。因为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A很困惑,结合以上材料谈谈A要怎么化解这个课题。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文是世界上最适合电脑应用的文种
毕可生
①上世纪电脑传入中国之初,某些别有用心的文改分子曾欢呼预言 “电脑是汉字的掘墓人”。但是经过仁人志士三十年的实践和不懈地努力发明,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适合电脑应用的文种!
②从文字本身的特性来说是因为:第一,中文的词,不论哪种输入法,也无论是单字词还是多字词,输入码值至多只有三四键,动态输入每词的码值则平均只有三键。但是英文一般常用词汇码值平均在六键以上,动态码值也在五键以上,科技词汇的码值平均更高达十一键以上。这是因为世界上只有中文能进行非全息输入,其他的任何拼音文种只能进行全息输入。第二,世界上的各个文种中只有中文有联想。联想词如果不翻页,就只有一键,加上翻页也不过两键。有人说英文把词根相同的词集合在一起也是联想,其实这和联想毫无关系,与文本的输入速度也毫无关系。第三,英文拼音词与词之间必加一空格,即使不定冠词“a” 前后也都要加空格。而中文则无需如此。一篇文章下来,就可以少打数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空格键。这是中文输入的又一优势。
③英文打字讲究盲打,于是一些刻意学习西方的人,在汉字输入上也追求盲打。这实在是不明白两种文字的巨大差别。仍以英文为例(其实欧洲的拼音文字性质都是一样的),英文的词汇总量至少约有40多万。况且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新增。中文虽有6万多字,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历史字和废止不用的异体字。现在用到的简体字就是GB2312字库那6763个汉字,其中常用字只有3500.如果再加上港、澳、台所使用的繁体字,则现在所使用的汉字的总量不过是GBK字库的那2.1万字。而且,现在汉字大量使用的都是用常用汉字合成的双字词或多字词。从理论上说用3500个常用字合成的双字词就可达1100万(即3500的平方)。所以,无论社会发达到何等程度,只需用常用字合成新词就行了。而如英文等拼音文字,却需不断造出新的拼音词汇,以满足不断创新事物的需要。
④同时,中文所有的文字都具有造字的理据,非常好认好记。所以即使中国的低文化程度的人员通读原文件,也少有什么不认识的新字词,只看一眼原文件就可以记住这一行字或词,也就不需要时时不断看原文件,只需时时注意屏幕的选字框或翻页框,来提高输入速度了相反拼音文字全无此优势,英文的每个词,如果有前缀的话也只有介词的意思,后缀只表示词性,词根绝大多数全无意义,于是英文的使用人员能认识四万单词就算高水平的文化人了,而要通读原文件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人们在输录时往往需要时时阅读原文件,以了解不认识的新的或其他专业的旧词汇的拼写。再者,英文文件的一横行约有十四五个词,中文文件的一行则约有三十个字词,况且还都是熟字,这就是英文这种拼音文字输入时要时时看原文件,不得不进行盲打的原因。
⑤中国自从王永民先生五笔输入法发明以来,不仅比王云五的十种笔划少了一半,而且一百三十多个部件的键位排列也有序多了。现在王码更汉字进行了数字化。用王码的五种笔划组合在小键盘上就能敲打出汉字,只用一只手就可以完成成篇汉字输入,既好学又好用。同时,汉字完全变成五进制的数字化组合,这不但解决了汉字的数字化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汉字检索的大问题。另外,即使不学任何输入法,只在手写板上书写汉字,因为汉字有联想,那整篇汉字输入速度也是很快的。
⑥中文在电脑时代本身就存在不可否认和无法超越的优势,如果再能解决上世纪人为造成的繁简分裂,找到使用两种字体的中国人都能接受的办法,相信这个电脑世纪,中华文明大飞跃的时代必将到来!
1.下列各项中,不是“中文是世界上最适合电脑应用的文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文输入码值相对较少,至多只有三四键,动态输入每词的码值则平均只有三键。而英文词汇,特别是科技词汇,码值相对较多。
B.中文有联想。联想词如果不翻页,就只有一键,加上翻页也不过两键,提高了输入速度。英文词根和联想与输入速度毫无关系。
C.中文输入时词与词之间无需加空格,空格键的使用少。而英文输入词与词之间必加一空格,即使不定冠词“a” 前后也都要加空格
D.中文所有的文字都具有造字的理据,即使中国的低文化程度的人员通读原文件,也不需要时时不断看原文件,大大提高了输入速度。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英文的词汇总量有40多万,况且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新增。中文虽然有6万多字,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历史字和废止不用的异体字。常用字也只有3500.
B.英文的使用人员能认识四万单词就算高水平的文化人了。英文的每个词,如果有前缀的话也只有介词的意思,后缀只表示词性,词根绝大多数全无意义。
C.英文文件的一横行约有十四五个词,进行文字输入时要时时看原文件,不得不进行盲打。中文文件的一行则约有三十个字词,还都是熟字,不需盲打。
D.五笔输入法的五种笔划可组合在小键盘上用一只手完成成篇汉字输入。即使不学任何输入法,只在手写板上书写汉字,整篇汉字输入速度也是很快的。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只有中文能进行非全息输入,其他的任何拼音文种只能进行全息输入,因此英文等其他文种输入时码值要比中文高。
B.无论社会发达到何等程度,中文只需用常用字合成新词;如英文等拼音文字为满足不断创新事物的需要需不断造出新词汇。
C.自五笔输入法发明以来,中文输入笔划少了,键位排列更加有序,解决了汉字的数字化问题,也解决了汉字检索的大问题。
D.如果不能解决繁简分裂问题,不能找到中国人都能接受的使用办法,中文在电脑时代就会失掉自身原有的无法超越的优势。
2016-11-18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山东话、广西话等方言的段子大量地涌入了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各类“方言梗”乍一听再怎么艰涩奇怪,在循环播放一两遍之后,即使是从小生长在普通话环境里的人也会觉得有趣亲切。我们不禁要问,方言是“土气”的存在吗?“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聊到汉语的特点。汉语是一种方言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十大方言,内部差异巨大,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有很多方言土语之间完全无法通话。

在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进程中,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现已成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普通话推广普及并不矛盾,因为两者有各自的使用空间和圈层。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公共场所、教育、行政和传媒中具有法定语言的地位,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更是基本语言权利;而方言则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适用于非正式场合、家庭或其他私人领域。当前我国社会正逐渐形成“多语分用”的语言态度,即明确各语言、各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形成了主体与多元,公共与私人,正式与随意等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语言生活观。

不过,短时间内要让所有方言迅速恢复同等的语言活力或使用频率,这既缺乏可行性,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保护传承最可行的办法是开发利用,即以利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是社会大众,而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新媒体极大地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青少年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对方言适度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方言梗”频上热搜,这是方言仍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有用总比无用强,无须过分担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里的那些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一些“方言梗”偏爱“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却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贴上“土”“烂”“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裹挟着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多样化的方言开发应用,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其实。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共同语也从乡土语言生活中走来。可以说,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人们的乡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独特的作用。

(摘编自饶高琦 王莉宁《“方言梗”流行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认同》)

材料二

方言既是来自故乡的慰藉,也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保护方言,就是留住乡音乡愁,就是维系游子们和故土的联系。于民族而言,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相对应的地域文化,保护方言就是保护地域文化。方言能够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有利于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方言不仅具有文化属性、情感属性,还具有凸显个性、提升魅力的实用性。

近年来土味文化异军突起。扎根时代,扎根生活,这是文化产品创作的不二法门,土味文化推动着方言迅速走红网络。目前我国共有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理应受到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我们需要兼顾语言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方言梗”频上热搜是方言活跃于语言生活的表现,然而我们也要注意“方言梗”走红的背后隐藏着方言被娱乐化、低俗化的危机。
B.我国方言具有种类繁多、差异巨大的特点,全球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导致方言日渐式微,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愿望。
C.方言是共同语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人们的乡土之情,我们在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时,要注意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和悠久历史。
D.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方言引入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等玩法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有着各自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空间和圈层,界限清楚而又和谐共处。
B.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是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他们通过短视频关注、了解并热爱方言,使方言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C.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方言梗”,因为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观众青睐。
D.新媒体推动了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和传播,但从创作内容而言,在方言文化走红网络的背后,土味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人生大事》中演员朱一龙说着一口武汉方言,为影片注入浓浓的烟火气,赋予了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
B.音乐人林宝用上海话演绎了多首流行歌曲,如改编的《钗头凤》通过吴侬软语独特的韵律平仄再现宋词的细腻唯美,平台累计点击量破亿。
C.云南曲靖某“老村长”以一口土味地道的沾益方言,通过大喇叭“喊话”乡亲,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广受村民欢迎。
D.当前汇聚总物理容量达100TB的“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平台”已上线并向社会各界开放使用,从国家层面规划方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下面语段是关于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的情况介绍,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析方言短视频火爆的原因。

一段云南小伙录制的短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泸水市六库,六库傈僳族……”火遍全网。由此在社交平台上以家乡、方言为主题的热门话题衍生出新一轮传播热度,网友们诙谐地称之为“为家乡上分”“为家乡代言”。

2023-04-22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

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域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

(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文章出自学术期刊《长白学刊》)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文章出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文化全球化”并非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消融,而是指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
B.材料一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
C.材料二认为,各民族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因素。
D.材料二认为,“文化全球化”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为了使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最大化而设计的骗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关于“文化殖民化”的论述,可以作为材料二中“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的有力证据。
B.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也决定了地域文化不可能被文化全球化淹没。
C.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年轻人乐于消费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说明他们已经认可快餐文化,这冲击了本土的饮食文化。
D.两则材料均认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认为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对话与交流。
3.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     
A.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派绘画”借鉴唐宋传统技艺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B.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美国各大城市巡演,向西方人展示了精妙的中国京剧艺术,得到《纽约时报》首席乐曲评论家托马西尼的高度评价。
C.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虽然对所有素材都采取了迪士尼特有的艺术加工方法,但配乐采用了中国多种音乐元素,且画面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
D.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等也传至中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围绕“文化全球化”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2-11-10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