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 题号:22034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 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莱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材料二: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

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

(摘编自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比喻读之令人生厌的党八股文章,对文字冗长、内容空洞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B.材料一将斯大林的演说和《解放日报》上的社论进行比较,并不在于肯定社论的写法,而在于突出斯大林演说的简短精粹。
C.材料二强调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并把它作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这些都和材料一相同。
D.材料三中写到了画家调配各种颜色的问题,目的在于说明作家只有组织好、运用好语言,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2.下列语句与三则材料的观点都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袁枚《随园诗话》)
B.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班固《汉书·儒林传》)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D.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夏元鼎《绝句》)
3.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论述类文本评价表)

序号维度评价标准
1审题切合题意,论点明确
2论证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3
4
5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或者对现存国际秩序进行改革,首先需要看清世界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传统的问题,另一类是新问题。实际上,这两类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传统问题会包含许多新的因素,新问题的处理也会遇到传统观念和规则是否适用的问题,等等。

我们常谈及的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既包括大国力量和大国关系的变化,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力量整体上的增长。在大国中,以中国为例,过去从未发挥过像如今这样大的作用,而它和传统大国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与此同时,许多传统上被视作小国的国家,现在的经济力量、人口数量实际并不比历史上的那些大国差。这就意味着,传统大国对国际关系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会相对下降。

新旧混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以贸易关系为例,过去人们在本国接触到的商品大多是单纯的国产或进口的。但20世纪末,我去美国时,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物美价廉的东西,上面的标签常常写的是“美国设计,中国制造”,这就反映了产业链和贸易关系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在考虑对国际秩序进行改革或重新设计时,人们依据的往往是旧经验,但旧经验往往并不能解决新问题。因此,在我们考虑未来的国际秩序时,必须有新的思考、新的创造,如果仅拘泥于以往的历史经验,我们就很可能被误导,会错失机会。我认为,当今世界,若有各国不同制度间的和平竞赛,或许是有益的。

关于中国与现存国际秩序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是现存秩序的受益方。今天,中国也仍然希望现存秩序的改革是有序的。作为参与国际秩序改革的大国,中国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包括学习其他国家参与国际体系治理的经验等。客观地看,当前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有很大提升,但在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影响仍很有限。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既是国际秩序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又是一个学习者,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国际秩序和国际治理体系的改革需要世界各国的广泛合作,而良好的合作需要彼此间的学习。

当然,新秩序的建立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合作,也不可避免地会充满各种力量的竞争与博弈。我们还不能确知未来的新秩序究竟怎样,但可以肯定,这种新秩序如能确立,必然要具有更大的兼容性,以适合于更多的参与者。“和而不同”,这样的世界难道不是很美妙吗?

(摘编自章百家《未来的国际新秩序需要“和而不同”》)

材料二:

事实上,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许多利益相交点,中国也向西方国家学习了很多发展经验。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通过全球化发展逐渐融入了全球价值链,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引进了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和运行规则,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

当前,中国正在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是中国开放的关键时间节点:外商投资法将正式生效,金融行业全面开放,电信、医疗、教育和养老等领域开放也将更上一层楼。可以说,中国开放的不仅是市场,更是心态。中国自古就有“和为贵”“以和为美”的价值观,今天中国人在“以和为美”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友好,希望与世界各国在交流与互鉴中和平共存,和谐相处,互利共赢。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在探索中总结出了一些中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可以供其他国家参考借鉴。比如,中国通过每五年制定一个新的国家发展规划与目标,将长期目标拆分为更易实现的短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让国家发展更具有连贯性和效率,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反复与曲折。

中国与世界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并不是要搞“发展模式输出”,而是希望与各国携手合作、共同进步。中国是现存全球治理体系的受益者与支持者,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希望可以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发展红利与成功经验。对于这一点,中美之间还要继续加强对话与交流,不断消除误解,提升互信。

中美两国交往密切,出现一些摩擦和矛盾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当摩擦和矛盾出现时,两国要保持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中国的发展道路固然不可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但也不会与国际社会的主流发展模式截然相反,两者不会形成尖锐对立。21世纪的全球化应该更加包容和公平,只有实现多样化发展,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在全球化新阶段,“和而不同”的主旋律应当被再次唱响。

(摘编自王辉耀《“和而不同”应成为全球化新阶段主旋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分为新问题和比较传统问题两类,两类问题互相交织,处理新问题时有时要考虑传统观念和规则是否适用。
B.不管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机制和规则的引进,都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与西方国家产生许多利益相交点。
C.中国不断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包括学习其他国家参与国际体系治理的经验等,其他国家也可以参考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
D.现存国际秩序的改革或新的秩序的建立,需要世界各国彼此间的学习和广泛合作,因此可以避免各国间的竞争与博弈、摩擦与矛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传统小国经济力量的增强,人口数量的增加,传统大国对国际关系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会丧失殆尽。
B.中国从现存的国际秩序中受益,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影响有限。
C.国际秩序的改革或重建,需要旧的经验,但旧经验并不能解决新问题,所以必须有新的思考、新的创造。
D.金融行业全面开放,电信、医疗、教育和养老等领域进一步开放,表明了现在的中国开放的不仅是心态,更是市场。
3.结合材料内容,请你谈一谈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如何建立“和而不同”的国际新秩序。
2022-09-04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

材料二: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2019 年底,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有的则因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一致。

在生活的场景中,有顺境也有挑战。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如“我太难了”,就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但从“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再到“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此外,“996”对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融梗”与抄袭界限不清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临近年末,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其选择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摘编自《流行语中的时代活力》)

材料三:

微博、微信、QQ 等聊天工具的兴起,着实让网络变得沸腾起来,不断涌现的网络词语开始从网络走进生活,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也是一种进步,激活了网民的创新意识。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不少网络词语也被收录进词典,这让网友们更加热情高涨。市民陈小姐认为:“现在网络发展太过迅速,几乎每天都会有很多新词出现,平时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别人时不时会说一些比较潮的词汇,很多我都不太懂,然后就去网上搜索,有的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十动然拒’,‘囧’、‘么么哒’等等,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才不会被淘汰,用网络词汇武装自己,看起来也很潮不是么?”网络词汇的涌现已经势不可挡,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这些词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新意与活力,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市民担忧,过度的简单化、碎片化、卡通化,是否对下一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呢?也有部分市民对此不以为然,市民易先生说:“就像古时候的成语一样,网络词语都是通过不断的积累而来,也有很多表达贴切,极具新意,如果能从中不断地吸收时代中好的部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部分词汇超越文化底线,好词、坏词能否“一刀切”?由于网络词语是在自由化的网络上产生的,所以,在“野蛮生长”的环境下,既存在积极正面的词汇,同时也存在很多并不文雅的词汇。这样不文雅的网络词语并非那么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摘编自《网络流行语来袭,传统汉语“伤不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语具有接地气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来传播价值观,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
B.流行语的沉淀与流失符合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在不能为语言系统注入新的生命力的时候,部分流行语就会选择快速流行随后快速消失的结局。
C.流行语伴随网络文化普及而流行,已经成为使年轻人保持活力的新事物,这使得网友们也热情高涨地推动网络词语进入词典。
D.流行语的流行和积累与成语有相似性,只要能从中不断吸收符合时代潮流的部分,就能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基础,具有包容特征,可以用来引领社会心态,帮助个人寻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材料一、二都强调流行语有宣泄情绪的作用,也都认为流行语有助于个人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
C.流行语有个人表达和宏大叙事两个,其中,“我太难了”属于低层次的个人表达,“文明互鉴”是高层次的宏大叙事。
D.中国科技领域持续更新的流行语,既反映出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也折射出新中国不断取得的新成果和创造的新辉煌。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教科书式”这一流行语源自一段上海民警街头执法的视频,其中记录的执法程序和现场指令都令人无可挑剔,具有教科书般的规范性。
B.营造网络流行语不等于低俗的全民意识,主流媒体要做到坚决不用低俗流行语,鼓励全体网民主动抵制低俗流行语。
C.驱散网络热词的负能量寒霜,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才能让语言的花园更美丽,让语言的城市更繁荣。
D.若真想让年轻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坚实的语言力量,那么便有必要对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使用进行适当规范。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如何辩证地评价材料二中画线句“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1-14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以“学而”开篇,或非参编之孔门弟子随意为之,实乃深明夫子崇“学”之心意使然。孔子之后,将儒家“学”论思想发展推向更高阶段的要数先秦儒学之总结者——荀子。《荀子》一书以“劝学”开篇,可谓深契孔门崇“学”重“教”之精神。不仅如此,荀子还继承发展了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主张,从礼学的维度拓展和深化了儒家的“学”论思想。

其一,学以“成人”。就是以“成人”作为“学”的目的,以“学”作为“成人”的途径。荀子之所以将“成人”作为“学”之目的,这与其性伪之分的认识紧密相关。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按照这种认识,“人”之“完成”,不由先天之“性”,而必由后天之“伪”,而“学”无疑又构成了“伪”的主要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学”便无所谓“人”(成人)了。故曰:“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荀子发展了孔子为己之学的思想,认为君子当学而为已,“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把“学”之目的落到了“全而粹”的理想人格养成上。

其二,学至乎礼而止。就是指将“学”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礼”上。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荀子直承夫子之教,一方面主张“君子博学”;另一方面又明确提出“学至乎礼而止”(《荀子·劝学》)。由此,以“礼”论“学”,以“学”论“礼”,构成了荀子“学”论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清人王先谦言:“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反复推详,务明其指趣,为千古修道立教所莫能外。”(《荀子集解序》)可以说,不从礼学悟入,实难得荀子论“学”之真义。

其三,学至于行之而止。就是强调对“礼”的躬行和践履。对于“礼”,荀子认为,不仅要“知”,更要“行”,故曰:“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荀子·大略》)而对于“礼”的学习,他强调要“一可以为法则”,使“礼”成为吾人立身行事、应对进退的规范和准则。由此,在荀子那里,“学礼”就不仅是知识论意义上追求知识、发展智性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论意义上修养人格、涵养德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礼”其实应是“知礼”与“行礼”相统一的完整过程,“知礼”虽是“行礼”之基础,然后者显然更为荀子所看重。

其四,学至乎没而后止。就是强调“学”的过程性、持久性和不可间断性。荀子认为,“学”之目的在“成人”,而“成人”对于每个人来讲无疑都是终身性的修养课题。他说:“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劝学》)荀子以“积”论“礼”、以“积”论“学”,又明确提出“学至乎没而后止”,正是要着力论证和表现“学礼”的不可间断性。其言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又云:“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荀子主张“积善成德”“积而为圣”“积礼义而为君子”,认为只有通过“积善”“积礼”“学礼”的长久努力,才能养成德性,成就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

综上所言,荀子以“成人”、至礼而止、至行而止、至没而止等重要命题来论“学”,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孔子、儒家的“学”论思想。荀子对“学”的论说告诉我们:“学”是通过认知和实践以“礼”为主要内容的人道规范,从而养成君子、圣人之理想人格的长久过程。

(摘编自郑治文《荀子论“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先秦儒学的总结者,荀子对儒家崇“学”重“教”思想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并将这一思想推向了极致。
B.在荀子看来,人性中的善需要靠后天的“学”达成;也必须通过后天“伪”的行为和途径,“人”才能“成人”。
C.荀子对“礼”的重视源于孔子,他认为学的内容是“礼”,同时还将“礼”作为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D.要养成德性,成就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达到“成人”,需要终身努力,更需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基于荀子对孔子有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分析,提出观点,简明扼要。
B.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从为学的目的、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
C.文中大量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论证力度,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D.文章既肯定“学”论的重要意义,又指出它在当下发展中的弊端,显示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强调“礼”的重要性方面,孔子和荀子都有相关观点,可从《论语·里仁》和《荀子·劝学》中找到依据。
B.王先谦的“荀子论学论治,皆以礼为宗”和荀子的“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本质是一致的。
C.如果只注重有关“礼”的知识的学习,发展个体的智性,却忽视“行礼”,就不是真正的“学礼”。
D.想一蹴而就能“知礼”“行礼”是不可能的,因为“学至乎没而后止”,“学礼”是需要长久坚持的。
2022-11-02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