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220478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四章》)

材料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材料三:

圣贤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同者道也,不同者迹也。知所同而不知所不同,非君子也。夫君子岂固欲为此不同哉?益时不同,则言行不得无不同,唯其不同,是所以同也。如时不同而欲为之同,则是所同者迹也,所不同者道也。迹同于圣人而道不同,则其为小人也孰御哉?

世之士不知道不可一迹也久矣。圣贤之宗于道,犹水之宗于海也。水之流,一曲焉,一直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海则同矣。圣贤之言行,一伸焉,一屈焉,未尝同也;至其宗于道,则同矣。故水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节选自王安石《禄隐》)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指做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从事”词义不同。
B.蒙,指蒙受,与《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的“蒙”词义相同。
C.不必,文中指不一定,与现在所说的“你不必焦虑”的“不必”并不一样。
D.固,指固执,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相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连词,表目的,与《大学之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以”用法相同。
B.而,连词,表转折,与《五石之瓠》“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而”意义不同。
C.为,助词,表疑问语气,与《苏武传》“子卿尚复谁为乎”的“为”用法不同。
D.之,助词,与《<论语>十二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之”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列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三个现象,阐释人们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表现了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B.屈原被放逐后,心灰意冷,开始放浪形骸,在与渔父的对话中,他陈述了自己被放逐的原因,同时坚定地表达了正道直行的人生选择。
C.王安石认为越是圣贤就越不会系累于迹,就越能通权达变,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反对墨守成规,坚持推动变法的思想相呼应。
D.王安石巧设譬喻,用水和海的关系阐明“迹”和“道”的关系,这与孟子用“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论扩充四端的说理方法相似。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3)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5.面对将要投江的屈原,老子会如何劝说?王安石又会如何劝说?请结合材料,列出老子或王安石劝说的要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孝文皇帝元年十月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二年十月,上曰:“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七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上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绛侯周勃免丞相就国,以太尉颍阴侯灌婴为丞相。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毋使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降地,非常故,往来近塞,捕杀吏卒,入盗,甚敖无道,非约也。其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于是天子始更为元年。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乙巳,群臣皆顿首上尊号曰孝文皇帝。

(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


【注】①更为元年:改元为元年。从这一年起,文帝的纪年改为后元,十七年(前163)即后元元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
B.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
C.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
D.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亥,文中是干支纪日法,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
B.即阼,即位,登记。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为主人之位,借指帝位。
C.太尉,秦汉时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三公之一,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
D.苑囿,古代蓄养禽兽、种植林木,以供皇帝、贵族游玩打猎的园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皇帝为政宽松,颇具仁人之心。他认为法律是用来禁止暴行、导人向善的,一人犯罪而连同亲人治罪是不可取的,因此废止了连坐法。
B.孝文皇帝治国有方,改革政治弊端。二年十月,他认为古代诸侯各守封地利处多,现在列侯不在封国有很多弊端,并于当年让周勃率列侯各回封国。
C.孝文皇帝崇尚节俭,避免劳民伤财。他即位二十三年,车马、服饰等都没有增添;建造陵墓霸陵时,为了节省,不用贵重的金属做装饰。
D.孝文皇帝以德化民,泽及边境内外。他用恩德感化南越王,让其去帝称臣;匈奴入盗,他也只命令守好边塞,而不发兵敌境,以免烦扰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毋使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
(2)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
2020-12-12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材料二: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官史佳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出来。
拘张仪A秦王B必怒C天下D见楚之E无秦也F楚G必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舍”指招待宾客的上等房舍,后也指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
B.“箕帚之妾”中箕帚原指扫除用的工具,这里用作妻妾的谦称。
C.“符”即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
D.“折节”一指降低自己身份,二指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发展;文中是第二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攻打齐国,便设计离间齐楚,破坏齐楚联盟,达到先削弱楚国邦交的目的。
B.陈轸献计说,楚国应暗中联系齐国,表面假装与齐国断绝关系,以此来试探秦国。
C.楚怀王没采用陈轸的计谋,而让宋人潜入齐国境内辱骂齐王,避免了齐、楚的正面冲突。
D.靳尚替张仪在楚怀王及其宠姬郑袖面前“设诡辩”,使张仪得以从楚国顺利逃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2)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楚国最终大败的内因和外因。
2024-02-11更新 | 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治乱,娴于辞令”与“君子敏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其功”与“自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疏屈平”与“人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草稿未定”与“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023-08-24更新 | 2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