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2213874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有删减)

材料二:

(张华死后)后伦、秀伏诛,齐王冏辅政,挚虞致笺于冏曰:于张华没后入中书省,得华先帝时答诏本草。先帝问华可以辅政持重付以后事者,华答:‘明德至亲,莫如齐王,宜留以为社稷之镇。’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议者有责华以愍怀太子之事不抗节廷争。当此之时,谏者必得违命之死。先圣之教,死而无益者,不以责人。故晏婴,齐之正卿,不死崔杼之难;季札,吴之宗臣,不争逆顺之理。理尽而无所施者,固圣教之所不责也。

(选自《晋书˙张华传》,有删减)

[注]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纣王无道,劝谏不听,便佯装发狂来避免灾祸。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等各宜A务尽忠谠B匡救朕C恶D终不以直言E忤意F辄相G责怒。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逮捕。与《过秦论》中“收天下之兵”的“收”意思不同。
B.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文中指张华位居三公之一。
C.间,秘密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相同。
D.持重,谨慎稳重。与成语“老成持重”中的“持重”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提出,隋炀帝自身护短,不听谏言,导致最终被杀身亡,作为大臣的虞世基似乎不该一同被处死。
B.杜如晦以箕子、张华为例向唐太宗证明,即便天子无道,只要有抗颜直谏的忠臣在,就不会失去天下。
C.先帝曾向张华咨询身后事宜,张华认为齐王贤德至亲,可掌管天下。张华死后,挚虞看到他应答的文稿。
D.晏婴、季札都是国家重臣,但他们都没有为了忠君而以死抗争,可见死谏并非衡量忠臣的唯一标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
(2)其忠良之谋,没而后彰,与苟且随时者不可同世而论也。
5.在对张华的认识上,杜如晦与挚虞二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使民务于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务于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务于农则重,重则少私议,少私议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务于农则其产丰,其产丰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为非,以非为是。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籍田,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节选自《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凡人主之所以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则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民朴,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不可巧取,则奸不生。奸不生,则主不惑。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所以实其私,然则卖权矣。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逐利也。然则下官之迁者皆曰:“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必不冀矣,则我焉得无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乎?”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于是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节选自《商君书·农战第三》)

【注】①籍田:古代供帝王举行亲耕仪式的田地。②农战:农业和军事。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民B求官爵C皆不以D农战E而以巧言F虚道G则国H必无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文中指正确的,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的“是”意思不同。
B.劝,文中指劝说、规劝,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相同。
C.故,文中指所以、因此,与《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中的“故”意思不同。
D.冀,文中指希望,与李密《陈情表》“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中的“冀”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民众致力于农耕就会家产富足,家产富足就会安土重迁,这有利于国家统治;反之,则不利于国家统治。
B.材料一认为,天子率诸侯耕种籍田,后妃率妃嫔养蚕采桑,他们身体力行,是为了给民众做表率,引导民众致力于农事。
C.材料二认为,农业和军事都非常重要,是国家兴盛的保障;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即使国家不缺粮食,也不会放松农耕。
D.材料二认为,如果为官者曲意逢迎,考虑一己私利,玩弄权术,就会遭致民众唾弃,民众就会奋起反抗,危及国家统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2)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
5.材料一、材料二都论及培养民众质朴的品性,但用以培养民众质朴品性的方法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
2024-05-16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节选自《毂梁传》有删改)

【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非能水也”《劝学》中“水”的用法不同。
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
C.“请以遗之”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两句中“遗”的含义相同。
D.《毂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毂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
2024-02-25更新 | 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范增论

苏轼

①汉用陈平计,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②苏子曰:增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③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④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别去,不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矣!

⑥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疏楚君王                 间: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夺其权            稍:渐渐
C.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             方: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矣!                 陋:浅陋,没有见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曰:增去善矣               师道不传也久矣
B.当于是去耶?曰:否               于是余有叹焉
C.不用其言杀其所立               骊山北构西折,直走成阳
D.不此时明去就之分               犹不能不之兴怀
3.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最佳时机是项羽刺杀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
4.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5.苏轼对范增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3-06-13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