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现代诗歌阅读 > 体会情感
题型: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221609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槐根梦

郭辉

沉入无边的黑暗里。

不见阳光的日子,过了很久,很久。

只是凭着感觉,才知道自己高扬的旗帜,是绿色的,

爱在风雨阴晴中,喧响不同的季节。

一辈子,永远只能与自己虚无的影子对话。

却总是那么坦然,那么仁厚,如同身旁默默无闻的泥土。

最为欢欣的,是自己身上那一枝枝梦想,会准时在三月,

迎着浩浩东风,青青翠翠地摇曳。

多少个蓬蓬勃勃的春天走过去了……

终于,那个扛着电锯的秋日,翩翩走了过来。

在一阵欢乐而又痛苦的震颤后,伟岸的身躯,依依惜别,轰然倒地。

一部向上的历史,就这样撕落下——最后一页。

岁月无情,往事如烟。

孤零零的心,却深怀着一个强烈的渴望不愿死去。

——谁能挖我出土?

——谁能赠我一柄雕刀,雕一尊崭新的生命!

1.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如果分别改为“青翠”和“蓬勃”,意思与原文基本相同,而原文表达更好,请简析原因。
2.请简要概括槐根的梦想。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知识点】 体会情感 品味语言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B.诗歌第一节给出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写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C.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D.不同于《雨巷》的创作,《偶成》在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中,更多地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
2.诗人通过抒写“梦”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9-11-04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 站

卞之琳

抽出来,抽出来,从我的梦深处

又一列夜行车。这是现实。

古人在江边叹潮来潮去;

我却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

孩子,听蜜蜂在窗内着急,

活生生钉一只蝴蝶在墙上

装点装点我这里的现实。

曾经弹响过脆弱的钢丝床,

曾经叫我梦到过小地震,

我这串心跳,我这串心跳,

如今莫非是火车的怔忡?

我何尝愿意做梦的车站!

1937年4月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A.诗歌开头写夜行的列车“从我的梦深处”抽出来,结尾却写“我”不愿意做梦的车站,意味着该诗的内部关系松散,自相矛盾。
B.诗歌开头两行即出现的“梦”和“现实”的对比,奠定了全诗以对比的手法来营造意境和深化主题的基调,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C.古人在江边的情形与“我”在车站的情形两相对照,有古今、动静之别,构成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巨大张力,使人读来莫衷一是。
D.“弹响”“小地震”等带有动的色彩的想象,当源于列车经过时的地面震动的感受而接着写到“心跳”,则是将物我合一的处理。
2.诗歌为什么要以“车站”为标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诗中三次写到“梦”,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诗歌结尾一句写“我何尝愿意做梦的车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020-03-06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死水

闻一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
B.“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
C.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D.第五节,诗人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彻底反映了诗人绝望的心情。
2.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2020-12-03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