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现代诗歌 > 品味语言
题型: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9 题号:11457762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妹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4.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耕田乐

毛泽东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七绝﹒改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注】
①《耕田乐》写于1907年和1908年之间,毛泽东当时十四到十五岁,这两年他休学在家务农,白天同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晚间帮助父亲记账。
②冲:方言,山区的平地。
③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他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
④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农事毕,读书甚馨香”一句,写青年毛泽东苦于农事劳累,相比之下他更加喜欢读书,认为读书更有趣味。
B.“坐待时机自主张”一句,暗示少年毛泽东不安于一隅现状,正待跃跃欲试,相机投身到救国救民的宏伟事业之中。
C.《耕田乐》记载了毛泽东这段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状况与心态。全诗颇具歌谣风味,写得朴素自然。
D.“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一句,毛泽东用这句诗表达自己立志走出家乡、学有所成的决心和意志。
E.“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说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不一定埋骨在种有桑树和梓树的地方。
2.在现代新诗单元,我们还学习过毛泽东壮年时期的作品《沁园春·长沙》。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沁园春·长沙》和《七绝·改诗赠父亲》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0-10-16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选自《诗刊》19816月刊)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中,诗人以充满激情的音符赞美理想,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诠释理想,以春风化雨的神韵启迪人们奋发向上的心灵去执着地追求理想。
B.诗歌起笔写“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从“火”写起,借助火、灯、路、黎明等,化抽象为具体,逐步写出了理想的意义。
C.诗歌首节总说理想作用,统领全诗,诗歌中间则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形象阐释,最后总结全诗。全诗结构严谨,节奏鲜明,感染力强。
D.诗歌第二节,诗人以饥寒、温饱、离乱、安定四种不同环境下理想的不同内容,凸显了诗人对生活观察之细致,表达之准确。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顶真、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艺术再现了不同环境及不同际遇中人们的不同理想,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
B.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选择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形象,借助不同的表现手法,以自身独特的视角与体验,通过品味具体形象感受理想的魅力。
C.诗歌中,诗人用连环比喻的方法,借助“路上春色正好”“理想之马”等借代、夸张手法,将理想的美好逐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D.诗歌中,诗人多次使用“是”字句和“使”字句,使得诗歌句式整齐,有反复咏叹之效,同时,诗歌节与节之间、节中句子之间也呈现对称之美。
3.联系全诗,简要回答诗歌在音韵美方面的特点。(4分)
4.诗人认为,“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请以屈原、杜甫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2020-03-21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请从艺术“三美”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2019-02-23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