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6 题号:222875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得字面意思即是自己得到,论学问时就是指自己领会知识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认为学问致道的关键在于自得,只有自得的知识才会取用自如、受益匪浅。自得作为普遍意义的论学观念,后来也被有些人用来讨论诗学。对于诗人而言,自得是他们在生活中与前人经验相融汇的顿然晓悟。如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领会老庄游心自然的意趣,陶渊明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是深契于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对于读者而言,当我们面对一首诗时,随文解义是通文字者的自然反应。如朱熹曾举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欧阳修、苏轼等名公大家都道此句好,但它到底好在哪里呢?这一句的文义并不难理解。然而它的言外之意却是要读者自身去体会。朱熹认为,在理解诗语文义的基础上能情不自已,获得一种会心的快乐,如此便是自得自得并非某种天启式的领悟,而与读者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体验密切相关。

②先说自得与知识的关系。林逋的论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曾与友人议论其妙处。有人提出林逋此句用以描述桃、李、杏同样没有问题,苏轼幽默地回答:可则可,但恐杏与桃、李不敢承当。引得在座众人大笑。为何说只有梅花才能承当林逋诗句中的主角呢?梅花在中国古典思想传统中向来是君子的象征,在诗歌引譬连类的表达传统中,梅花的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的特征是君子独立于世且已德不移的化身。如果只局限在诗句本身,自然任何花都有可能开在水边,而且香气宜人。只是求其义而不求作诗者之意,缺乏对于古典传统的知识,则读诗自然浅而无味。

③除了对于思想传统的基本了解,要在阅读诗歌中自得,同样也需要了解关于诗歌本身的知识:一方面是诗歌源流的知识。在本体论意义上论诗歌,通常以言志缘情作为诗歌发生的根本。功能论意义上论诗则是讲兴观群怨。从诗歌史的角度讲,通常古代诗论家会从《诗经》《楚辞》讲起,下及汉魏晋,以南朝沈约声律之说为近体之开端,再降而论初、盛、中、晚唐之诗和宋元明清各代各体之诗。另一方面是关于诗法的相关知识。诗法的关键莫过于辨体,即对于诗歌体制的区分:既有文类意义上四言、五言、七言之别和古体、律体、乐府之别,又有风格意义上如雄浑、冲淡、沉着、纤称等区别。辨体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读者对于诸体的要求和特征有基本认识。除辨体外,诗法中常论及的自然还有法度,即篇章字句的安排问题。一般文人士大夫在文章中论诗,少有讨论诗歌具体的安排布置问题。这类问题的讨论一般见于诗话、诗格、诗法等非正统的文体和著作中。虽然诗法类著作旨在教人如何作诗,但也可知诗人用心结撰并非没有法度可寻,而读者自然不能无视诗法而囫囵吞枣地阅读诗歌。

④曹丕《典论·论文》言诗文创作与个人才性笔力之关系时,以音乐为喻,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数。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虽是谈创作,但也指出诗文技艺极大赖于个人自得,无法完全由语言传授。同理也可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同样也会因个人才性气禀以及后天知识积累与境遇不同,而有不同的阐释倾向。

⑤个人的才性气禀虽然得于先天,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善。要达到更好的理解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恶胡乱阐释,需要读者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虚心的态度,以涵泳作为方法。虚心意味着面对作品时不要先将自己的结论放在前面,而是沿着文本的逻辑,看它的变化去向。涵泳是指熟看熟思,反复穷究玩味文意,直到对作品从整体到部分都能达到一贯的理解。读者的自得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虚心涵泳作为阅读方法正是读者尽可能克制因个人才性气禀而干扰阐释的切已工夫。

⑥好诗自是有为而作,诗人在不同情境中的所遇所感自然会唤起诗意。这如宋人包恢所说:未尝为诗而不能不为诗,亦顾其所遇如何耳。境遇不同则观物之趣与抒情之意自然有异,蒋捷《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无疑是境遇不同情感相异的最佳写照。读者要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同样需要以不同人生阶段的境遇经验为契机。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直截了当地表明读者的自得在于以其个人心境与情感体验领会作者的情思。

(摘编自程听《面对丰富的传统,我们如何做到自得》,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的“自得”指在理解诗语文义的基础上获得的一种会心的快乐,它与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体验密切相关。
B.桃、李、杏之类的花在中国古典传统中通常不用来作为君子的象征,故而苏轼认为它们不能承当林逋诗句的主角。
C.诗话、诗格等文体和著作中关于诗歌篇意字句安排问题的讨论可以教诗人作诗,读者读诗时,自然不能无视诗法。
D.读者通过后天努力,保持“虚心”的态度和以“涵泳”为方法,就可以避免阅读时因个人的才情气禀干扰阐释诗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思路清晰,先阐释“自得”的内涵,再从“自得”与知识的关系和读者心境的关系两方面论证如何做到“自得”。
B.作者在论证时,既以有趣的故事为例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枯燥无味,又大量引用名家的诗学理论以增强文章的学术性。
C.从曹丕的相关文论可看出,他认为读者因个人才性气禀以及后天知识积累与境遇不同对阅读的作品会有不同的阐释倾向。
D.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能够迅速提供知识的时代,“涵泳”的阅读方法可以让我们放慢阅读的速度,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B.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C.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文中有两处提及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作用有何不同?
5.复兴中学高二年级将于五四青年节举行以“阅读诗歌,我们如何做到自得”为主题的诗歌鉴赏活动,你将作为代表发言。请你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结合文章,谈谈阅读此诗,要具备哪些知识才能“自得”。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农村青年私人生活之所以长期被遮蔽,与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社会秩序观念有着紧密关系,尤其是家庭、国家赋予青年的社会角色规制着私人生活出现。社会秩序约束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农村青年自我观念觉醒与五四运动密切相关,如李大钊、新村运动与几次“下乡运动”都推动了该进程。因为除民主和科学外,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亦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促使青年在婚姻、家庭等诸多私人领域产生诉求,进而对家族本位的孝顺、婚姻等观念产生不满,催生并强化了农村青年的自我意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断了这种自我意识觉醒。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社会改革再次催生并强化青年群体的私人生活转型,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性别观、婚姻观与消费方式等。

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出现亦离不开家庭关系的重构,因为传统家庭制度对青年有很强抑制性。传统的家庭事业属性及其需求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这意味着家族在父权制领导下强调的是“合作模式”,个体必须牺牲自我以投入到家族事业发展中。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现代化对农村社会的改造,很大程度摧毁了传统的家庭基础。尤其是公社这种集体生产模式的确立,消解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存在必要。这导致父权地位的衰弱,由父权制延伸出来的农村婚姻、孝道与性别等观念日渐式微。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加剧、经济上的独立性等更是促使农村青年开始摆脱家庭的束缚,在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方面不断强调私人特征。与此同时,在择偶以及对待两性的态度上,青年个体强化了婚姻的自我选择与目的满足,小家庭结构模式成为新的向往和追求,对异性感情的流露和表达更加公开。

农村青年重新审视自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从一种宏观叙事与抽象公共观念中抽离,也成为其私人生活出现的关键。通常而言,青年价值的实现往往要以公共事务为依托,私人欲求只有建立在公共性层面上才具有合法性。因此,不管是革命青年,还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农村青年都被嵌入到宏大的叙事进程,遑论自我私人性的追求与满足。由于改革开放,农村青年也开始调整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跳出既往“奉公灭私”的话语体系,最明显的是在经济层面追求理性化。与此同时,在个体思想和表达,以及生活方式选择方面,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导向越加多元化与流动化,现代化消费模式亦在农村青年群体中出现。

总之,私人生活是依附于公共生活而存在的,是公共生活空间扩大与缩小带来的衍生性产物。以上对农村青年私人生活出现及其原因的剖析,对理解农村青年私人生活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陈瑞华《大众媒介下乡与农村青年私人生活意识变迁》)

材料二:

农村青年的择偶已经从之前的父母包办到个人对爱情的体验,择偶标准已不再是“老实”“憨厚”而是“英俊”“风流”“漂亮”。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女性更加自由。

家庭的关系结构中,横向的夫妻关系已日渐取代纵向的父子关系,同时,家长的权威日渐下降,更多的“空巢家庭”由此形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老人后半生的悲惨境遇。

随着社会的变革,许多村落在装修过程中重新改造住房,老人与子媳逐渐分割开来,而这种新的空间安排也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家庭的隐私还是家庭内部个人的隐私都开始凸显。子女婚嫁已经逐渐考虑到自身的财产问题,并尽可能向父母索取,同时提前分家。这种变化显示了个人在财产权利方面的觉醒和发展,但也开始瓦解家庭组织结构。一方面老人的境遇更加悲惨,另一方面在分家过程中充满了困惑、愤怒与钩心斗角,影响了人们在情感上的联系。

农村孝道的缺失以及新生育计划的形成,造成了更多的社会问题,然其本身由社会环境所致。而且,这些问题开始在农村成为主流,意味着城市风气之败坏更是可想而知,因为这些变化首先发生在城市,逐渐蔓延到农村,而农村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守护的最后一个阵地。“中国遇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想而知,更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摧残中的沦陷。

农村私人生活的这些变化,说明了在这半个世纪里,随着时代背景的变革,“农民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私人家庭的崛起以及家庭内部的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而其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摘编自朱少军《大背景下之私人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社会秩序观念,家庭、国家赋予青年的社会角色等,影响了农村青年的私人生活方式。
B.农村青年自我观念自五四时期觉醒后,在各个时代都得到强化;如今其价值观导向更加多元化、流动化。
C.在农村青年都被嵌入到宏大叙事进程的情况下,他们自我私人性的追求与满足往往得不到保障。
D.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是农村私人家庭崛起和家庭内部个人私生活的普遍出现这双重转型的核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青年不满家族本位的孝顺、婚姻等观念,是受到追求幸福和个性解放的“个人主义”等观念的影响。
B.父权制下为了家族个体要牺牲自我;改革开放后农村青年开始摆脱家庭束缚,不断强调私人特征。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青年往往以公共事务为重;改革开放后则以现代化个人消费为重。
D.农村孝道的缺失和新生育计划的形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这与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有关。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讨论了人民公社以来农民家庭生活、爱情与亲密关系的变革。
B.中国民众在学习西方过程中邯郸学步,不仅丢失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还形成了极其功利的个人主义。
C.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接近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作,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则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
D.建国后的土改政策和新《婚姻法》的实施,摧毁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的结构,而且也在慢慢瓦解传统乡村社会的情感联系模式。
4.大背景下农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2-07-25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尊崇的正面的人格范式。
B.“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主要指贵族和执政者,后经孔子对其进行内涵改造,便被赋予了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C.《周易》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使得君子人格受到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士大夫及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D.中国人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这说明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已渗透和融入到日常生活及器物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被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
C.君子只有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才能内外兼修,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D.君子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推崇,却缺失了血性和勇武,因而我们传承君子文化时,也应该正视其中存在的一些瑕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B.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C.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D.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君子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5.“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时代青年当仁不让,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该如何去做?
2024-01-09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处。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付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的意思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所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情”就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还具有更加一般性的含义,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

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

(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生于斯,死于斯”的稳定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相合的,地缘是血缘的投影。
B.空间本身没有尊卑之分,而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用血缘坐标将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C.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乡亲们”就算有了矛盾冲突,也会因为重人情而维持表面的和谐。
D.“人情”不局限于宗亲关系,它比“亲情”更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密社群的成员需要通过人情互欠维持互助合作关系,因此回报人情总想比施与多些。
B.单靠人情不易维持人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人情网不利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发达。
C.越是封闭的地方人情网会越稳定,成员社会流动性大的地方,人情网的稳定性会降低。
D.人与人往来的方式变成当场清算,或人定居外地后永不回家乡,都意味着人情的结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贫居闹市无相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C.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D.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4.为什么“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春节将至,即便当下有疫情影响,大多数人也不会停下回乡的脚步。这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传统心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1-29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