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4 题号:2230312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所有病原体中,病毒是人类的大敌之一。当凶悍的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启动免疫系统进行顽强的抵抗。然而,当首次面对陌生而强大的病毒时,免疫系统有时也会感到无力。若再次遭遇同样的病毒,免疫系统便能凭借记忆,迅速组织防御,使人体恢复健康。

因此,为了辅助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毒入侵,科学家们研发出了疫苗。这些疫苗,包括死病毒、半死不活的病毒、病毒蛋白质外壳等物质,注射入人体后,让人体误认为是真实的病毒入侵,从而激发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这样,当真正的病毒来袭时,抗体就能迅速发挥作用,减轻人体感染的症状。

尽管早在18世纪末人类就开始使用疫苗,但科学家们并未停止探索新的疫苗制造方式。传统的疫苗制造方式是先培养病毒,然后进行灭活、减毒或破碎处理,疫苗生产需要大规模细胞培养。这一资源密集型过程限制了快速生产疫苗以应对疫情暴发和大流行的可能性。因此,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开发独立于细胞培养的疫苗技术,但这具有一定挑战性。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引入了一种无需细胞培养就能产生mRNA的有效方法,称为体外转录。mRNAmessenger RNA,又译“信使RNA”)负责指导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在将DNA信息传递给蛋白质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它的任务是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器中。没有mRNA,遗传编码就无法运作,蛋白质便无法合成,人体机能将无法维持。体外转录出现后,将mRNA技术用于疫苗和治疗的想法也开始兴起,但体外转录的mRNA不稳定,需要开发复杂的载体脂质系统来封装。此外,体外转录的mRNA会引起炎症反应。

2023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这两位获奖者关于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使开发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成为可能。mRNA疫苗的制造,无需培养病毒,只需先制造出含有病毒遗传信息的mRNA,然后将这些mRNA注射到人体内。它们利用人体细胞中的物质合成病毒蛋白质,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他们的突破性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mRNA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为新冠疫苗的开发贡献了“加速度”。

(取材于张佳欣等的文章)

材料二

1997年,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韦斯曼开始重点研究不同RNA类型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他们在合作中发现,mR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不仅有四种碱基,还包括多种多样的化学修饰。哺乳动物细胞RNA中的天然碱基经常被化学修饰,而科学家在实验中制造的体外转录的mRNA则不然。实验室制造的mRNA与动物体内的mRNA在碱基结构上存在微小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免疫系统对外来mRNA产生强烈排斥的原因。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卡里科和韦斯曼发现,用化学修饰的方法调整mRNA的构造,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具体而言,他们利用一些酶的作用,改变了mRNA碱基上的一些化学基团,让它更接近动物体内的mRNA。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经过碱基修饰的mRNA进入动物体内后,免疫系统将其视为“自己人”,炎症反应大大减弱,几乎消除。他们在2008年和2010年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与未修饰的mRNA相比,碱基修饰产生的mRNA的传递显著增加了蛋白质产量。这种影响是由于一种调节蛋白质生产的酶的活性降低所致。碱基修饰既减少了炎症反应,又增加了蛋白质的产量,这些重要发现消除了mRNA临床应用道路的关键障碍。

mRNA疫苗包含一种遗传指令,当体外人工合成的mRNA被注射入体内时,它“命令”细胞产生大量病毒蛋白,免疫系统将它们识别为外来物质,会发起攻击并学会如何对抗这些病毒,因此能够对于未来的感染提前建立防御机制。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该技术背后的重要理念是,只要科学家知道正确的基因指令,就可以快速开发出针对几乎任何病毒的疫苗。由于mRNA疫苗的生产不涉及活细胞,是化学反应,所以很容易扩大量产。

mRNA疫苗技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应用,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研究者的兴趣。正如加拿大生物学家皮耶特·库里斯所言:“如果我们可以利用mRNA生产出任何想要的蛋白质,就将意味着它具有广阔且充满诱惑力的应用前景。”mRNA疫苗开发的速度以及灵活性都令人印象深刻,为该技术应用于其他传染病疫苗的开发铺平了道路。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治疗癌症、过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虫媒疾病。

未来,mRNA疫苗在癌症治疗方面潜力巨大。癌症疫苗可以让人类的免疫系统精准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并清除肿瘤细胞。这种区分需要标记,而这种标记通常是肿瘤细胞中出现的突变蛋白。科学家希望利用mRNA疫苗让人类自动产生肿瘤细胞中出现的突变蛋白,从而激发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某种类型癌细胞的抗体,如果人体出现这类癌细胞,那么免疫系统能够及时出手,将尚未大面积扩散的癌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癌症的mRNA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取材于杨先碧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所有病原体中,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是病毒。
B.直至18世纪末,科学家们才开始探索疫苗的制造方式。
C.体外转录的mRNA无需细胞培养,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D.mRNA可帮助DNA传递信息,加速细胞内蛋白质合成。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碱基修饰的mRNA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的免疫反应。
B.mRNA技术路线用于研发疫苗,可以明显缩短研发周期。
C.mRNA技术用于疫苗开发灵活性较好,还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D.mRNA疫苗可以使人体细胞中自动产生突变蛋白,消灭癌细胞。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苗能够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以抵御病毒的感染。
B.两位诺奖得主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mRNA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C.碱基修饰是减少mRNA炎症反应的关键,还可以显著增加蛋白质产量。
D.科学家掌握正确的基因指令,是成功开发针对多种病毒的疫苗的前提。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疫苗需大规模细胞培养,在规模性、时效性方面存在局限。
B.在发现碱基修饰前,mRNA技术难以用于大批量生产有效疫苗。
C.因人体内碱基结构有差异,免疫系统会对外来mRNA产生排斥。
D.mRNA疫苗的出现,未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癌症的治愈率。
5.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报道称,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通过他们对mRNA碱基修饰重要性的基础性发现,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关键贡献。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这些“关键贡献”。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进化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断裂和迅速消亡的。历史上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就是明证。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抵御单极化和文化整合效应,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支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整合效应,已经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消亡,导致许多文明形态的边缘化。以某些大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统摄力和冲击力,引起了全球许多国家的高度警觉。这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安全”的讨论,就是一种防御策略和姿态。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有了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倡导。

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是这么表述的: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就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宣言》还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主流社会和管理阶层所关注的。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其高下雅俗,并分别予以对待,这有其历史的理由。现在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看,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它们是守法的、文明的,其文化权利都是平等的。目前我国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要条件。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提倡对民族文化作同情的理解和增强文化包容精神,提倡民族理性,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抑制民族主义狂热与偏激,以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和睦。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一个在思想文化上清一色的社会,而应是文化领域多元和谐的社会。一方面,社会在政治原则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和尊严;另一方面,社会又能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给各族人民的特色文化提供自由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使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尊重差异”,从广义文化的视角看,并不是遵循文化相对主义或倡导多元文化主义而固化、甚至扩大差异;“包容多样”,也不意味着容忍、放纵任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因素。如果我们只看到表象差异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就会陷入否定人类统一性的泥淖;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统一的同一化和普同化,就会落入否定人类多样性的陷阱。

(摘编自商文莉《文化相对观下的文化多样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促使我们积极支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B.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C.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民族文化,并加以区别对待。
D.要实现民族的平等,就必须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和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B.文章用引证法论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及其价值,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C.文章将文化相对论与进化论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人类观念的发展进步。
D.文章论证了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和方法,以提醒人们不要误入歧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威胁,只有倡导文化多样性才能保护各国的文化安全。
B.从文化相对论角度看,各种文化应享有平等权利,因为它们各有特色和存在价值
C.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文化整合效应对传统文化的杀伤力,是倡导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背景。
D.在社会主义社会,各族人民的文化都能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获得自由同等的发展。
2020-01-16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危机

中国的书写交流进入键盘划时代只有十几年,任何一个初次接触电脑的人通过简单的学习都能迅速掌握文字输入。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很多人写字总是提笔忘字,尤其是经常使用的汉字往往一下想不起来了,这跟他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很多人纷纷惊呼汉字危机来了,拯救汉字刻不容缓。

书写是记忆汉字的最好方式,只有经常书写,才能记住一个字该怎么写。过去用笔书写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同时进行,键盘输入就出现问题了,它不是直接写汉字,而是让你在候选的重码中去选择正确的那个字。这就是汉字在键盘输入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音素文字和语素文字的最大区别。所有音素文字(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它们只有音和形,而且音形基本统一,打字本身就是书写过程。我们是拼音解决汉字输入问题,而不是在键盘上打笔画。五笔字型不会让你忘记一个汉字怎么写,但是可能会让你忽略它该怎么读;拼音输入可以让你知道一个字怎么读,却让你慢慢忘记它怎么写。在信息时代,中国人开始遇到能说能读能输入但可能不会写的问题了。这也暴露了汉字的自身局限问题。

网络时代屡屡出现新词,人们对“雷”、“囧”这类汉字就赋予新的含义。从每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不难看出,新的词语越来越多,看上去也越来越没文化含量,继而还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环境和美感越来越差。网络语言通过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迅速扩散全球,但死得也非常快。它只是迎合某一类信息某一种情绪在传播的当口被创造出来,并随着这种氛围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来的凤毛麟角。

为了提高书写效率,方便学习和交流,开始出现俗字、新字,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很多汉字究竟怎么写,它的结构组合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可能都觉得不重要了。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都会使用汉字、这其中多数人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也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比如你打一个“爨”(Cuan),用简拼敲四下就出来了,你不用去写31画,它比你打一个“装”(zhuang)还少两下,笔画已经不是键盘输入时代最让人疼痛的问题了。那么,汉字是否还要继续简化就不是问题了。

汉字在任何时代都有极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刻在竹简上,还是写在帛上,或者写在纸上,乃至今天用计算机编码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汉字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而眼前,我们汉字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如何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交流和传播。汉字在外国人看来是最难学的文字,汉语是最难掌握的语言。

1.下列关于“提笔忘字”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电脑书写的普及,很多人依赖电脑输入汉字,疏于用笔写字。
B.键盘输入时代,大量候选的字码,虽然便于选择,但同时也容易让人忘记字形。
C.与音素文字相比,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其自身存在的局限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D.提笔忘字跟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无数信息和知识的身份有点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用英语的国家很少存在提笔忘字现象,因为他们打字的过程就是熟悉字母、单词的过程。
B.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词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但大多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忘记,能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C.今天80%以上的中国人使用汉字,就像街头对话一样仅仅是用来交流而不是用来写作或研究。
D.如何让汉字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传播,如何让西方人更便捷学习汉字,是汉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提笔忘字”是指忘记字形如何写,但事实上忘记字音怎么读也应该属于“提笔忘字”的现象。
B.汉字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在作者看来,汉字危机的说法危言耸听。
C.汉字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却有不断简化的趋势。在键盘时代,作者不赞成继续简化汉字或恢复繁体字。
D.网络流行的新词越来越多,越来越没有文化含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的美感。
2017-03-14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约两百年,时局已有很大变化。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各项中关于孔孟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给人“君子坦荡荡”轻松愉快的悠闲感;而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给人忧愁不安的紧张感。
B.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C.孔子非常尊重“礼”,“礼”大于“情”,循“礼”而行事;孟子却不然,行事完全不遵循“礼”,全凭自己的意愿。
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旧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希望复古;而孟子却更有“革命性”,认为必须改弦更张,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可能与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B.《论语》和《孟子》两部书取材记载不同。
C.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局有很大的差异。
D.两人对“礼”的遵循不同,孟子超出了“礼”的严格规矩。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8-06-26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