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223225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特征,消费内容由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产品,旅游等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消费方式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线下”融合渠道,消费观念向绿色健康转变。兔年春节消费需求也体现出升级特点,一是年货消费火爆。年货节订单同比增长近七成,全国范围内异地订单同比增长了170%。二是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体,通过购买预制菜来丰富节日餐桌,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来享受假日时光。数据显示,腊月以来,“家宴”外卖搜索量同比增长10倍,其中超过一半用户是“00后”群体。三是中长线旅游升温。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近三成,精品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倍;跨省游订单占比已超八成,亲子型、携老型商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倍;出境游预订量创下近3年峰值,游客的出游范围显著扩大,出游时长显著增长,结伴人数显著增加。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日消费需求,政府部门要针对市场供求情况,积极调控供给,稳定物价,严格把控食品质量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个满意的春节。具体来看,一是稳定市场价格。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商品市场运行态势,及时解决因市场供求严重失衡而引发的价格大幅波动,对哄抬物价等行为给予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二是从严把好食品安全质量关。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协会和媒体等多方主体作用,促进餐饮等领域行业规范的设立,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和行业默认标准。三是丰富节日文娱休闲活动内容。包括增加影院春节档影片数量,鼓励各大影院结合春节各影片的观影人数与反馈,动态调整排片量,释放大众文娱消费潜力;增加各类文艺演出的供给数量并扩大覆盖范围;引导城市商圈推出主题展览、艺人演出等体验活动,打造老字号、电影等主题式消费场景,吸引居民前往“打卡”。四是便利居民节日生活。鼓励超市、快递等服务类企业春节期间服务不间断,支持社区生活服务企业“不打烊”,为居民生活服务提供基本保障,让人民群众过个暖心的春节,共同迎接兔年的到来。

(摘编自依绍华《春节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光明日报》2023年1月17日)

材料二:

过大年,备年货,烟火气十足的农村集市是观察乡村消费趋势的窗口。钱包鼓了,日子好了,农村消费环境日益改善,老乡们的消费意愿被不断激发。眼下,广大农民不仅追求吃得饱、穿得暖,还追求吃得健康、穿得舒服、用得方便。专家测算,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对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日益凸显。

乡村消费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国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能。

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对强农、惠农、富农不松动,让农民“能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激发潜在消费需求,首先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兴旺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结构的“大头”,要继续稳岗拓岗,促进外出务工,鼓励返乡创业,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此外,还应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加强兜底保障,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深化改革,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升。

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优化供给,让农民“愿消费”。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市场主体应该耐下心,深耕乡村大市场,瞄准农民需求,推动更多优质产品下沉。优化供给离不开完善的商业网络体系。乡村商超、物流配送中心、商贸中心等商业设施短板要加快补上,乡村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应继续打通。对于偏远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改造升级传统小卖部,建设新型乡村便利店、便民服务点等方式,让农民消费更便捷。

释放乡村消费潜力,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农民“敢消费”。农村市场点多面广,集市不固定,流动商贩多,基层监管力量比较薄弱,织密“安全网”必不可少。各地要加强对农村的市场监管,特别是针对庙会、节假日等消费集中时段,强化巡查监督,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不给不法商贩可乘之机。针对一些农民维权意识较弱、农村维权成本较高的情况,各地可结合网格化治理、开设流动维权窗口等方式,多出巧招解难题。

总之,瞄准痛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就能不断释放乡村消费巨大潜力,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编自王浩《不断释放乡村消费潜力》,《人民日报》2023年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这直接关联着2023年年货消费比春节出游更为火爆的局面。
B.根据相关统计,兔年春节预制菜及“家宴”外卖的消费群体主要是“00后”群体。
C.作者认为,为满足居民节日生活需求,应鼓励超市、快递及社区生活服务企业春节“不打烊”。
D.通过乡村消费情况可看出国计民生状况,而观察乡村消费状况的窗口是充满烟火气的乡村集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统计,2023年春节出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六成,游客高星酒店预订量约是去年的130%,可见春节旅游在升温。
B.据统计,2023年春节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年货消费火爆、预制菜销量大幅增加和中长线旅游升温三大特点。
C.消费、过上好日子的基础是百姓钱包有钱,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乡村消费加快升级是扩大内需作用的突出体现。
D.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兜底保障,这样才能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财产性收入才能稳步提升。
3.两则材料同样是针对消费进行剖析,但在写作重点和行文思路上不一致,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1123日,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在深圳举行。刘亮程《本巴》获年度长篇小说。刘亮程1962年出生,现居新疆乌鲁木齐。早年以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蜚声文坛,后转型小说创作,搭建起又一个自足的文学世界。依旧是浑然天成,是行云流水,是诗意的旋律;朴实苍劲、拙而雅醇的文风,裹挟着一股原始的野生力量。《本巴》虚构了一个没有衰老没有死亡、人人活在25岁的本巴国度,呈现出艺术的恢弘绚烂,亦流露出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朱绍杰:《本巴》的创作从什么时候开始?契机是什么?

刘亮程:《本巴》是我写得最快的一部小说,去年回老家县城过春节,因为疫情被封闭40天,就把小说的大部分写完了。但后来修改的时间很长。

十多年前,我受邀给我们新疆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做地方旅游文化。我们为牧游这个创意项目跑遍了草原和山区,认识了许多蒙古族牧民。这个县被称为江格尔的故乡,产生了《江格尔》史诗说唱人江格尔齐。我从那时开始读《江格尔》史诗,没想到多年后,我会以《江格尔》史诗为背景写一部小说。《本巴》是我写给童年的史诗。

朱绍杰:为什么《本巴》会选取《江格尔》这个史诗背景?

刘亮程:《江格尔》史诗的创作时间晚于中国的另两部史诗《格萨尔》和《玛纳斯》。相对于《格萨尔》和《玛纳斯》有完整的世袭谱系和天堂人间的建构,《江格尔》更像是散文,每一章都是英雄出征打仗的故事。打的仗都在地上,不像西方史诗中地上的人有天神帮忙。但《江格尔》史诗更天真有趣,有一些少年英雄打仗的章节,比如少年英雄洪古尔打仗的故事就很多。我被《江格尔》史诗中的孩子所触动,我看见了另一个时间里的自己。小说《本巴》中借用了少年洪古尔的形象,另外两个孩子是我虚构的。我是在史诗尽头,另辟天地,重启时间,在古人想象力停住的地方,再往前去想,完成了这本小说。

朱绍杰:《一个人的村庄》写作于您三十多岁的时候。和那时相比,您现在有怎样不同的创作体会?

刘亮程:我怀念写《一个人的村庄》时的状态。那时我孤身一人在乌鲁木齐打工,谋生之余写那些村庄文字,写了好多年,也不知道写出来谁看。写作使我在那个陌生城市,突然地能让自己脱离开,走进唯有自己的乡野世界,这就是一个人的村庄吧。现在我依然能让自己瞬间脱离开来——我在造一个世界,起初只有我进去,造好后会有好多人进去。这就是写作的意义和乐趣吧,知道自己在创造一个世界。

朱绍杰:您如何看待今天的小说家集中关注农村题材的现象?

刘亮程:乡村背靠的是从古至今的中华农耕文化,写乡村有靠山,作家也有底气。乡土文化连接着村庄城市。看看每年的春运,那是几千年中国乡土文化在现代最浩大的体现。人们从大大小小的城市,往远远近近的乡村回家,数亿人走在回乡之路上。这是人类迁徙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华传统乡土文化的力量。没有谁能阻挡中国人回家的脚步。生活在城市、接受了城市文化的人们,在这个时节,又回到乡土文化中。在乡土书写中,一缕炊烟可以从几千年前袅袅到今;在锄禾日当午的诗歌中,千年前的乡村事物今天都还在,没有过去,没有消失。作家会选择书写永恒事物,而时尚最不可靠。

(摘编自《刘亮程:在史诗的尽头重启时间》,《羊城晚报》202112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本巴》的创作契机的提问,刘亮程表示是自己曾在江格尔的故乡做创意项目,当时有机会接触到许多蒙古族牧民及《江格尔》史诗。
B.关于《本巴》选取《江格尔》这一史诗背景的原因,刘亮程将其与其他史诗比较、认为它更天真有趣,能让他看见另一个时间里的自己。
C.关于现在与写《一个人的村庄》时有何不同创作体会的问题,刘亮程表示曾经是独自走进创造的世界,现在是与更多人一同走了进来。
D.被问到如何看待今天的小说家集中关注农村题材的现象,刘亮程肯定了他们选择书写具有几千年中国乡土文化中蕴含的“永恒”的事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城晚报》对2021“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获得者刘亮程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对其进行采访,体现了访谈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B.朱绍杰作为访谈者,了解对方是新疆作家,也很熟悉他创作散文集的时间,通过趣问法进行提问,使得访谈的氛围显得融洽和谐。
C.刘亮程作为访谈对象,既善于结合亲身经历述说感受和思考,又能够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悟,表达他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D.访谈的前两个问题主要围绕刘亮程的获奖作品《本巴》的创作展开,后两个问题延伸到访谈对象的创作体会和文学观,丰富深刻。
3.本周班级将举行“新书推介会”,请你结合材料,为作家刘亮程的新书《本巴》写一段推介词。
2022-03-29更新 | 1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62年冬天,正是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信念来的。

第二天,他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

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紧急的生产救灾。

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农家里,他的父亲在解放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上吊自杀了。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自从参加革命一直到当县委书记以后,他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

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

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

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病情,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迫他服下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疼得蹬不动车,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发病了。

公社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肝区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说,往下说吧。”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啊!一年多来,全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了一百二十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正像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啊!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等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那是个多么令人悲恸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的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医生怀着沉重的心情,低声说:“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在场的人都含着泪。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县委的一位副书记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干瘦的手握着他的手,两只失神的眼睛深情地望着他时,这位副书记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副书记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

副书记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匆匆地告别了自己的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节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删改)

【背景资料】1965年12月穆青和新华社记者冯健来到中原,得知焦裕禄的事迹,在采访中被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故事深深震撼,先后七易其稿,确认真实准确,写下这篇通讯。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国各地,震撼了千千万万颗心灵。

1.下列对文本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白茫茫的盐碱地”突出兰考自然环境的恶劣。
B.“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运用拟人手法,既形象地表现天气的寒冷,也凸显兰考环境的荒凉。
C.通过具体描写兰考自然环境,照应第一段内涝、风沙、盐碱是兰考县遭遇的最严重的“三害”。
D.通过写兰考严重的灾荒景象,揭示焦裕禄工作的艰难,也暗示了焦裕禄得肝病的直接原因。
2.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焦裕禄病情的发展过程贯穿全篇,具体展现了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面貌的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B.文章通过具体数据,如“13天雨”“达250毫米”“11万亩”等,突出兰考受灾严重,增强了说服力。
C.焦裕禄离开兰考去治病时“心底感到痛苦”,是因为肝痛得厉害,长期的病魔折磨已使他感到生命的艰难。
D.文章最后一段具体交代焦裕禄去世的时间和年龄,表达了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意和对他去世的叹惋之情。
3.你认为是什么让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读了这篇通讯,你感到好的通讯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023-10-21更新 | 1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删去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2-04-20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