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4 题号:223716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肚子长期填饱时,他的愿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比生理需要更为高级的需要立即显现,这些需要而不是生理需要将控制这个生物。当这些需要依次被满足后,更为高级的需求将出现,以此类推,进行下去。

如果生理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对首先出现的一套新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其概略地归类为对安全的需要。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些生理需要同样也存在,只是它们相对于这些需要处于更低的层次罢了。我们也可以说,所有的感受器官、反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力都主要是谋求安全的工具。此外,在饥饿的人身上,我们发现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目标不仅强烈影响他当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决定他未来的人生观。事实上,也有人认为其他一切事物都没有安全重要(甚至有时得到满足的生理需要现在也被低估),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一个人,如果他对安全的需要持续强烈的话,就可以说他只为安全而活着。

我们起初只关注成人的需要,但通过观察婴儿和儿童可能对了解成人的安全需要更有效,因为在婴儿和儿童身上,这些需要表现得更简单更明显。威胁或危险之所以在婴儿身上表现得更清楚,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会抑制自己的反应,但社会上的成人被教会要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反应。因此,即使成人感到安全受威胁时,我们也可能不会从其外表上看出来。当婴儿被打扰或突然跌倒,因巨响或闪光而受惊,或者其他不寻常的感官刺激,被粗暴对待,从母亲怀中跌落,或感到失去依靠时,他们就如同遭遇了危险一样做出完全的反应。

在婴儿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对各种身体疾病更为直接的反应。有时候这些疾病似乎很直接而且本身具有危险性,使小孩感到不安全。例如,呕吐、疝气或其他剧烈疼痛似乎会使小孩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整个世界。在疼痛时,可以想象小孩眼中的整个世界突然从阳光明媚变为漆黑一片,可以说,变成几乎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地方,在这里,以前稳定的事物突然变得不再稳定。因此,一个因某种劣质食品而致病的小孩会在一两天产生恐惧、梦魇以及一种受保护的需要,而这些情形在他生病前从未出现过。

小孩的安全需要的另一种表现,是他偏好某种不受干扰的常规的生活节奏,他似乎偏爱一个可预测的有序的世界。例如,父母表现出的不公正、不公平或者前后矛盾似乎会使小孩感到忧虑和不安全。不是因为不公正本身或伤痛使小孩产生这种看法,而是因为父母的表现让世界变得不可靠、不安全或不可预知。年幼的小孩似乎更适于在一个至少具有刚性骨骼轮廓的系统中茁壮成长,这里有某种时间进度表,某种常规惯例,值得仰仗的事物,不仅是现在,还要持续到遥远的未来。也许可以更精确地表述:小孩需要一个有组织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无组织或者无结构的世界。

发挥父母的中心作用和建立正常的家庭,这是无可争辩的。家庭内部出现争吵、打架、父母分居、离婚或死亡可能会使小孩特别恐惧。同样,父母因暴怒而威胁要惩罚孩子,大声叫喊、严厉斥责,推搡孩子,虐待或施以体罚,往往会给孩子造成极度的恐惧和痛苦,我们认为孩子遭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会产生其他更多的后果。

我们可以从以上及类似的观察中总结,在我们社会中,一般小孩通常更喜欢一个安全、有序、可预测和有组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他有依靠,不会发生意外的、难对付的或者其他危险的事情,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有万能的父母会保护他远离伤害。

上述反应很容易就能从孩子身上观察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社会上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或者说,他们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一个没有威胁,充满爱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孩一般不会有上述反应,而这种小孩所感受的危险在大多情况下也是成人感到的危险。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健康、正常而幸运的成年人来说,他的安全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满足。安定、平稳运行的良好社会通常会使它的成员感到很安全,不会有野兽、极度冷或热的温度、犯罪、攻击和谋杀的威胁以及专制的迫害。因此,他们实际上不再有安全的需要,正如一个酒足饭饱的人不再感到饥饿,一个安全的人不再感到危险。如果我们要直接清楚地看到安全需要,就只有去找那些患神经病或者近似于神经病的人,找那些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失败者。在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我们只有在以下现象中才能看到对安全需要的表达,例如,偏爱长期有保障的工作,渴望银行有存款,以及有各种保险(医疗、牙科、失业、残疾和老年保险)。

(摘编自美国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安全的需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理需要比安全需要的层级低,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需要,其中包括安全需要。
B.婴儿对各种身体疾病反应更直接,原因可能是对婴儿来说,疾病似乎很直接且较危险。
C.父母推搡孩子,虐待或施以体罚,往往使小孩感到极度的恐惧和痛苦,使其遭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D.安稳运行的良好社会使每一个健康、正常而幸运的成年人感到安全,使其安全需要得到满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要考察人的安全需要的心理,观察婴儿和儿童比观察成人可能更有效,这是因为成人也许会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反应,而婴儿和儿童一般不会。
B.若孩子在一两天产生恐惧、梦魇以及一种受保护的需要,一定是他(她)吃了某种劣质食品,而且还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整个世界。
C.父母表现出的不公正、不公平或者前后矛盾似乎会使小孩感到忧虑和不安全,这是因为不公正本身或伤痛伤害了小孩,让其感到世界无序。
D.如果一个人偏爱长期有保障的工作,渴望银行有存款,以及有各种保险,这是因为他(她)的状况比一般人更不安全而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人生四大喜事有“他乡遇故知”,而一个人在外地遇到某种困境时,遇到了老家来的人或者其他的亲朋好友来帮助他,更会感到非常的高兴。
B.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主人公在荒岛上获救,一段时间以后,虽然不再有饥饿的威胁,他仍然会多次向水手讨要食物并收藏起来。
C.对一个因极度饥饿而濒临死亡的人来说,除了食物,他不会有别的兴趣。他做梦也梦见食物,想着的也是食物,感情倾注于食物,感知的只有食物。
D.一个小孩迷路或与父母短暂分离,见到陌生的面孔、情境或任务时,往往会大声地喊“妈妈”或者大声地哭叫,寻求妈妈的保护。
4.结合文本内容,你认为怎样给一个小孩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5.《管子·牧民》有这样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许多画家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C.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D.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文章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王维画作为依据,论证了山水画诗意美并不取决于画作上所题的诗词字句。
D.文章由空灵美到诗意美,论证层层递进,为如何创作出意境美的画作提供了新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B.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C.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D.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2021-12-13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作的生与熟

朱美禄

艺术创作中生与热具有辩证关系。

宋代韩驹说:“作语不可太熟,亦须令生。近人论文,一味忌生语,往往不佳。”何以用熟语创作出来的作品欠佳呢?从文艺心理学角度看,正因为用语太熟,文人不经思考便“率尔用之”,致使创作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化状态,结果就出现了纰漏。

王直方在其《诗话》中说:“圆熟多失之平易。”沈德潜在《说诗晔语》中说:“过熟则滑。”表现的圆熟,读者虽然易于接受,但失之于顺滑,留下的印象必不深刻,因此接受效果难免会打折扣。表现的圈熟,还给人似曾相识的陈旧感,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滋生排斥和逆反心理。有见识的作家,都知道处理好诗文生与熟的关系。魏庆之在《诗人玉屑》“语不可熟”条中说:“东坡作《聚远楼》诗,本合用‘青山绿水’对‘野草闲花’,以此太熟,故易以‘云山烟水’,此深知诗病者。”苏东坡深谙“熟”的危害,于是改弦易辙,以陌生化的方式进行应对。陌生化理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苏轼的对句,打破了常规,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新鲜感。

对艺术世界完全陌生,当然不可能创作出作品;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艺术素养,对前人艺术成果有所熟参,对艺术形式上的规则了然于心,艺术家才能进行创作。由此可见,艺术创作是基于“熟”的基础上的。但是熟了之后还须能“生”。清人王澍说:“书到熟来,自然生变”;郑板桥也说:“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们的表述都隐晦地蕴含有这一要求。常言亦道:熟能生巧,所谓“生巧”就是生出新变,生出妙趣的意思。熟后不能生,艺术就了无新意,创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反常而不合道,艺术就步入了险怪一途,其接受和评价将受到影响。艺术创作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这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是艺术自我圆满、自我突破的过程。

清代沈德潜认为:“唯生熟相济,于生中求熟,熟处带生,方不落寻常蹊径。”以此观之,前人对艺术生与熟的搭配,已有明确的意识,只是没有具体量化而已。在当今这个崇尚科学、一切都趋于量化的时代,艺术作品中生与熟的比例是多少才好呢?有研究表明,70%的熟悉,30%的陌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70%的熟悉,就是说要有这个比例符合读者的成见,读者才乐于接受;30%的陌生,则表明作者的创新须达到这个比例,才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深谙“三七开”这个公式,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文章要写得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古人今人如流水,几乎每个文人都感叹余生也晚,好文章被前人写尽了,好语言都被前人说完了。丰厚的文学传统对每个作家都构成了压抑,因此影响的焦虑在所难免。如何进行创新,前人进行过艰苦的探索。梅尧臣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黄庭坚倡导“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阮阅则说:“熟语贵用之使新,语如己出,无斧凿痕,斯不受古人束缚。”说的都是要以旧为新,把熟悉的内容用出新意,使之既似曾相识,又截然不同。只有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9日16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用语太熟,会使创作进入无意识自动化状态,这就是作品出现纰漏的原因。
B.作品圆熟会让读者印象不深,接受效果打折扣,或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排斥和逆反。
C.艺术创作的前提是,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熟悉前人艺术成果及艺术形式规则。
D.文章写的好与坏,除与作者是否熟谙“三七开”的公式有关外,还包括其他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观点句独立成段,字句简短、节奏明快,利于引起读者注意,具有强调的效果。
B.列举苏轼《聚远楼》一例,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文处理生与熟关系的重要性。
C.文章整体按照并列式结构展开,对“生”与“熟”分别进行了辩证分析,论证严密。
D.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艺术创作中“生”与“熟”关系的探讨,最早出现在宋代,如韩驹的论述。
B.沈德潜早已具备对艺术生与熟的搭配意识,这也促使现代人对其进行量化。
C.诗文中化用原有诗句而能写出新意,正是作者处理好了生与熟关系的体现。
D.借鉴了梅尧臣、黄庭坚、阮阅等人的观点,文人就可以做到“以旧为新”。
2022-01-13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现在,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1.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
2021-05-22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