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3 题号:223905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或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穷苦的人民表达关怀和同情,都是个人的情感和时事相结合。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种种感触与国家的危机、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

杜甫诗集里并不都是时事诗和政治诗,还有占有很大比重的写景兼抒情的诗。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名篇和名句,无论是山河、草木、虫鱼,他都能根据地点和时序的不同,观察它们在此地此时的形态,予以刻画,无一雷同。这些描绘自然的诗,也同样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经常联系着时事。在这方面,其和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是迥然不同的。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做过许多精透的阐述。我们却认为,杜诗里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还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这里所说的,对于杜甫来说,就是深厚的思想感情,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杜甫在写诗时,无论歌咏的对象是什么,都迫切地要求表达出来这种执着和热爱。不像一些流连风景的诗人,掇拾描绘自然的诗句,而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像是人们评论谢灵运的诗那样,常常是有句无篇

总的说来,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但是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杜甫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质量上也属上乘;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后世无数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给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往往没有联系时事,一些诗人流连自然风景,雕琢词句,却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
D.王夫之说“意犹帅也”,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新乐府》等局限于纯然叙事,缺乏“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杜甫作品大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不限于客观叙述,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C.有些诗作有佳词丽句却缺乏“意”,被人们称为“有句无篇”,它们往往缺乏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D.杜甫诗歌能感动历代读者,是因为无论是时事政治诗还是写景抒怀诗,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班固《答宾戏》评述孔子孟子:“是以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
B.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D.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郭沫若赞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反映革命年代生活的小说,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5.在诗歌史上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其创作通常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生态美学的研究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构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支持。

生态美学研究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出发点。20 世纪工业文明持续发展,在为人们带来快速的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重点,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美学形态也由此产生。可见,生态美学自产生之日起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目标和发展驱动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在理论上,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基石,建构生态友好型美学;在实践上,要将生态美学的目标落实到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美丽中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断战略,可以从治国理政的角度为生态美学提供发展机遇和实践天地;生态美学话语形态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从方法论角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智慧支持。

生态美学研究要以推动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落脚点。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过去的“吃饱穿暖”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关注饮用水、大气质量等生态问题。引导绿色变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便是对人民诉求的回应和落实,是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绿色福利,造福子孙后代,实现美好生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我们党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决心。因此,生态美学的研究要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前进方向。在审美观念方面,生态美学应培育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体验,从而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努力从审美方式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从而避免某些违背生态平衡的审美偏好。在生态实践方面,生态美学要从理论走向现实,走向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各种事物包含于“生态”之中,不再局限于对自然事物、人工景观的审美研究;将目光投向城市、郊区、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从而消解人与自然的区分和对立;将生态美学与景观设计、园林规划等学科相融合,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处处感受到生态之美.

生态美学研究还应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无论是“不违农时”“万物齐一”的思想观念,还是“风调雨顺”“瑞雪兆丰年”的民间智慧,都围绕着“生”与“和”展开,体现了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孕育、繁衍的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调。这种原生性的生态智慧绵延至今,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当前生态美学发展应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不断“回望”经典,从《周易》《老子》等经典著作中寻找理论滋养,积极主动地挖掘散落于传统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更深层次地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从而为生态美学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摘自胡友峰《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光明日报》2020年05月25日13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持续发展背景下世界人民对生态危机的关注,催生了生态美学这一美学形态。
B.违背生态平衡的审美偏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直接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C.生态美学理想的实现,需要正确的审美观念,也需要生态美学指导下的城市建设等实践。
D.中国传统文化珍视生命孕育、繁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极富生态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出发点、落脚点和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掘三个角度,探讨了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
B.文章论述推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时,阐释了生态美学和美丽中国建设相互促进的关系。
C.文章第三段基于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探讨了推动生态美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D.文章末段引用的内容,旨在论证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观具有理论优越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等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价值的认同,符合生态美学的理念。
B.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方式严重压缩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性因素。
C.有了生态美学理论的指导,就能消除人与自然的区分和对立,建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D.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体系化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注脚。
2020-07-18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B.后期儒家认为“命”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这和孔子对“命”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
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周人对天命理解的不同之处。
5.学校准备举行以“学习和人生的态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果你将登台演讲,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几条发言要点。
2024-02-16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引人高度关注。在我国,谈到海上丝绸之路,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扬州、泉州等举世闻名的出海港口所在地,或是德化窑、龙泉窑、越窑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古代瓷器生产地。这些地方在国家的支持下,都相继建立了博物馆,使当地居民和中外游客可以在那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明,畅想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然而,海上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出发港口和到达港口,还理所当然地包括航路以及海路上停靠港口。海南岛附近的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位于海南万宁市境内近海的大洲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是在海南岛以东海域航行船只的避风港。如今,在大洲岛周围的海底,沉睡着多条古船,它们是海南岛曾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历史见证,向人们诉说着大洲岛乃至古代海南岛民众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与往来这里的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故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海南岛,除位于海口的海南省博物馆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与文化有关的公立博物馆,更没有一处与海上丝绸之路甚至与海洋文化有关的博物馆。
近年来,到海南岛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这里正在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在海南,能看到蓝天、白云、椰林、海水、沙滩,却看不到海南岛古代先民们生活的变迁,更看不到海南岛的先民们在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与南太平洋诸岛上居民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做出的贡献。博物馆的缺位使海南岛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我们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掘,令人十分惋惜。
此外,自古以来,海南岛先民就与内地的先民们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海南省博物馆合作,在海南岛东南部沿海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许多史前和各历史时期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由此可以看出,海南岛的史前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既具有十分鲜明的海岛特点,又与内陆华南地区的文化存在较多的共性。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海南岛先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与分布在南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用树皮来做布制衣、都使用有段石器等形制特殊的石器。这些都表明,海南岛的史前文化研究很有可能是解决“南岛语族的起源”这一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争论很大的热点问题的关键。
鉴于上述种种,我以为,国家发改委、海南省政府应拨出专款,在大洲岛所在的万宁市建立南海文化(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海居民生活)博物馆,以呈现海南岛在南太平洋的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让民众对南海文化有所了解,也可以增强海南旅游的文化含量,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王巍《海南岛是“海丝”的重要节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建议“建立南海文化博物馆”的依据的一项是(   
A.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引人关注。
B.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方建立了博物馆,而海南岛除省博物馆外却没有一处与海上丝绸之路甚至与海洋文化有关的博物馆。
C.海南岛正在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人们在海南只能看到椰林、海水等,博物馆的缺位使海南岛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发掘。
D.海南岛的史前文化研究很有可能成为解决“南岛语族的起源”这一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争论很大的热点问题的关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出发港口和到达港口,还应当包括航路以及海路上停靠港口,也当然包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海南岛。
B.到海南岛旅游的游客,看到的多为蓝天、沙滩等自然景观,看不到海南岛先民生活的变迁及其在“海丝”等方面的作用和贡献,这令人惋惜。
C.从出土的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来看,海南岛史前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海岛特点,又与内陆华南地区的文化存在较多的共性。
D.建立南海文化博物馆,既可以让国内外游客对南海文化有所了解,也可以增强海南旅游的文化含量,可以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健康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出海港口所在地,都先后建立了博物馆,人们可以在那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明,畅想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B.由于海南万宁市境内近海的大洲岛周围的海底沉睡着多条古船,从而证明大洲岛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便是海南岛以东海域航行船只的避风港。
C.都用树皮来做布制衣,都使用有段石器等形制特殊的石器,这表明海南岛先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与分布在南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有很多相似之处。
D.建立南海文化博物馆,可以呈现海南岛在南太平洋的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拨出专款。
2016-11-18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