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0 题号:224171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及其紧密的内在联系。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现象及其规律,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科学。自然科学通过理论进步和技术发明来掌握和支配自然力,代表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则提供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对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等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引,为社会正常运行提供理论和社会思想支撑。

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交融互促、互为支撑。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趋势看,其呈现出学科分化细化和学科交叉融合相并行的趋势,越是科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是水乳交融。从实践层面看,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通过劳动的有序组织和管理、通过市场的转化和交换来实现,而这些领域必须依赖于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二者同等重要。当然,由于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方向指引、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社会制度模式变迁、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心理疏导等方面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摘编自杜飞进《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

材料二:

哲学是科学的源泉。现代科学的前身就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之后相当长时间内,科学家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伟大著作命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拉马克的《动物学哲学》包含了进化思想的萌芽,道尔顿在其《化学哲学新体系》中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对浩渺星空的好奇和惊异、对宇宙本质问题的痴迷和热情、对思想穷根究底的辩驳和拷问、对逻辑与理性的推崇和赞赏,为现代科学传统注入了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哲学往往是革命性科学思想的助产士。科学研究不只是观察、实验和计算,而且还需要一整套概念和思想的支撑。已有的科学概念和思想,既是一段时期内科学进步的探照灯,又构成了对这一时期科学家的约束和限制。按照许多科学史家的看法,科学的发展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家主要是在既有的范式下解决各种问题,他们的工作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共同体需要建立新的范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网来重新整理科学事实。而科学概念和思想的变革,有赖于科学家完成思维上的自我超越,这时候必然会涉及到哲学上的争论,必然会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而这构成了科学发展的动力。以牛顿力学的建立为代表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革命,都有新的哲学思想的催化作用。

从人类的知识系统来说,从人类探索自然真理的过程来说,科学和哲学是交融互促、互为支撑的。如果把科学知识比作一个圆盘,圆盘的边缘是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知识,从边缘往里是科学中的理论知识,圆盘的中央则是有关自然的基本哲学观点。任何科学理论的内核,都带有某些哲学预设。科学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哲学观念上的变化,而哲学思想的变革也会为科学的洞见提供广阔的思想空间。可以这样来说,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正是科学和哲学的相互激荡,使得人类的思想一次一次突破和超越自我,造就了人类文明的辉煌。

当代科学的发展正酝酿着巨大的突破,我们正在进入对宇宙、生命、意识的认识的深处,这直接关联着众多重大哲学问题,比如数学的基础和本性问题、量子理论中的本体论问题、复杂性科学中的演生论问题、认知科学中的心身关系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人类抓住构成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挑战和革命性转变的契机,理解和改造世界、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这些问题的澄清和解决,需要科学与哲学联手推进。

笛卡尔、菜布尼兹时代那种科学与哲学紧密结盟的时代已悄然复归。未来的科学革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激发和引导;而哲学方法和思想的变革,也离不开科学的批判与滋养。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呼唤科学与哲学建立新型的、更加紧密的结盟。中国的科学发展要实现阶段性跨越,就必须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摘编自白春礼《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在强调交融互促、互为支撑关系时,两者看问题的视角完全相同。
B.材料一认为自然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而哲学社会科学只是为社会正常运行提供理论和社会思想支撑,不涉及变革。
C.材料一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D.材料二强调,科学与哲学紧密结盟的时代悄然复归,展望未来,要立足于世界实际,对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的前身从属于自然哲学,牛顿、拉马克、道尔顿的著作均证明了这一点。
B.科学研究者要想突破概念和思想的约束和限制,则必然会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灵感。
C.因为任何科学理论的内核,都带有某些哲学预设,所以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
D.科学发展关联着众多哲学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具有抓住契机迎接挑战等众多意义。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各自的内涵与作用、两者关系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采用对照式论证结构,强调科学与哲学联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C.材料一在论证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优势时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D.材料二说古论今,阐述科学与哲学关系富有逻辑性,明确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做法。
4.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哪些角度加以认识?
5.材料二使用“源泉”“助产士”“圆盘”等词语,请简析其在论证上的效果。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同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家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古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色子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白嘉轩又请来两位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把《乡约》全文镌刻下来,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裁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材料三: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建设法治乡村。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到2035年,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节选自《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管理方法,与“人治”并不对称。
B.老子认为小国寡民的社会,单靠个人的本能或良知而无需外力难以维持社会秩序。
C.诸如《白鹿原》中的制定并推行《乡约》等便是乡土社会中礼治的一个重要体现。
D.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抓好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是“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B.因为“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所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C.维持礼治的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推行礼的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感。
D.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治理有效是其基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其目标。
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认可“礼治”观点的一项是(     
A.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B.为政以德。(《论语》)
C.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D.礼,经国家,定社稷。(《左传》)
4.材料二体现出乡土中国。“礼治”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5.结合材料三分析“礼”在当今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必要性。
2022-02-11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日渐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材料二: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人文文化不可或缺,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人文与科学彼此疏远的状态如今被逐步改变,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入。
B.“价值理性”属于人文文化的范畴,现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往往都与它相关。
C.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作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具有某些超越性的意义。
D.人文文化可以引领科学技术的正确走向,提供给人类所追求的价值理性和审美情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科学至上的盲目崇拜在19世纪之前并不明显,直到19世纪以后才渐趋严重。
B.日益细密的现代社会分工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我们需要积极地破除这种隔阂。
C.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能更好满足人类人文层面的需求。
D.科学在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前行势能,这使得人类的“价值理性”变得较为脆弱。
3.对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是为了证明人文与科学距离逐步变近的观点。
B.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个学科在心智上同根同源。
C.作者引用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说明人文思想及方法的必要性。
D.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是为了说明科学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4.除了引用论证,两则材料还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科学与人文时而对立,时而相融,你认为影响二者关系的因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2023-06-13更新 | 1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常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惩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

【注】①语出《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所讨论的问题虽是由农村经验入手,但其实涉及的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在这里,必须就传统问题首先澄清:传统并不意味着历史陈迹,并不只是代表过去。传统固然可以借由对历史的考察而得知,可以从以往经验中总结出来,但是我们须明白,无论大家是否有所意识,那些即便已为陈迹的事物正影响着乃至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它甚至可以活生生地一直活到当下。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天翻地覆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材料三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逐渐衰落凋零,一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失,农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亟待纠正治理。

(摘编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中的“礼”不包含“文明”“慈善”“礼貌”“怜悯”等内容,反而常常和“野蛮”“残酷”“残忍”有关。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传统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但代表着过去,也体现在当下;不但在乡土社会里效力大,对现代社会也有持续影响。
D.《乡土中国》由农村经验入手,论及了当今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所产生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所谓的“人治”的社会,它们的秩序还是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要有一定的规范可遵守。
B.中国、印度、缅甸都有不同形式的礼治存在,“礼”这一行为规范其实就是维持社会秩序所累积的经验的力量。
C.礼可以为人所好,且有方法路径可以遵循,所以人富贵了自然会好礼,而贫者如颜渊则可通过安贫乐道来实现。
D.法律、道德的特点各异,但都有外在对人的限制,礼却是人养成的习惯,是合式的路子,源自于教化,使人服膺。
3.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礼治”特征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违,冒犯。③劳,忧愁。)
B.《乡土中国》提到,乡下孩子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是孩子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造成了这种差别。
C.《红楼梦》中“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元春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
D.《红楼梦》中“不肖种种大承答挞”,金钏儿跳井,忠顺王府来索要琪官,贾宝玉被误会为祸首,贾政气得大叫:“拿宝玉来!拿大棍拿绳来!……”
4.请你梳理材料一第一段的行文脉络。
5.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目标。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呢?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从“礼”的角度向家乡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一些自己的建议。
2023-02-11更新 | 1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