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79 题号:22433801

光启中学文学社组织社员观看了电影《阿Q正传》后召开了电影改编得失研讨会。请阅读会议资料“书信”“影评”和发言摘录,完成小题。

(书信)

19301013日,鲁迅致信给将《阿Q正传》改编为电影剧本的王乔南:“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

(影评)

《阿Q正传》改编: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

①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语言指遵循语言修辞规约且具有审美性和意向性。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特点,因擅将夸张与含蓄结合,喜用文白交杂,阐释其作品意向就有了难度。

②以《阿Q正传》而言,鲁迅选用戏谑的语调、口语化的对白、视听觉描写,编排了阿Q被打、打架、求婚、革命、杀头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整个故事的运行和阿Q命运的悲剧进程,展现出喜剧效果却不失其真,有讽刺意味又不浅露。仅举小说第一章“序”中阿Q被赵太爷掌嘴的情节为例: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③这段场景描写,小说采用了未庄人的日常口语,还选用了“招”“优胜”“蒙”等有败讽意味的古雅之词,让读者听见了赵太爷掌嘴阿Q时的响亮耳光声、大声训斥声。对于阿Q的“不开口”,有人说阿Q被喝斥害怕了,而有人说阿Q其实是不屑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④在中国电影史上,多的是正剧,缺的是悲剧和喜剧,而最稀缺的是《阿Q正传》式的悲喜剧。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编导面临的挑战是准确把握鲁迅原著旨意,将文学语言转化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包含机位、场景、造型及光影运用等电影符号系统,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构成要素及接受方式上与文学语言存在差异。

⑤文学经典的跨媒介改编最为核心的原则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为此编导试图尽量保留《阿Q正传》原著风格,遵循小说九章框架(序、优胜计略、续优胜计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将电影分为九个片段,同时将部分文学语言直接搬上银幕,选用鲁迅视角旁白,画外音贯穿整个电影。

⑥小说按照阿Q的活动轨迹来叙事,编导将阿Q生活的“未庄”设计为电影中心场景,由土谷祠、赵家、街市等场所延展至县城的举人老爷家和砍头的法场,镜头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场景转换中呈现人物各异的造型:阿Q与小D打架时,围观的人兴奋地看着热闹,发出一阵阵欢呼;阿Q被杀头游街时,围观的人有同情的,有好奇的,有眉头紧皱的,有一脸呆滞的……阿Q高唱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博得众人喝彩,这些场景以电影构图的方式鲜活地演绎了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经典模式。

⑦但既然是“改”与“编”,就意味着不能完全照搬原著,况且鲁迅文学语言独有的风格为电影改编提供了创作空间。电影中增添了吴妈给阿Q点油灯、与阿Q说心里话的温情场景,阿Q偷静修庵里的萝卜时被大黄狗追着跑的喜剧情节……这些改编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但观影时的笑场折损了原著具有的严肃性。恰如鲁迅预言:《阿Q正传》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

(发言摘录)

主持人:             ,请大家就电影《阿Q正传》中这一设计发表看法,各抒已见。

社员甲:这个设计最大化地保留了原著精髓,对观众理解原著比较友好,是对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最好的致敬。

社员乙:这样确实是尊重了原著,减少了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人物表演带来的“误读”,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多少带有说教的意味。

社员丙:读小说阿Q被打却“常优胜”的文字时,让人想笑却笑不出;电影中鲁迅讲述这段故事的音调过于严肃,观众对阿Q只剩下可怜。

社员丁:改编瑕疵难免,但亮点更多。我要特别点赞电影结尾的解说:“阿Q并不像小尼姑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考察家们考证,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1.下列对影评摘引小说《阿Q正传》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演绎阿Q故事悲喜剧的艺术效果。B.阿Q挨打暗示了乡土社会的剧情背景。
C.印证了阐释鲁迅小说的旨意存在难度。D.为评议电影改编有创意提供充分依据。
2.依据发言摘录,对画线处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话题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实现改编“忠于原著”的原则分为九个片断
B.为避免鲁迅所预言的“隔膜”而选用了话外音
C.将原著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相结合的改编创意
D.将小说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直接搬上电影屏幕
3.《阿Q正传》电影语言中,最能演绎鲁迅“作此篇”目的的一项是(     
A.以阿Q的活动轨迹来进行电影叙事。B.镜头中闪现出越地市镇的人文风貌。
C.阿Q游街时观众的喝彩与不同造型。D.对悲喜剧进行有悲有喜的情节改编。
4.结合影评和发言摘要,分析文学社提供鲁迅书信对展开研讨的作用。
5.结合你对小说《阿Q正传》的理解,对发言摘录中社员丁的看法写一则评点。
【知识点】 学术论文 发言稿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2016-11-18更新 | 1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有删改)

材料二:

在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的倾向,例如某些人在公众面前或媒体面前发言时,通常会用“世界一流”“国内领先”“零的突破”等词汇夸大事实,这些词汇的盲目滥用,造成了领导发言、工作报告等内容上的假大空;经过他人传播和模仿,更会引起恶劣的社会效应。这样的修辞行为违反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不仅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加剧了文化的泡沫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修辞立其诚”原则就是在中国修辞学界贯彻诚信原则。“修辞立其诚”出自先秦经典《易传》,是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说话和自我约束的准则之一。西方的修辞学一度不重视“修辞”要“诚”,以致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了声名狼藉的恶果。

然而,“修辞立其诚”也并非尽善尽美。过分强调伦理,就会忽视修辞规律。修辞活动中过于强调伦理制约,会阻碍修辞活动的进行,不符合交际效果最大化的原则。从这个方面来说,“修辞立其诚”过于重视操作层面,相对忽视了效果层面。提高表达效果是修辞的最终目的,因此“修辞立其诚”要适度。

从其内涵入手,欲达到“修辞立其诚”,必先言之可信,措辞得当,谦恭诚恳,涵养丰富。这就要求人们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特的气质。所以说,做到“修辞立其诚”不是轻而易举的,须“辞欲巧”且“情欲信”。

随着时代变化,“修辞立其诚”的内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过分强调伦理反而会制约修辞活动的进行。另外,“修辞立其诚”是修辞学的重要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修辞理论研究需要多角度的创新之见。

(摘编自周强《浅析“修辞立其诚”》,有删改)

材料三: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有删改)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强调为文要真,材料三强调为文要言之有物,都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
B.党八股文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禁绝长而空的文章。
C.“静因之道”与列宁的“辩证法要素”都认为,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要摆脱主观因素的干扰,而不是完全避免对客观世界的干扰。
D.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时至今日,“修辞立其诚”依然是修辞理论的核心,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是社会言语交际、文章写作的重要原则。
B.材料一引用《汉书·儒林传》中的话,批评了曲学阿世的行为,其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背离了端正学风的准则。
C.我们如果不重视“修辞立其诚”,就会像西方的修辞学一样,被诡辩派利用而陷入困境,尝到声名狼藉的恶果。
D.有些领导不懂“修辞立其诚”的原则,所以喜欢用“世界一流”“零的突破”等词语,结果造成了发言内容的假大空。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B.著名学者韩儒林曾将范文澜为学的态度概括为: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是对范文澜治学精神极好的写照。
C.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假大空”,“代之以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影响十分深远。
D.《论语·学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钱穆先生解释说,巧言与令色是因为非“真情善意”,所以才少仁。
4.一、二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修辞立其诚”,在内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2-07-21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时代相近的《封神演义》一样,《西游记》也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然而,比《封神演义》更成功的是,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想象和活泼的生命,在神话的古老躯壳上诞生了童话的艺术生命。

《西游记》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其中所写的神魔,都是由动物精变成的,如虎、狮、猴、蝎子、蜘蛛等。这些动物保留着它们自身的特征和习性,表现出儿童对动物世界浓厚的兴趣和自由的想象。而在所有的动物中,儿童又最喜欢猴子,因为猴子灵巧好动、变化不定,又长于模仿,更接近儿童活泼的天性,孙悟空因此而深得儿童的喜爱。

《西游记》总是以儿童的眼光来写动物,处处流露出儿童的兴致与性情。《西游记》中由动物组成的神魔世界并非总是面目狰狞,相反妖怪的言谈举止常常透露出天真老实,竟像涉世未深的孩子。比如,孙悟空向金毛犼索要金圣娘娘。自称是朱紫国请来的外公,金毛犼就天真地回去说:“这来者称为‘外公’,我想《百家姓》上,更无个姓外的。”明显带有儿童的稚气,绝无刁钻阴险之感。孙悟空在平顶山变作老道士骗小妖的宝葫芦这一情节,也让人感受到小妖的天真烂漫,如同快乐的儿童。其实,孙悟空一路西行,所经历的一切都如兴致盎然的游戏。降妖过程中,孙悟空不止一次跑到妖怪肚子里,打秋千,竖蜻蜓,只有童话才能想得出。此外,他又长于装扮,在平顶山一会儿变成传令的小妖,一会儿变成二魔的母亲,这种角色扮演也正源于儿童的游戏。在和二郎神的打斗中,以孙悟空的本事,变作苍蝇飞蛾,乃至隐身,又有何难,何以变成土地庙,却无法收拾他的尾巴?这看似不近情理,实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因为游戏中的模仿与装扮总不可能尽善尽美,留有破绽,反而增加趣味,而趣味正是童话的魅力之所在。

所以,我们对孙悟空的许多行为不能过于认真,小说中的偷骗也不能与成人世界中的偷骗等量齐观,它更像是一群孩童的游戏,有一种天真的情趣和幽默的态度蕴含其中,这也是《西游记》深受儿童喜爱的原因。

《西游记》的滑稽体现在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喜剧关系中,也流露在小说的语言风格上,比如,书里历数菜名、物名时,常常像说快板一样,一泻千里,机灵俏皮,这正是喜剧的风格。而悟空在取经路上,不管情况多么危急,都不忘诙谐调笑,表现出英雄品格中举重若轻、无往不胜的乐观精神,这也正是《西游记》作为一部有喜剧精神的英雄传奇,超越以往悲剧性英雄传奇的地方,是以童话般向上的生命力克服了人生的悲凉。

(摘编自林庚《西游记漫画》)

材料二:

不得不叹服吴承恩是个驾驭语言文字的天才,在《西游记》中不乏作者仅作插科打诨所用的情节,幽默的口语很多,如“了账”“囫囵”,又如“泼怪”“浑家”等。口语的好处就在没有书面语的严肃性,而这就是很插科打诨的语言。

关于插科打诨的人。孙悟空和猪八戒,一个机灵,一个憨傻。一个是英雄,一个是英雄的队友,插科打诨的重任自然落在猪八戒身上。关于猪八戒吃东西,这一面也最显本色。在第二十四回,他吃人参果:张开口,轱辘的囫囵吞咽下肚。

除此以外他显露的许多小毛病,比如爱偷懒,爱打小算盘。在大战红孩儿那回,写到红孩儿与孙大圣大战,分不出胜败,猪八戒在一旁观战,怕孙悟空把红孩儿一棒子打死,没了他的功劳,赶紧抖擞精神,望红孩儿劈头筑去,结果让妖怪逃走了。

在整部《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插科打诨的能手,如第三十四回孙悟空变作老狐狸精去见老魔,三大魔头闻报,设了香案来接,行者请老怪时赔了一个响头,暗自哭了一场,此时变了妖怪母亲会赚他两个头。而猪八戒此时被吊在高处看见背后掬起的猴尾巴,笑说是弼马温来了,悟空听见说唐僧肉不急,听说有个叫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割下来整治整治下酒。以上都是插科打诨,对于塑造形象大有裨益。

西游记中不乏能言善道的人物,里面的许多小人物,他们从一点小理中辩出大道,有时从小理中牵出歪理,其中道理又都妙不可言。就连神佛也都被编排在调笑之列。又如孙悟空从神仙口中得知弼马温是不入流的官职,很是愤怒,斥责玉帝不用贤,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玉帝得知,雷霆大怒派哪吒前去捉拿。孙悟空见了哪吒,笑哪吒奶牙还没退,胎毛还没干。在这一回,虽然是群仙捉妖,但显然作者借孙悟空之口,调戏了众仙。巨灵神首先受不了孙悟空认不得自己,哪吒就回骂孙悟空:泼妖猴,岂不认得我?

这种反差产生了反讽,从而有了幽默感。

《西游记》中的虚实结合在人物形象上都是人兽妖的结合,所以每个人物形象立体多面。其形象或具有动物或植物的习性和外表,加之人性,又具有神超自然的神力。这方面主要形象有悟空、八戒,次要如老鼠精是个人形却还要偷油,蜘蛛精还是会吐丝等。动物有人的特性,人有动物的特性,都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荒诞性。荒诞性从本质上来说,也有幽默性。《庄子》云“以天下为污浊,不可与庄语”,诙谐幽默是《西游记》的外衣,在这件外衣里面其实包裹的是作者的“庄语”,这才是幽默区别一般笑话的最重要的本质。

(摘编自郭爱萍《<西游记>中的幽默元素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之所以比《封神演义》更成功,是因为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想象和活泼的生命,它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B.孙悟空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是因为儿童最喜欢猴子,猴子灵巧好动、变化不定,又长于模仿,更接近儿童活泼的天性。
C.影视中关于孙悟空的情节不可能尽善尽美,留有破绽,我们读起名著《西游记》来,总感觉美中不足,略带遗憾。
D.孙悟空在取经路上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以童话般向上的生命力克服了人生的悲凉,使《西游记》由悲剧变为喜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语言幽默风趣,能插科打诨的高手有孙悟空和猪八戒,他们只是特点不同,一个机灵,一个憨傻。
B.“请老怪时赔了一个响头,暗自哭了一场,此时变了妖怪母亲会赚他两个头”这一句体现了孙悟空可爱而童趣的一面。
C.“孙悟空从神仙口中得知弼马温是不入流官职,很是愤怒,斥责玉帝不用贤,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以为是。
D.在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时,猪八戒怕红孩儿被一棒子打死,没了他的功劳。表现了猪八戒爱打小算盘,但并不影响他的可爱。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西游记》的表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童真童趣
B.表现了荒诞幽默
C.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D.反映出“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忠君思想
2022-07-31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