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段 >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74 题号:224341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的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雪后初晴,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小鸟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

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弟兄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到了后半夜的一两点钟的时候,我们几个便      ①      地说出索性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住境,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如此的悠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雪在阳光照耀之下放起光来了,小鸟会飞出来觅食振翎,叫个不停”,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次到杭州,虽然不免随处是劫后的创痕,然而到底是胜利了,湖上总算已经没有什么禁地,可以让游人自由行动。因为时间可贵,我们把游程排得     ① ,几乎一点空隙都没有。旅行最重要的是悠闲,这种“鞠躬尽瘁”的玩法未免落于下乘,可是也没有办法。许多被封锁了八年的所在,我们     ②     地都到了;还寻访了几处一般游客不大涉足的古迹。最使我喜欢的却是我从来没有欣赏过的这样的情景灵隐道上漫天遍野,绵延不绝,像点一地的胭脂的桃林。苏堤原是我所喜爱的地方,去夏到杭州想去走走,却顶头碰着个直眉瞪眼的日本兵,只好     ③ 退回来,这次总算痛痛快快地流连了一清早。雾还没有消散,整个西湖是浅蓝带乳白,远山像涂了几笔石青。如果西湖的好处是清和秀,这时候可算清逸秀丽到了极处。堤上静得出奇,偶尔有鸟语一声两声;一个少女骑了自行车,穿过夹道的垂杨,在如雾如烟的绿色中逝去,留下的还是一堤空寂。堤边的几树临水的桃花,正当盛开,这几点嫣红似乎就饱孕着满湖的春色。这才是西湖,才是春天!谢谢胜利,我们总算度过一次春天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个少女骑了自行车,穿过夹道的垂杨,消失在绿色中,堤上又归于寂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3-05-18更新 | 64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1.下列对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拟人、夸张、反问B.拟人、引用、反问
C.排比、反问、引用D.引用、排比、夸张
2.文中画线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20-12-27更新 | 83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抬头看月亮,实在是一件很久远的事了。看月的种种经历,在中国文化中慢慢沉淀下来,月亮仿佛不再是个清冷的天体,而成了可倾诉的对象,可亲近的故人。就连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统统无条件对月开放:邀月有门,待月有轩,得月有楼,拜月有亭,步月有桥……

中国人对于月亮的感受,已然超越客观物象,人们一再描述人与月的亲近感。“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我们的丰收,月亮分享过;“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我们的私语,月亮也聆听过。人世的悲喜,月亮似乎都知道,甚至能启示我们对于宇宙的深沉思考……

古人今人,何止_____________,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_____________。面对日复一日的月升月落,古人甚至能隐约感知到背后的奥秘。辛弃疾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_____________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无怪乎大学者王国维拍案惊奇:“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我们头顶的那轮月亮,始终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宇宙之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无论有没有答案,人与月,对话还会继续。

1.下列各项中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
B.从“九省通衢”武汉看神州大地,马路和街道逐渐变得喧闹。
C.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恒河沙数          亘古如斯            长风浩浩          令人着迷
B.吉光片羽          流年如斯            浩浩汤汤          令人着迷
C.吉光片羽          亘古如斯            浩浩汤汤          让人痴迷
D.恒河沙数          流年如斯            长风浩浩          让人痴迷
3.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若修改为“就连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统统无条件对月开放”更为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2-02-15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