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3 题号:224411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无远弗届的现实空间再广阔,也是有限的存在;而艺术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有人说,描绘现实是有中生有,艺术想象是无中生有。当然,“无”之花,也需要植根于“有”之土。

②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一种“留白”技法,为了给观赏者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艺术家把“虚实相生”“计白当黑”“以无胜有”灌注到艺术作品里去,从而在一种简约的几至于“无”的状态中,呈现出境界高远、意象空灵的“有”的意蕴。当代西方有所谓“在场”与“不在场”的哲学阐述,凭借想象力的支撑,让不在场的东西通过在场的东西显现于直观之中。二者相依互动,从而充分调动、激发受众的想象力,使有限文本具备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米洛的维纳斯

③且以雕像《米洛的维纳斯》为例。在卢浮宫看到了维纳斯的断臂,一些艺术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争议不断,便筹划着为她复原双臂,并给出了多种整修方案。可是,双臂原来的姿态是怎样的?谁也没有见过。这样,就只能靠凭空想象,从而做出种种设计、种种猜想:一种是,原来的维纳斯左手拿着苹果,搭在台座上,右手挽住下滑的腰布;一种设想是,维纳斯两手托着胜利的花环;有一种推测,维纳斯右手擎着鸽子,左手拿着苹果,像是要把它放在台座上,让鸽子啄食;有的设想更加离奇,认为维纳斯正要进入内室沐浴,由于不愿以裸体现身,右手紧紧抓住正在滑落的腰布,左手握着一把头发;还有一种猜测,维纳斯的情人战神马尔斯凯旋,两人并肩站着,维纳斯右手握着情人的右腕,左手轻轻地搁在他的肩上……

④当然,最后的结局是:由于争议不休,哪一种方案也未获采纳,人们公认现有的断臂状态最美。

⑤应该说,那个美丽的断臂女神雕像,正是由于它的不完整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模糊性,才留存下悬念、疑团,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度地驰骋想象。

⑥说到艺术想象,我想到了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她从墙上斑点这一独特的视角,瞬息间,阅遍了人间万象,像中国文论古籍《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小说中的叙述者“我”,第一次看到墙上的斑点,是在冬天,炉子里正燃烧着火红的炭块,于是,“我”由红红的火焰产生城头飘扬着红旗的幻觉,产生无数红色骑士跃马黑色山岩的联想。“我”还想到,斑点是一个钉子留下的痕迹,由此臆想前任房客挂肖像画的情景,他的艺术趣味保守,认为艺术品背后必然包含某种思想,由此推及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和人生的偶然性。

⑦显然,聪明的创作者不想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与其作出某种选择,从而封闭了其他一切选择的通路,倒莫如把这个难以破解的苦涩问题交给观众,让观众在品啜、玩味、思考中,去叩问生命,体验人性,解读人生。

(摘编自王充间《艺术之旅》)

材料二:

①虚实相生是意境构成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现方式,它是美学原则,是意匠手段。清初画家管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通过意象的选择组合,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使得意境更为深远,境界更为广博。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由于“粹”,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而具充实美。

②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生动形象地谈及了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他说:“钱塘洪防思与余及友人论诗,曰:‘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③观三人争议,洪防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司寇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固宛然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一粒沙里看到了一个世界。虚与实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至高追求。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白”技法可以给观赏者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是一种“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的艺术创作手法。
B.人们为维纳斯的断臂给出了多种整修方案,证明正是雕像的不完整性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C.从洪防思的论诗言论“诗如龙然,首尾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可以看出,他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D.虚实结合既不会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还能从一粒沙里看到一个世界,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至高境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中国传统绘画“留白”技法的启发,当代西方提出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哲学理论,并阐述了二者以无胜有的效果。
B.伍尔夫的小说以“墙上的斑点”这一独特意象为出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产生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效果。
C.材料一“一个固定的答案”指的是该如何给断臂的维纳斯复原双臂,便于人们在观赏完整的雕塑时体验人性,解读人生。
D.赵执信认为画家要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而绘制全龙的雕塑绘画没有做到虚实相生、以无胜有,因而是不可取的。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留白”理论的一项是(     
A.八大山人画鱼,在空阔画面上,用极简的几笔勾勒,没有任何陪衬和背景,却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B.中国古典舞蹈通过华丽的服饰、优雅的动作、精湛的技巧,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传承了下来。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
D.书法家邓石如认为,“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在疏和密的对比中将书法美发挥到极致。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争议”,请指出二者不同的作用。
5.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首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弄的一种商业现象。它成功地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知识需求市场的形成,早已远离了传统知识分享的公益性。

(摘编自 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迎合了市场需求,传播手段的进步及用户的知识焦虑,则使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B.知识付费是一种商业现象,它通过一些渠道把知识变成可以进行市场交易的产品,以实现商业价值。
C.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符合材料三中关于“知识服务业态”的论述的一项是(     
A.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付费阅读、知乎提供付费解锁的后续内容以及百度文库提供的文章付费下载。
B.小陈在喜马拉雅FM上兼职做主播,通过有偿分享课程、付费回答问题、制作付费节目获取报酬。
C.某软件在其官网提供免费下载,用户可以付费加入聊天群获取该软件的素材、教程、后续升级服务。
D.2021年,一些网络剧火爆热播,为了满足观众的追剧热情,视频网站开启“超前点播”付费模式。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下面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的危害:《月薪3K达到30K的快速进阶秘籍》《你用微信聊天抢红包,他用微信选牛股年入百万》《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
5.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及应对知识付费时代?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2022-02-17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的脱胎换骨,以及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韩少功、张承志、张炜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最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都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而是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目的是要推进小说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散文的地位则退居边缘。
D.散文撤离“中心”位置后,功用由“载道”转变为“言志”,散文写作的“架子”和“戒律”也溃散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的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是散文的理性思辨。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并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了“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热闹,散文发展则偏于沉稳平静,时代变化和散文家的观念影响着散文的变化。
3.根据材料内容及教材所学推断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A.余秋雨《文化苦旅》B.梁衡《把栏杆拍遍》
C.郁达夫《故都的秋》D.史铁生《我与地坛》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2022-01-07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

材料二:

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

②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和典型的科学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实证、逻辑推理等方法,有着向典型的科学靠拢的倾向,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③那么,抛弃了科学主义以后,经济学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秉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

1.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     
A.土壤酸碱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B.全球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状态
C.多巴胺分泌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
D.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情况
2.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
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
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
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
4.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______________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
5.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022-09-08更新 | 18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