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贾谊(前200-前16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4 题号:224957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

材料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髦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世而恶A利B自C托于无D为E此非士之情也F故斯将西G说秦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李斯列传》的“传”是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与《左传》的“传”的意思不同。
B.“阴遣谋士赍持……诸侯”与“藉寇兵而赍盗粮”两句中的“赍”字意思相同。
C.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材料中“布衣”“众庶”“人民”都指百姓。
D.“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李斯观鼠之境遇,受到人生启发。李斯原是小吏,他看到厕所老鼠与粮仓老鼠由于环境不同,生活状态也不同,因从产生改变自身处境的想法。
B.材料一中,李斯西游桑国,先得到秦相吕不韦赏识,为郎官;后为长史辅佐秦王,向秦王献计对付诸侯,显示出高超的政治能力。
C.材料二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
D.材料二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方位、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素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过秦论》部分段落,完成下列小题。

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既                                                “没”通“殁”,死亡
B.锄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C.余威震于                                        殊:非同一般
D.序八州而同列                                  朝:使……朝拜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军用之道 / 弃甲曳而走
B.斩木为兵,揭竿旗 /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C.数百之众 / 好自相扶
D.天下集响应 / 赢粮而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段②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最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点明主旨,收束全篇,收到了余响不绝的效果。
B.段②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论证,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C.段②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2018-11-08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竿为旗
(2)天下云集
(3)非于九国之师也
(4)八州而朝同列
2.从句式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0-08-27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初,齐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故齐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齐王将入朝,雍门司马前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耶?王曰:为社稷。司马曰: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反。即墨大夫闻之,见齐王曰: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人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岂特保其国家而已哉!齐王不听。二十六年,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饿而死。臣光曰: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文本二: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节选自《过秦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
B.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
C.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
D.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晋,文中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其由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卿大夫分裂晋国而成。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中国古代君主每年都祭祀土神和谷神,常用社稷代指国家。
C.武关,齐楚两国之间的关隘,与大散关、“据崤函之固”中的函谷关同为战国著名要塞。
D.连衡,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田建继位四十余年未遭受战争,部分原因是齐国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君王后贤能有才干,能处理好与各国的关系。
B.齐王在五国灭亡之后准备入秦朝拜,遭到雍门司马和即墨大夫的劝阻,齐王有所触动,但终究没有听取即墨大夫的建议。
C.秦国在兼并齐国的过程中“诈”与“力”双管齐下,如用重金收买齐国宾客,让人诱骗齐王,并从齐国的北面突袭临淄。
D.司马光认为三晋和齐、楚两国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屏障和根基的关系,五国不同心而互相攻击,就是自断根基,自撤屏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
(2)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岂特保其国家而已哉!
5.请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分别简要概括秦兴齐灭的内因。
2022-01-18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