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227803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得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謇谔之辈,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谓之为朋党,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而无咎。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荧惑视听,郁于大道,妨政损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盖为此也。”

太宗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诚信》,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兹A厥后B渐恶C直言D虽或勉强E有所容F非复G曩时之H豁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文中指好,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的“善”意思相同。
B.为,文中指治理,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的“为”意思不同。
C.何由,文中指从哪里,与《岳阳楼记》的“吾谁与归”的“谁与”结构相同。
D.向,文中指如果,与《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的“向”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假装发怒找出朝堂之中的奸佞之人,唐太宗直接拒绝了。
B.魏征认为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不能偏废。
C.魏征认为,唐太宗在太平盛世下已经不再接受正臣的谏言,这将导致国家的毁灭。
D.从最后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努力推行仁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
(2)仁、义、礼、智、信,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桂州新城记

王安石

侬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岂其材皆不足欤?盖夫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不独守吏,故特推恩褒广死节。于是遂推选士大夫所论以为能者,付之经略,而今尚书户部侍郎余公靖当广西焉。

寇平之明年,蛮越接和,乃大城桂州。其方六里,其木、甓、瓦、石之材,以枚数之,至四百万有奇。用人之力,以工数之,至一十余万。凡所以守之具,无一求而有不给者焉。以至和元年八月始作,而以二年之六月成。夫其为役亦大矣。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古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礼失,则夷狄横而窥中国。方是时,中国非无城郭也,卒于陵夷、毁顿、陷灭而不救。先王有之,而非所以恃而为存也。及至喟然觉寤,兴起旧政,则城郭之修也,又不敢以为后。盖有其患而图之无其具,有其具而守之非其人,有其人而治之无其法,能以久存而无败者,皆未之闻也。故文王之兴也,有四夷之难,则城于朔方,而以南仲;宣王之起也,有诸侯之患,则城于东方,而以仲山甫。此二臣之德,协于其君,于为国之本末与其所先后,可谓知之矣。虑之以悄悄之劳,而发赫赫之名,承之以翼翼之勤,而续明明之功,卒所以攘戎夷而中国以全安者,盖其君臣如此,而守卫之有其具也。

今余公亦以文武之材,当明天子承平日久、欲补弊立废之时,镇抚一方,修捍其民。其勤于今,与周之有南仲、仲山甫盖等矣,是宜有纪也。故其将吏相与谋而来取文,将刻之城隅,而以告后之人焉。至和二年九月丙辰,太常博士王某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B.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C.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D.盖公之信于民也久/而费之欲以卫其材/劳之欲以休其力/以故为是有大费与大劳/而人莫或以为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智勇”与“齐国虽褊小”(《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B.户部,古代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C.“凡所以守之具”与“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两句中的“所以”两字含义不同。
D.丙辰,文中是干支纪日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靖是在侬智高叛乱之后被朝廷派往广西去镇守一方并安抚百姓的。
B.余靖修建桂州城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并没有引起百姓的反感。
C.王安石认为国家要想稳固和安全,最重要的是城池的牢固和守卫城池的方法。
D.余靖的功绩可以和南仲、仲山甫相媲美,这是王安石为之作记的主要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亦以为任其罪者不独守吏,故特推恩褒广死节。
(2)故其将吏相与谋而来取文,将刻之城隅,而以告后之人焉。
5.王安石认为一个国家能“久存而无败”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2023-05-21更新 | 9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柳先生文集》后序

穆修

①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极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 谁与?

②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余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亡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志欲补得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者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外,文始几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其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

③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

④呜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求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⑤天圣九年秋七月,河南穆修伯长后叙。

(选自《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

【注】①唐柳先生:指唐代柳宗元。②崒:zú,险峻。③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④夔州:指刘禹锡曾为夔州刺史,故称。⑤劘:mó,磨。

1.可填入第①段划线处的虚词是(     
A.其B.抑C.不D.则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李白、杜甫虽才华惊动世人,但仅在诗歌上取得了成就。
B.作者认为,他看到韩愈的文集,目录很全但是文句文字缺失,尤以编纂成集的最为严重。
C.作者恰巧遇见别人手中有宝物,便用假的换成了真的。
D.作者与陇西李之才对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集研读数月,直到全部看完才停止下来。
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与内容一致吗?请简述你的看法或理由。
4.本文结尾认为“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求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请结合本文内容加以简析。
2023-05-09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癸丑之三月,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


【注】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B.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C.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D.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与《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壬戌”一样,表示月。
B.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但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
C.上人,指道德高尚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
D.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
B.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景。
C.“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
D.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
(2)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5.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一文中评价:“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天台山在徐霞客的笔下有什么特点。
2022-12-15更新 | 1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