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段 > 标点符号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7 题号:227942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

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横线上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B.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C.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D.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个园子有这么大。”(史铁生《我与地坛》)
2.我校高一年级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家乡邻里关系的变化”相关调查,小组同学选取《乡土中国》的部分篇目作为参考资料,你认为不合适的一篇是(       
A.《差序格局》
B.《从欲望到需要》
C.《礼治秩序》
D.《长老统治》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B.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概括画横线句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3.赏析画波浪线语段的语言特点。
2024-01-30更新 | 37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指出了三种情形,其中之一就是在研究历史方面,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不仅是不了解历史的表现,同样也是不尊重历史的体现,归根结底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充分肯定,并给予充分认知,深刻表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的表现。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要让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精神滋养。然而现实条件下,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化不自信的极端情况,这是典型的文化自卑心理在作祟。简而言之,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正确认知;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所以,系统、具体地研究中国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为解决发展和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1.下列各项中的冒号,和文中“原因归结为两点”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香雪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铅笔盒摆在桌上。
B.他又一次感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绝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
C.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
D.张华上了大学,李东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21-09-27更新 | 299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①_________,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②_________,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和语段中加点部分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茶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为“总不能充分去感受那秋味、秋色和秋意”,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1-03-26更新 | 3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