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 《资治通鉴》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4 题号:227980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仲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所以通差令佐理掾者,谨之至也。年来州县,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选,更历未深,骤然尝试,重以件作之欺伪,吏之奸巧,虚幻变化,茫不可诘。纵有敏者,一心两目亦无所用其智,而况遥望而弗亲,掩鼻而不屑者哉!慈四叨臬寄,他无寸长,独于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或疑信未决,必反下覆深思,惟恐率然而行,死者虚被涝漉。每念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医师讨论古法,脉络表里先已洞澈,一旦按此以施针砭,发无不中,则其洗冤泽物,当与起死回生同一功用矣。

(节选自宋慈《洗冤集录·序》)

材料二: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其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

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费以饭僧,为若水祈福。

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远近翁然称之。

(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留之A且旬B日C知州D屡趣之E不得F上下G皆怪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胥”指古代官府中的小吏,与蒲松龄《促织》“里胥猾黠”中的“胥”含义相同。
B.“针砭”本是一种疗法,后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与“针砭时弊”中“针砭”含义相同。
C.文中“狱”意为罪案,与《左传·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不同。
D.文中“微”意为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慈认为,当时的州县官府往往把人命关天的刑狱之事委之于缺乏实际经验的新入选官员,这些人容易于受到欺蒙,这会导致是非混淆,冤情丛生。
B.宋慈曾经四次被任命为掌管刑狱的最高法官,他谦逊地认为自己没有别的长处,唯独对于案情的审理始终持审慎再三的态度,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
C.钱若水的品行与同州官员形成对比。知州断案主观片面,钱若水多次劝阻,但知州不听。同州录事公报私仇、刑讯逼供,迫使富民承认杀死女奴之罪。
D.回答录事的诉求时,钱若水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而回答知州想为他上奏时,他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通过反问指出拒绝的理由,态度坚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灼然知其为欺,则亟与驳下。
(2)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费以饭僧,为若水祈福。
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作为刑狱官应具有的品质。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2)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3)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为心,异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置百官                   为心
B.文帝勤于治                 后来之戒
C.谁敢不竭心力修职业            求服远之名
D.异前世帝王                    事无失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3.文章第(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4.根据文章(1)(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
2022-12-14更新 | 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韩愈上表切谏: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上大怒,遂贬愈为潮州刺史。

河北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性果悍阴狡,潜谋作乱。庭凑围深州,朝廷不能讨。丙午,加王庭凑检校工部尚书。上闻其解深州之围,故褒之,然庭凑之兵实犹在深州城下。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至镇,庭凑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馆,甲士罗于庭。愈厉声曰:天子以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节钺,不知尚书乃不能与健儿语邪!夫逆顺之为祸福岂远邪!自禄山、思明以来,其子孙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如牛元翼者,朝廷不欲弃之,尚书何为围之不置?庭凑曰:即当出之。未几,牛元翼将十骑自深州突围出。

户部侍郎、判度支张平叔上言:官自粜盐,可以获利一倍。又请以粜盐多少为刺史、县令殿最,诏百官议其可否。韩愈上言,以为:城郭之外,少有见钱籴盐,多用杂物贸易。盐商则无物不取,两得利便。今令人吏坐铺自粜,非得见钱,必不敢受。如此,贫者无从得盐,自然坐失常课,如何更有倍利!又,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岂可惟以盐利多少为之升黜,不复考其理行!事遂寝。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B.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C.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D.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共同祖先,号轩辕氏;今国人所谓的“炎黄”,即指他与炎帝。
B.工部,隋唐六部之一,掌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长官为工部尚书。
C.度支,官署名;唐制,户部的度支司掌国家财政收支,有自行调整财税措施的专权。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亦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忠诚耿直,直谏排佛。皇帝信奉佛法,留佛骨于宫,导致臣民狂热跟风;韩愈直言进谏,强烈反对,因触怒皇帝而被贬潮州。
B.韩愈忠勇果敢,不辱使命。韩愈到达镇州之后,置身于兵革,临危不惧,厉声呵斥,义正辞严,最终说服王庭凑解除了深州之围。
C.韩愈心怀百姓,理性论政。张平叔提议通过官府卖盐以获取更多利益,韩愈有理有据地对这一举措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成功劝止。
D.韩愈宽宏通达,倾心交友。朋友寂寂无名之时,他尽心举荐;朋友居官食禄、自己通达显贵之后,仍然一如平昔,相聚赋诗论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
(2)诏愈至境,更观事势;韩愈既行,众皆危之。
5.韩愈是如何说服王庭凑解除深州之围的?
2021-11-11更新 | 1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王莽乃遣司空王邑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邑至洛阳,州郡各选精兵,号百万;余在道者,旌旗、辎重,千里不绝。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秀复为图画成败。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凤等守昆阳,夜与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寻、邑纵兵围昆阳,严尤说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邑曰:“吾昔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遂围之数十重。

岑彭等守宛城,汉兵攻之数月,乃举城降。更始入都之。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莽兵大溃。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秀谓縯曰:“事欲不善。”縯笑曰:“常如是耳。”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縯舅樊宏谓縯曰:“建得无有范增之意乎?”不应。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①,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

【注】①三月,更始帝更始元年(23年)三月。更始帝刘玄,汉光武帝刘秀族兄。而刘縯(字伯升)则是刘秀同母兄,更始政权建立后,任大司徒。②假号者,指刘玄。③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领导者王匡、王凤等人拥立刘玄为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B.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C.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D.秀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素轻秀/及迫急/乃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秦汉通指崤山或华山以东,有时泛指战国时秦以外六国领土。
B.妻孥:妻子儿女的统称。“孥”的基本含义为子女,亦指妻子和儿女。
C.“因劝更始并执縯”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因”字含义不同。
D.“自父城驰诣宛谢”与“旦日不可不蚤来自谢项王”(《鸿门宴》)中“谢”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军势力庞大,汉将都往回跑到昆阳,想从这分散到其他城邑去,刘秀以团结则可胜为主要理由来劝阻。
B.面对严尤先破宛城汉军而昆阳自会投降的计策,王邑以先前围攻翟义因没有凭批准他而受责备等理由拒绝。
C.在被汉军围攻几个月之后,宛城投降,更始帝在此建都;刘秀则到了鄙、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
D.昆阳之战后,刘縯兄弟威名日盛,众将领暗中建议更始帝除掉后患,面对这种危局,两兄弟均无防范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
(2)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
5.文末讲述的是东汉刘縯经历的“鸿门宴”。樊宏认为申徒建的意图和范增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二人意图的相似之处并指出更始与项羽对此不同的反应。
2023-04-15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