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228016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迄今为止,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从来都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任何事情从过去到未来,包括生命,总是从小慢慢长大,从年轻到壮年,再逐渐衰老。这似乎是个固定不变的规律。然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却蕴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物理学问题——“时间箭头”。所谓“时间箭头”,是指时间流动的单一方向,即社会发展从过去到未来,并不会倒流回到过去,这是自然界中一种极其基本的现象。

存在明显方向性的时间箭头,只停留在宏观层次,而在微观层次物理学时间却几乎完全对称。通俗地说,随着尺度的减小,事件逆向发生的概率逐渐趋近于正向发生的概率。当尺度非常小时,物理学家认为两者近似相等,即时间是对称的,并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例如,引力如果就是对称的话,你可以将一个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倒过来,这个路径仍然符合万有引力定律。大多数物理定律都有类似引力对称的假设,但是有时间箭头的情况就不同了。想象一下,如果时间在宏观层次也是对称的话,那么你可以将影片的一段镜头倒过来播放,也能理解发生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

物理学家从更基础的层面,对时间进行了定义,得到的共识是,时间箭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著名“熵增定理”的衍生规律,即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一个物质系统的无序度总是在增加,而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就越难回到以前的有序状态,“时间箭头”就越显著。因此,物理学家总结说,这个宇宙内物质总是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让人们感觉到时间只朝一个方向流逝。

物理学家在揭开“时间箭头”这个谜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进展。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论文主要作者之一克里斯托弗·林恩说,这项新研究涉及物质世界最微小的组成部分,包括粒子、原子、分子,以及生命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他们通过深入探究这些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试图解释时间箭头的起源。

研究人员首先探索了如何通过观察系统内特定的组成区块,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分解时间箭头。研究称,“分析显示,在两个视频的试验中,时间箭头都是从两个一组的神经元区块中产生,没有见到更复杂的区块结构”。

在他们的研究中,一个关键焦点就是深入研究微观尺度下粒子的行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微观尺度下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否有助于解释时间箭头。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时间箭头可能与粒子碰撞时的不对称性有关。这就意味着,在碰撞过程中,粒子更有可能沿着某个方向分散,而不是以相反的方式碰撞。这种微观不对称性可能会在宏观尺度上积累,从而形成时间箭头的方向。

另一个发现更令研究人员感到惊讶:观看随机移动物体视频的视网膜所体现的时间的方向性更高。研究员林恩说,这次发现对生物体内部如何与外在世界保持一致的认知提出了挑战。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可能会对这些发现很感兴趣。

这份研究的另一位主要研究者、物理学和生物学教授大卫·施瓦布认为,把时间箭头进行分解的理论,是一个巧妙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探索很多具有多维度空间、没有达到平衡状态的系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路。

林恩总结说,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时间箭头,在微观世界的体现是怎样的?我们的研究为理解这个问题迈出了第一步。

尽管他们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要完全解开时间箭头奥秘仍是一个复杂深奥的问题,这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合作,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哲学。理解时间箭头的本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界,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摘自陈思进《让“时间箭头”逆转可能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箭头在宏观层次存在明显的方向性,人们有着“过去”和“未来”。
B.在微观层次上不存在时间箭头,因为在这一层次上物理学时间已几乎完全对称。
C.时间箭头可以用“熵增定理”来解释,即无序程度越低就越难回到以前的有序状态。
D.林恩等人的研究初步解释了时间箭头的起源,为未来的探索提供了创新的思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从来都只有一个方向,这似乎是个固定不变的规律。
B.文中加点的“如此”,指的是镜头倒放不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这一假设情况。
C.只要开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研究合作,就能完全解开时间箭头的奥秘。
D.研究“时间箭头”,不仅对物理学意义重大,对我们深刻理解自然界也有重要意义。
3.本文题目为“让‘时间箭头’逆转可能吗?”你认为这种可能性存在吗?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较中西建筑艺术的不同,可概括为“稳定”和“变革”。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这种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而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中世纪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则表现出风格变革后的多样性。建筑文化的不同,使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色彩、图案和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具有长期稳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例如,房屋的主体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用蓝绿相配的“冷色”;门窗用朱红色。宫殿、坛、庙等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多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黄、绿或蓝色的琉璃瓦。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因附着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春秋·谷梁传》有“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的记载;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官为绿色,三至九品官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远没有中国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以黄、红两色贯穿始终所形成的浓缛绮丽,也与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的文人园林的质朴淡雅有别,而是在变化的时代发展中追求装饰色彩的变更,并结合时代特色巧妙地变换,以此为核心有效展现出西方国家的宗教主题及历史文化精髓。

中国传统建筑拥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各种动、植物图案装饰,如松、柏、桃、竹、龙、虎、凤、龟等,对建筑设施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寄寓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祝愿和追求,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其中,动物图案应用较广,以龙为最多。在人们心目中,龙既具有装饰效果,也已经成为一种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却始终处于变革状态。早期建筑多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叶编织纹样为装饰的主要图案,如草、芦苇、藤蔓等的装饰纹样。古罗马时期受“适用、坚固、美观”建筑观念的影响,装饰的运用也有所节制,图案相对较少。中世纪时期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教堂建筑装饰一改早期的简朴而雕绘缤纷,多以圣徒像或《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向人们昭显教义。教堂内的装饰为创造神秘的气氛服务,是为了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的、紧张的灵感。

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数情况下是以石雕为核心,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美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平面或浅浮雕围案。需要明确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除了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石雕)之外,还有彩饰。雕饰由雕刻与雕塑两大部分构成,在西方建筑装饰领域中曾占据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首先根源于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石头质地坚硬,能经受风雨的剥蚀而不变形,适于雕琢成各种形状,且雕琢后仍宜于承重,这些特点也应和了西方宗教崇拜的审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功能。相比而言,中国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传统在这两方面的功能要逊色得多,因而装饰围绕“土”“木”来做文章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建筑装饰是建筑的外衣,是建筑给人们最直观的展现。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造就了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也正是这份不同,充分展现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

(摘编自郭广宇《浅析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屋主体部分喜欢用朱红色,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色彩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点。
B.中国建筑多选龙作装饰图案,主要是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一种能够降妖去魔的力量。
C.西方古代建筑装饰中,雕刻与雕塑占据主要地位,这与其以石为材的建筑传统有关。
D.中西方在建筑装饰上的多姿多彩,是由中西方地域、文化、历史等差异所造就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为前提,从不同角度全面论证了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
B.文章引用《春秋》中的话,证明中国早在周代就用丰富的颜色进行建筑装饰的事实。
C.文章从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的不同入手,对中西方建筑装饰手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D.文章对比中西建筑中的多种装饰艺术,旨在说明中国文化的“稳”和西方文化的“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装饰,在宫殿建筑和文人园林中表现出绮丽与淡雅结合的审美取向。
B.不同于西方古代建筑装饰图案处于变革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图案稳定而丰富。
C.建筑装饰着重体现出块面与形体的立体感,是西方建筑不同于中国建筑的装饰手法。
D.西方中世纪教堂建筑装饰雕绘缤纷,内容昭显教义,与当时教会占绝对统治地位有关。
2023-03-20更新 | 1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炎夏观念则是在天下观的基础上,由历代传学学者根据不同的情势而构建出来的。因此,天下观是一体,而大一统炎夏观念则是其两面,它们构成了天下观的全部认知,缺一不可。而这种一体两面的认知随着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而被意识形态化。历代王朝也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形成了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的官僚制度,这些制度是天下归一的有力实践。

这种独特的“天下观”对中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中国形成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如上文所述,为了达到“天下归一”的正统合法性,中原王朝尽力维护“大一统”的国家,而边疆民族政权亦以此为目标,以谋求正统地位。在双方合力的情况下,终于在清代形成了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的广袤的疆域。这是对疆域有限性的体认和有效管辖的结果,也是历代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共同作用的结果。及至清末,在对边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夷”的指向也趋向西方国家,随着西方民族国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个统一的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呼之欲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文探讨。二是使中国形成一种封闭、保守的性格。天下观有限性的体认,是在中国比较封闭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的认知,具有先天的封闭性。因此,东、南方向,疆域仅限于海中的岛屿沙洲,并不想再向外开拓,因为那不是“天下”的范围,所以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没有什么海洋意识,只有元朝是个例外。元朝大规模的海外征伐以及漕粮海运,均为历代王朝所未有,日本有学者甚至认为,蒙元帝国已经具备了海洋帝国的性质。但是元朝的开拓精神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是以草原本位为中心的,虽想实现天下一统,但是其开拓的土地并无一定边界,因此其向海外开拓并不奇怪。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如上文所述,乾隆皇帝面对哈萨克自愿归附时,以“自古不通中国”,“越在万里之外,荒远寥廓”为由加以拒绝,清朝难以将其纳入版图,只有以藩属国来对待。

这对疆域有限性的体认和有效管辖的结果,也是历代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天下观导致的封闭、保守的性格使得中国古代的王朝对外没有侵略的野心,只足专注于天下观所要求的疆域范围内。而这种性格也影响了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但是另一方面,古代中国这种封闭、保守的性格却是造成近代落后的根源。因为禁海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海外贸易无法进一步拓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及时传入。中国保守主义的天下观与西方强权主义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观不可避免地在清末遭遇了,结果可想而知,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西方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中国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痛定思痛,中国的有识之士奋起立追,学习西方的科技直至思想,并不断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反思。就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中国诞生了。

(选自吕文利《 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观念,而“大一统”是无限性疆域的观念,二者实际是对立关系。
B.随着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不同情势下构建出来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也被意识形态化了。
C.历代王朝形成的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的官僚制度,是被意识形态化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的反映。
D.在古代经济与科技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所处的封闭的空间环境促使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天下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独特的“天下观”影响了边疆民族政权,边疆民族政权为谋求正统地位努力促进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的形成。
B.受天下观有限性的体认的影响,在东、南方向上,中国历代王朝把疆域局限于海中的岛屿沙洲,没有向外开拓的意识。
C.因为哈萨克“越在万里之外,荒远辽廓”,所以虽然哈萨克自愿归附,清王朝也难以将其纳入版图,只有以藩属国对待。
D.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导致的封闭、保守的性格使得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没有侵略的野心,也影响了近代和现代的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夷夏”观念中,“夷”也随着情势发展变化着,清末时,在对边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夷”的指向趋向西方国家。
B.建立于比较封闭的空间结构基础上的天下观具有先天的封闭性,因此也导致了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没有什么海洋意识。
C.蒙元帝国已经具备了海洋帝国的性质,这一时期元朝大规模的海外征伐以及漕粮海运,都是历代王朝所未有的。
D.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古代天下观弊端显现出来,终在和西方强权主义的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观的交锋中失败。
2016-11-18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字却用得很好。字的基本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凡是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说: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②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③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一位在张北研究语言的朋友说,这一带不但语言上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④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⑤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所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B.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从而遭到城里人的藐视。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这是乡土社会的一个特性。
D.乡土社区的单位村落是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形成了一个熟悉的社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的说法,说明中原人除了耕种再也找不到利用土地的其他方法了。
B.奶妈塞给灶上泥土并叮嘱“我”服用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土是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的命根”这一论断。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所以张北地区的农民,虽然地域上邻近内蒙却并没有受到游牧习俗的影响。
D.文章认为乡土社会里熟人打个招呼就行的办法,没法应付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里,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一旦不在乡下住,他们就会失去谋生的办法。
B.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土地神象征着可贵的泥土,种地谋生的人崇拜它们是因为明白泥土的可贵。
C.乡土社会中的村落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头闸镇徐家园子村和邵家桥村的村名就寄存着这样的信息。
D.关渠村的老王向发小老张借2万元钱,老张二话没说就取了钱给老王,在“熟人社会”中这是很正常的。
2023-09-01更新 | 1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