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3 题号:228385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粮食产量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增产21.14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1.9%,粮食平均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黑土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协同并进,建设高标准农田791.2万亩,新增盐碱地改造耕地25.4万亩。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强劲,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

2023年,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居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11位。汽车、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提质增效……吉林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2023年,吉林省还深挖潜能促进消费,举办汽博会、农博会、雪博会、房交会、航空展等活动,全力恢复扩大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9位。

2024年,吉林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树立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粮食产量880亿斤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

(摘编自《率先突破,吉林底气何在?——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吉林全面振兴新机遇》,吉林发布202436日)

材料二:

早在去年9月,哈尔滨市文旅部门就推出颇具“网感”的宣传片,全网的关注“破天荒”来袭,造梗、造势、造话题,甚至推出大雪人表情包、顺势主动设置议题……政府部门不再将流量和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吸引流量,扩大自身影响力。不仅保持“在网”看评论、促整改,更“借网”搞宣传、做推介,已成为政府部门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效的“新常态”。

很多人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来“尔滨”享受“冰雪盛宴”,成了广大游客和网络达人竞相“种草”“拔草”的新风尚。面对这波流量,包括“尔滨人”在内的东北人都倍加珍惜,使出浑身解数,掏出全部“家底”,诚意展现一个营商环境变优、干部作风变实、投资机会变多的“好学生”形象。

距哈尔滨280多公里的“中国雪乡”,曾被视作麻烦的雪,变成了开启致富之门的“钥匙”,浪漫雪景与民俗体验深度融合,当地百姓开起餐厅和民宿,捧着“金饭碗”,吃上“生态饭”。

始于冰雪,不止冰雪。在东北,依托资源禀赋寻求特色化发展之路已是普遍共识和生动实践。毋庸讳言,在东北,“国字头”一度强势,体制僵化思维固化,民营经济发育缓慢,成为经济缺乏活力的一大原因。不过,今冬冰雪热这面镜子反映出,重要的变化正在发生:国企深化改革与创新展现出新活力。依托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黑龙江以哈电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变“制造”为“智造”;深挖风能、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吉林在新能源、碳中和领域寻求新合作;瞄准网红经济、互联网生意,辽宁引进大型直播电商平台,探索一场华丽转身。

(摘编自《求解东北全面振兴:现象级冰雪热的启示》,《新华每日电讯》2024221日)

材料三:

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国家下大力气,采取系统、有力的政策措施,方可见成效。

首先,要把握全球化重构、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调整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地缘区位和交通物流优势,将东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点以及联通国内东北亚市场双循环的核心枢纽。由此需要在既有陆路货物运输能力基础上,联合海参崴、罗津等境外口岸,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

其次,东北地区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尤其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具有相当的基础和优势的,东北的人口素质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布局也领先,在材料、自动控制、软件等领域是全国领先水平,在汽车、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工业等方面仍然处于全国前列,因此,在上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强布局。

第三,在空间上加强重点城市的建设,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等中心城市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以地级市中心城区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给予重点发展,逐步提升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利用好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打通中韩俄蒙经济走廊,建设便捷出海、联络内陆的大通道。

第四,加大央企在东北布局的力度,目前总部在东北的央企有5家,分别是中国一重、哈电、鞍钢、一汽和中国华录,都处于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迫切需要国家尤其是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体现国企、央企的责任担当。

第五,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体制优势,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协作,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口的流入地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对口联系;同时要强化东北地区在包括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并将公共服务与户籍相连接。

(摘编自刘云中《东北全面振兴还需要下大力气》,《中国经济时报》202431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能力提升促进耕地面积扩增、亩产提升,助力吉林农业机械化程度全国领跑。
B.吉林省优越的科研物质条件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技经济转化势头良好。
C.2023年吉林省在促消费方面表现不俗,增比高于全国均数,增幅位居全国第9位。
D.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接近,表明前者为2024年工作重心。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常态”在文中指哈尔滨政府接受互联网思维,而已经形成的一条以网络为阵地的基本工作程式。
B.“好学生”的“好”是哈尔滨全方位的优化转变,体现了哈尔滨对外来消费、外来投资的高度重视。
C.“生态饭”在文中指在冰雪带来的旅游热潮中,出现新的经济需求,当地百姓乘势寻得新的致富路径。
D.“国字头”在文中指国有企业,引入这一背景材料,既有从辉煌到落寞的酸楚,也展现了新的活力。
3.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多角度总结2023年吉林省发展成果,意在说明吉林省正在全面振兴。
B.材料二在组材上,由点及面,从哈尔滨的“冰雪热”延伸到东北三省的特色化发展。
C.材料三指出央企的数量,并罗列企业,形象表现了央企在东北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D.材料三采用了总分结构,提出了东北全面振兴需采取的若干政策措施。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建议的一项是(       

材料一、材料二的做法材料三的建议
A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在材料、自动控制、软件等领域重点布局
B深挖潜能促进消费强化东北地区公共服务
C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东北内贸货运网络空间
D国企深化改革与创新展现出新活力国资委加大优势资源的布局和注入
A.AB.BC.CD.D
5.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的东北发展现状,结合材料三思考东北三省可以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提振经济?请拟定一个申论提纲。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于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拨;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受到道义的感召,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常以玉相比,以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来类比人们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此次新冠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他把危机险境当作成就英勇人格的条件,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不惧艰险、不惧牺牲、一无所惧的无畏气概。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材料三第三段列举名言事例论证了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形成的过程。
3.下列表述,与材料一“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D.“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4.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2022-04-18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求一种新思维和原初视野。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它涵盖了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同时还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文化体系重塑中新被旧所融、旧因新而活,实现彼此所蕴含价值的极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以文化活力的激发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增强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力量。可见,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材料二:

数字网络下的远程合作,使人们得以互相沟通连接,不同的声音得以释放和传播,数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其中包括文化产品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将极大增强供给端的生产指向性。对供给端来说,洞悉消费者文化产品需求的精准度,根据数据进行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再利用消费数据对供给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并确保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差别。一直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进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应积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使高品质文化资源通过新型数字文化消费渠道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接。比如,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升级,探索公益电影多样化供给方式,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加强面向困难群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

文化消费是人们建构自我身份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当前,越来越多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攀升,更多人愿意为本土化的品牌和内容付费。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在增强认同、凝聚人心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要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为内容创造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宝库和多样的灵感源泉,增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魏鹏举、魏西笑《文化数字化带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

1.下列关于“文化数字化”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是以文化创意为内容载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有效路径。
B.文化数字化与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等学科一起,主要为文化强国提供思想支撑。
C.文化数字化可以让文化保持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态势,也可以推动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整体跃升。
D.文化数字化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让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云端形成一体,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是重要手段。
B.文化数字化战略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构建的文化大数据体系,以整体性的文化力量,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
C.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供给端生产的指向都具有极强的引导性。
D.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文化消费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力,增强了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运用VR技术,把唐三彩、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物品作为节目背景,让唐朝小姐姐们穿梭在这些唐元素之中,一瞬间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B.西班牙的毕尔巴鄂镇,因著名建筑师设计建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古根汉姆展览馆而激活城市经济,成为风靡全世界的旅游胜地。
C.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依托国家级核桃基地品牌,积极打造 “核桃+电商”为主题的电商创业平台,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能够卖全国、销全球。
D.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播出,以跨媒介的方式,融合影像、文学、照片、动画、访谈等形式,在多维度视觉中向观众呈现波澜壮阔的百年建党史,为当代红色美术创作提供了鲜活样本,成为一款“现象级”节目。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数字故宫”小程序受到追捧。书画爱好者通过故宫发布的“故宫名画记”,能看到超高清的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建筑爱好者通过“全景故宫”,可以走进虚拟场景,一个人尽情游览所有建筑……不管是游故宫、逛建筑,还是赏文物、看展览,“数字故宫”小程序都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让更多国宝“飞入寻常百姓家”,随时随地畅享精彩数字文旅体验。
5.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怎样夯实文化强国建设根基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04更新 | 1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影与文学无疑关系密切。文学对于电影甚至有一种始源性的意义,立足于文学的影视文学剧本总是被称为“一剧之本”。而由于文学的强大、悠久和深厚,电影的后进、现代甚或后现代,两者的关系亦颇微妙,某种“话语权”之争亦在所难免。

当过电影局局长的著名老编剧张骏祥先生说过,“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第四代导演谢飞则自谦说,电影导演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把剧本给影像化了而已。由此看来这两者不仅是话语权之争,而且是有一种渊源性、天然性的,类似于母体和再生体的关系。

虽然电影与文学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对于从文学改编的电影来说,文学中原先所蕴含的哲理、基本的情节关系、人物内涵及关系等,无论影像化得成功与否,都先于电影而奠定在文学原著中。文学对电影的渊源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但文学与电影显然又不是一回事。两者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源于传达媒介的不同。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文字语言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马赛尔•马尔丹所指出的:“文字与它所表明的事物之间有一种深刻的差异。”这是指文字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度空间。而电影的传达媒介是直观地运动着的影像,影像与表意之间具有直接性。

(摘自陈旭光《文学、电影及新力量导演散论》)

材料二:

剧本的好坏是一部电影的根本。有的时候,一个细节的疏忽、一句对话的穿帮、一件事情或一种命运的逻辑扭曲或断裂了,都会瓦解我们对整部电影的信任。故事如何层层推进,人物命运如何合理地转折,时代背景、风俗人情如何交代,说出来的部分如何与沉潜在底部的、沉默的部分对话,这是艺术的匠心,也是电影的光彩所在。假若无视这一艺术根本,电影就会只剩一个技术的空壳。

导演和制片人都太迷信资本的力量,缺乏艺术的专业精神。诚然,资本对于电影工业走向成熟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电影艺术面前,资本常常是无能的,至少它不能替代一切。比如,当下很多电影人把明星阵容看得比电影质量更重要,但一大批明星挤在那里,电影也未必成功。真正有自信、有能力的导演,是可以培养和塑造新演员的。张艺谋当年可以把戏剧学院的学生(巩俐、章子怡)培养成电影明星,现在好像大家都不太相信新面孔了。又比如说宣传,很多电影都是狂轰滥炸式的,通过各种买版面、买票房,以为宣传比内容更重要,票房比口碑更重要,只记得电影是商品,而忘记了它还是一门艺术。

一部电影有没有艺术的原创精神、专业精神,专业观众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细节是否有漏洞、场景是否真实、道具是否讲究、对话是否准确、心理铺垫是否充分、故事逻辑是否成立,等等,都是需要打磨的,这就叫专业精神。李安导演在电影艺术方面真的是追求精益求精。像《色戒》这样的电影,它不单还原了那个时期民国生活的质感,关键拍得如此细腻,为了找寻那种时代的感觉,电影里面出现的电车,他是按当时的尺寸做的;车牌大小也是按当时的样式做的,这就叫专业精神。当一个导演愿意做这种案头工作、花这种笨功夫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导演身上有一种艺术抱负和艺术雄心,也有一种要拍精品的意识。既重视电影物质层面的精心设计,也重视电影精神空间的开创,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和综合,让观众在黑暗的影院里真正感受何为有创造性的梦幻艺术。

价值观的空洞和混乱。很多中国导演根本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知道要在电影里表达什么,一个导演固然不能用他的电影生硬地诠释思想或者精神,但又不能没有思想和精神,而是要通过独特的形象和艺术语言来完成对这种思想和精神的呈现。电影《血战钢锯岭》(美国/澳大利亚)主题鲜明,导演可以把一个不摸枪、不开枪、不杀人的人,塑造成电影里的英雄,而且通过情节铺垫,让我们觉得这个英雄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电影取消了价值追求,导演不再通过艺术来出示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态度,不思索人类的命运和境遇,也不再背负艺术探索的重负,电影势必沦为光影技术空泛的载体,或者只是生活的小甜品,这就和电影诞生之初的艺术理想背道而驰了。

(摘自《文艺争鸣》,《中国电影的繁华与空洞》)

材料三:

把好的小说改编成好的电影,对于每一位导演都是挑战,这个挑战是,如何在那个小说“好”的基础上做出独属于电影的“好”。电影是直接的艺术,直接触动我们的身体感受,它是身体艺术,同时也是情感和精神的艺术。这种情感与精神方面的追求跟小说是共通的。——说和电影的共同处在于要达到与受众的结盟。小说家要和他的读者、电影要和它的观众凝结成一种“情感共同体”。换言之,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小说家和读者、导演和观众在情感上要达到共鸣和共振。好的电影和好的小说要有和观众/读者共情的能力。如此,小说才会是好的小说,电影才是好电影。假如你是一个病人,假如你真的生活在与病魔搏斗的旋涡里……电影《我不是药神》设身处地,把这个时代我们作为人的为难,人的遭际毫不遮拦地表达了出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观众愿意去看这部电影呢,是电影作品内部蕴含的现实感,是它切实的表现能力。它表达的东西与我们感受到的东西之间有共通,既没有拔高,也没有降低,它触到了这个时代人的“情感点”,从而,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万千观众在不同的电影院里共同动容,唏嘘,落泪,凝结成了属于中国人的“情感共同体”,那是属于中国的此刻,也是属于我们的电影时间。

(摘编自张莉《如何建立情感共同体——关于“从小说到电影:艺术形式的生成与转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与文学关系密切而微妙,文学的强大、悠久和深厚,电影的后进、现代甚或后现代使得两者的话语权之争不可避免。
B.文字语言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直接的,影像与艺术形象之间具有间接性。两者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源于传达媒介的不同。
C.当下很多电影人把明星阵容看得比电影质量更重要,是因为往往观众只认明星,有强大明星阵容的电影更容易成功。
D.导演通过艺术来出示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态度,思索人类的命运和境遇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所以没必要加强光影技术方面的进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学改编的电影,是将文学中原先所蕴含的哲理、基本的情节关系、人物内涵及关系用影像的形式转化而来的,所以文学对电影的渊源关系是毋庸置疑的。
B.剧本的好坏是一部电影的根本。只有重视这一艺术根本,电影才不会只剩一个技术的空壳。
C.一部电影有没有艺术的原创精神、专业精神,专业观众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作为电影人,只要重视电影精神空间的开创,就能让观众在黑暗的影院里真正感受何为有创造性的梦幻艺术。
D.一个导演既不能用他的电影生硬地诠释思想或者精神,也不能没有思想和精神,而是要通过独特的形象和艺术语言来完成对这种思想和精神的呈现。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导演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把剧本给影像化了而已,剧本的好坏才是一部电影的根本,所以只要剧本好,不愁拍不出好电影。
B.86版《红楼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既源于有好的剧本,也源于导演有专业精神、独特的价值观等各种因素。
C.电影《血战钢锯岭》主题鲜明,通过独特的形象和艺术语言来完成了导演对自己思想和精神的呈现。所以一部影片好不好,导演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最重要。
D.电影《亲爱的》是一部以真实的社会基体为原型,反映“打拐”题材的电影。影片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与观众产生了共情。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拍出一部好电影。
2021-06-17更新 | 1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