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语言文字应用 > 语段 > 修辞手法
题型: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1 题号:228519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天是草原上的天。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

那云也奇怪。它仿佛不在天上,而在地上,应该说,就是在那天和地的交界上。像要往上飘,又像要往下落,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滴得下水来。忽然间云在空中活动起来,大块大块地往天边滑去,太阳马上就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天也骤然升高了,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那些云,都集中到一堆,落到天地的边缘上,好像是谁在那刷了一笔浓墨。想来那里一定会下大雨,让丰盛的草原畅饮一番。再等一会儿,这一“笔”勾销了,却又在天的另一边,添上了一笔。这看不见的笔挥来挥去,云层就汹涌而来,呼啸而去,忙个不停。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以及四海的龙王爷,在这一带的任务似乎特别繁忙,我真替他们累得慌呢。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草原毫无遮拦,开阔,坦率,一片碧绿”,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文本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一处,就某一种修辞手法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笔”字加了双引号,说说它具有什么效果。

相似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十四岁那年跟随部队走南闯北,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尝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看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个 的湘西小城。1934年,沈从文如愿重返故土,竟然发现这里已不复之前的 。这时,他拿起了笔,描摹了一个无比美好的边城世界。

其实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美好边城并不是沈从文消极避世的避风港,而是他为 的世界盛绽的一片诗情,是他为日渐式微的乡土生活状态撰写的一曲悲歌,是他拿起了净化人心、重建国家、塑造品德的文学武器,是他把眼睛放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后深沉的思考,是他怀揣拳拳爱国心为 的民族寻找的一条出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山清水秀       朴实纯真       沧海横流       风雨如磐
B.人杰地灵       钟灵毓秀       四面楚歌       栉风沐雨
C.人杰地灵       朴实纯真       四面楚歌       风雨如磐
D.山清水秀       钟灵毓秀       沧海横流       栉风沐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B.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于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C.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尝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可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D.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尽乱世子民的辛酸苦辣,尝尽底层人民的世态炎凉,于是他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2-05-08更新 | 224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时,徽州人喜欢聚族而居,。一家挨着一家,一户挨着一户,左勾右连。万一哪户失火了,难免会殃及池鱼。为了(       ),家家早早地就在屋顶上垒起了高高的马头墙,故而马头墙又被称为封火墙。同时,这个坚固的屏障也可防盗、防雷。马头墙的尖头部位与现代建筑中避雷针原理相似,无论怎样(       ),马头墙都会“挺身而出”,哪怕是墙毁瓦裂,也会保证主体建筑完好无损。至于防风、防雨的作用,就更显而易见了。

除了保护建筑的功用之外,。马头墙墙肩的做法多种多样,其退阶尺寸会随山墙高矮以及出檐大小而灵活变动。马头墙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阶数越多,意味着这个家庭历史越久,地位越高,最多的可至五叠。

?那是因为马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动物,无论作战还是交通,它们都为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马成为刚健、高昂、升腾、昌盛的代名词。

风和日丽之时,远远便可看到,遥远的天际下排列着密密麻麻的马头墙。它们一字排开,绵延不绝;突然之间,如万马奔腾,争先恐后,横无际涯,势不可当。看着这些马头墙,你定会为工匠们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顶端鸟兽鱼虫的(       ),斗拱粉壁的相映成趣,雀替木雕的巧夺天工,瓦楞里槽的美轮美奂……作为徽州民间工匠精雕细琢十年一剑的重要成果,马头墙成为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

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11-18更新 | 217次组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的自然启蒙中,“万物为人所有、万物为人所用”的实利主义,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代人:只要可以吃的动物,皆入锅上桌;只要可以锯板的树木,都出山进市;       甲 。人把自己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主宰它们的生命。珠不知,我们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人的智慧应用于守护生命而非杀夺生命。在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生命与它们相依存。无论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尊贵, 。在自然中,我们需要学会卑微地自处。

我们不要麻木地活着。麻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麻木让我们不再敬畏生命,让我们失去对自然的敏锐直觉。而经常到原野中去,沐浴自然的光辉,敏锐的直觉也会慢慢恢复。当鹭鸟兴奋地在枝头起舞,当细雨窣窣在眼前低吟,当蛙鸣蝉噪沉睡于霜露,当绯红翠绿诉说着凋谢,我们见此心中会慢慢翻涌起原始情愫的白色浪花,会由衷发出“生命是多么可贵”的感慨。我们会知道,我们所经历的挫折和倦怠,实际上是那么微不足道,在自然中,我们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

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生机活力和沉寂凋零写得形神毕现。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自然时直觉的纯粹和情绪的激荡。
C.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全面地展现自然事物的各种情态,又增添语言的魅力。
D.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从视听角度写出了动物的状态和植物的情态,特点鲜明。
2.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有人认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我们在自然中能感知到生命的宽阔”更好,你是否赞同,请阐明理由。
2021-03-07更新 | 3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