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江西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一模 2024-05-25 34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226日,首部中国原创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千秋诗颂》于CCTV-1综合频道播出。据介绍,《千秋诗颂》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的200多首诗歌,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以下简称上海AI实验室)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打造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还原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与场景。

据上海AI实验室介绍,《千秋诗颂》是首部在电视上播出的AI动画片。该片借助大模型技术,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都基于央视听媒体大模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制作,高度还原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是一场中国诗词与人工智能的双向奔赴

Sora的横空出世让文生视频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但事实上,文生视频并非一个新鲜事物。早在去年7月,上海AI实验室联合总台发布了央视听大模型,集合央视海量的视听数据,依托上海AI实验室的先进算法和大模型训练基础设施优势,运用AIGC技术,提升视听媒体制作的效率。

上海AI实验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能够理解中国古诗词,科研人员与节目导演一起,向大模型投喂了大量的精准数据,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国风、唐代、写意、工笔画等词汇,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人物、建筑和场景等美术图,美术风格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水墨、工笔等风格化传统审美。

文生视频大模型技术的飞速进步,让影视行业人员倍感焦虑,AI取代相关行业从业者的讨论也层出不穷。面对这一话题,《千秋诗颂》的导演表示:“AI不是要替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提升了效率。比如,传统的纯人工制作,我们团队一个月只能做一集,现在一个月可以做三集。

上海AI实验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创作者只要通过输入风格参考图片+提示词的简单操作,就能完成《千秋诗颂》的人物、场景等众多元素的生成。例如在生成人物时,先上传一张参考风格图片,再在概念设计描述中添加中国风、唐朝、中年、清秀、男性、淡绿色衣服等描述,而后点击生成概念,便能迅速生成一个人物形象。

据介绍,在同等预算的条件下,按照传统动画制作流程计算,《千秋诗颂》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在AIGC赋能下,制作周期缩短至4个月。

“AI动画能够利用先进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快速生成具有丰富细节和逼真效果的动画。相较于传统动画,AI动画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成本也显著降低。此外,AI动画还能模拟多种风格,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灵感和选择。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鹏进一步表示,AIGC的赋能将极大地改变动画的开发制作流程。通过自动化的工具和平台,从业者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场景设计、角色建模、动作捕捉等任务。这将大大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提高生产效率。然而,这种变化也将对从业者产生一定影响。首先,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以适应AI技术带来的变革。其次,他们的工作方式也将发生改变,需要更多地与机器合作,理解和运用AI算法和模型。

随着AI生成视频技术的快速迭代,AI视频进入大爆发期。今年,我们大概率可以看到不需要演员的较长的电影。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在Sora模型发布以后,沈阳就一直带领着研究团队探索AI电影的制作,但受技术限制,目前还处于短时长的预告片和非连续性的片段阶段。《千秋诗颂》的播出,让长AI电影的未来加速到来,也打开了文生视频的商业化应用与落地的想象空间。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AI视频生成模型迭代速度超预期,动画产业价值望迎重塑。动画等视频内容产业链可分为上游IP创意、中游拍摄剪辑与制作、下游内容分发三大环节,AI视频生成模型对重复劳动力占比最高的中游环节或产生最大影响,随着中游环节价值逐步被AI取代,上游环节IP创意的重要性有望不断凸显。

文生视频距离成熟应用和商业化落地还有多久,这是一个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但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来看,我认为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长。王鹏认为,从目前的效果来看,AI动画与传统动画相比还存在一些劣势,比如缺乏传统动画中的人情味和艺术性,在情感和细腻度上也不如传统动画,但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和数据的不断积累,文生视频的质量和效率将不断提高,为商业化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传统的娱乐和教育领域外,文生视频还可以应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等多个领域。王鹏说。

(摘编自《证券时报·首部国产AI动画(千秋诗颂)开播,文生视频应用落地提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2月26日,《千秋诗颂》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这是中国首部在电视上播出的AI动画片。
B.只有“投喂”大量相关的精准数据,才能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美术图和符合中华传统审美的美术风格。
C.目前,中国AI电影只能制作短时长的预告片和非连续性的片段。今年,有望看到较长的电影。
D.虽然目前AI动画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根据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这个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千秋诗颂》借助“央视听媒体”辅助制作,所以可以高度还原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
B.AI技术给影视从业人员带来极大威胁,但只要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能,多与机器合作,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C.AIGC的赋能能更高效地完成动画的场景设计、角色建模、动作捕捉等任务,所以,今后从业者主要负责上游环节的创意即可。
D.文生视频已经在传统的娱乐和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后还会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等领域得到应用。
3.根据文章末段王鹏的观点,最容易突显AI动画制作劣势的一项是(     
A.蛙闹碧池藏半影,芰荷旖旎正迎时。B.饿殍充途不忍睹,饥民载道甚堪怜。
C.自信登高无限景,心峰才是最高峰。D.裙拖凤尾随风卷,袖刺龙鳞映日鲜。
4.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时间发展
1950图灵(英)和麦卡锡(美)等计算机专家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引起了高度关注。
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政府资助,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吸引了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1978中国着手人工智能研究,经过多次研讨会和计划,逐渐赶超。
1997IBM的计算机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引起学术界震动,强调机器思维的重要性。
2030电影大片中AI生成内容的比例将从2022年的0%上升到90%。
A.政府的资助和规划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人工智能从可能性的提出到各领域广泛应用约用了80年时间。
C.计算机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可推知机器思维在未来将越来越重要。
D.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世界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5.AI技术对动画制作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3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考试(黄金二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

莫言

我家房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窄窄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

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①堤顶也就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了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河上有雾,雾很重,但不均匀,一块白,一块灰,有时像炊烟,有时又像落下来的云朵。

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小车轮子沙沙地响。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曲调很古老。节拍很缓慢。歌声悲壮苍凉。②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的歌声,空气因歌声而起伏,没散尽的雾也在动。

从爷爷唱出第一个音节时,我就把头拧回来,面对着爷爷,双眼紧盯着他。他的头秃了,秃顶的地方又光滑又亮,连一丝细皱纹也没有。瘦得没有腮的脸是木木的,没有表情。眼睛是茫然的,但茫然的眼睛中间还有两个很亮的光点,我紧盯着这两个光点,似乎感到温暖。

爷爷把车子推到草地上,竖起来,脱下褂子蒙在车轱辘上,带着我向草甸子深处走去。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

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迷蒙中感到爷爷在推我,睁眼爬起来一看,已是半下午了。

“星儿,快起来,天不好,得快点儿走。”爷爷对我说。

不知何时——在我睡梦中茶色的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好像射不到草甸子就没劲了。

“要下雨吗?爷爷。”

“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细绳子,说,“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

“爷爷,您可要推好,别轱辘到河里去。”

“使劲儿拉吧,爷爷推了一辈子车,还没翻过一回呢。”我相信爷爷说的是实话。爷爷的腿好,村里人都叫他“蹦蹦”。

大堤弯弯曲曲,像条大蛇躺在地上。我们踩着蛇背走。这时是绿色的光线照耀着我,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肚脐。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响声。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我惊叫一声。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斤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终于又伸出双手抓住了救命的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来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子半于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③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你累了吧?”

“不累,孩子。”

“这风真大。”

“唔。”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④“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划线句子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描写了路边的野草,“瑟缩”却“生机勃勃”,显示了野草倔强而有生命力的特点,与下文的人物性格相呼应。
B.第②句中“爬行”一词巧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低沉有力、悲壮苍凉,亦如同下文中人物的命运。
C.第③句中爷爷的眼泪表现了爷爷在与大风对抗后,产生了一种悲壮、幸福又痛苦的感觉,眼泪是生命崇高感的体现。
D.第④句爷爷的话看似表现他与大风相搏后一切皆无的失落悲伤,实则显示出他早已练就了承担这份厄运的坚忍的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叙述祖孙二人与风奋力相搏的故事,既展示了二人坚韧无畏的性格,同时给予了读者“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启迪。
B.本文采用了儿童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示了独特的乡村生活风貌,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C.全文运用了不少地道的乡土语言,如“抻抻你的懒筋”“别轱辘到河里去”,生动地展现了乡村风俗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全文叙述与描写相交织,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既推动了全文情节发展,又衬托了人物形象,这与《雷雨》中的环境描写作用相似。
8.文中爷爷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全文是如何塑造爷爷这一人物形象的?
9.有人说《大风》是中国版《老人与海》的故事,请分析概括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注:对比《老人与海》教材节选内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工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誠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节选自《商君书》,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
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材料一中“本事”的词义不同。
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
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治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通过剖析国民富裕与贫困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B.管仲通过对先王重视农业发展,而当时社会却追逐商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C.商鞅认为,如果官员治政勤勉,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将有利于荒地开垦。
D.如果朝廷有信誉,官员不肆意妄为,农民认真从事农业,不轻易转行,百姓就不会非议君主,官员也就不辛苦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2)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14.材料一中倡导通过“禁末作”来“利农事”。请概括这一观点在材料二的具体体现。
2024-05-23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景彝省闱宿斋二首(其二)

梅尧臣

昼日南宫雨后凉,斋严官重静于常。

庭前斗雀堕还起,栏下秋花落自香。

看尽云容天漏碧,读残书帙卷披黄。

九衢尘土莫能到,萧瑟微风叶响廊。

【注释】①景彝:王畴,字景彝,曹州济阳人,官至枢密副使。省闱宿斋:指在尚书省值宿。②南宫:即尚书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南宫雨后景色,从庭前斗雀、栏下秋花写到天上云容,依次写来,自然流畅。
B.诗人笔下的官舍别有一番情趣,以此表达了对王畴居官而不失娴雅之风的赞美之情。
C.与此时相比,尚书省平常的值宿生活枯燥无趣,那桌上的书卷已读破,书页亦泛黄。
D.南宫环境宁静,因为这里远离嘈杂喧闹的通衢大街,同时也因为人物内心的清净。
16.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南宫之静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奔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交代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所住的地方现在也成了“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前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观点。

(2)古代文人常以“影”表达孤独之感,比如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的心酸画面。

(3)五一节班上要办一期关于“劳动”的黑板报。小刚负责“诗海泛舟”栏目,请为小刚提供两句描写劳动场景的古诗文,如:“________________。”

2024-05-23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5月二模(一)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天是草原上的天。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

那云也奇怪。它仿佛不在天上,而在地上,应该说,就是在那天和地的交界上。像要往上飘,又像要往下落,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滴得下水来。忽然间云在空中活动起来,大块大块地往天边滑去,太阳马上就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天也骤然升高了,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那些云,都集中到一堆,落到天地的边缘上,好像是谁在那刷了一笔浓墨。想来那里一定会下大雨,让丰盛的草原畅饮一番。再等一会儿,这一“笔”勾销了,却又在天的另一边,添上了一笔。这看不见的笔挥来挥去,云层就汹涌而来,呼啸而去,忙个不停。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以及四海的龙王爷,在这一带的任务似乎特别繁忙,我真替他们累得慌呢。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草原毫无遮拦,开阔,坦率,一片碧绿”,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文本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一处,就某一种修辞手法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笔”字加了双引号,说说它具有什么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和文字表达需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进行遣词造句,背后体现的是思维和认知。现实中,不少年轻人正面临着表达匮乏的词穷困境——心中虽有千言万语,但表达出来就很匮乏,甚至________。

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最好办法是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的思维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身处信息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回避快浏览,但不能抛弃深阅读。对于经典作品,只有慢慢品味、反复咀嚼才能觅得好书中的真味,参透书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读书贵在________,要发扬的精神,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语言文字基本功。

在多读书、读好书的基础上,还应注重________。年轻人既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该进行语言交流时也不要逃避,假以时日,才能熟能生巧,使自己变得能说善写。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24-05-2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听劝,去这里玩真的不要带太多衣服。”“帮选,30万以内的车求推荐。”“听劝”最初只是网友们在玩梗,开玩笑式劝说一些特殊固执的网友,而现在从外出旅游的计划制定,到买车、就业等“人生大事”,尽管求助的内容五花八门,但“听劝”的态度如出一辙。

以往的青年曾经是反骨的代表。老人们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年轻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于“听劝”表现得异常主动、热情和诚恳。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6-90.4莫言(1955-)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酬和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21-220.65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