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范晔(398-44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2288564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诸将见王寻、王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

光武议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诸将怒曰:“刘将军何敢如是!”光武笑而起。会候骑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诸将遽相谓曰:“更请刘将军计之。”光武复为图画成败。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六月已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材料二:

太宗曰:“严刑峻法使众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靖曰:“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此败。臣案《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济焉。”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将军平生见小A敌怯B今见大敌C勇D甚E可F怪也G且复居H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文中指我们,与《孔雀东南飞》中“蹑履相逢迎”的“相”意思不同。
B.候骑,文中指侦察骑兵,与《使至塞上》中“萧关逢候骑”的“候骑”意思相同。
C.却,文中指退、后退,与《六国论》中“李牧连却之”的“却”意思相同。
D.克,文中指能、能够,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率军准备去阳关拦截王莽的军队时,遇上王寻、王邑的军队,众将领便掉头逃回昆阳.忧虑妻子儿女,并打算分散返回各自的城池。
B.面对城外列队数百里的敌军,光武帝为大家谋划成败的计策,并安排王凤、王常守城,自己则与宗佻等十三人骑马到城外去召集人马。
C.光武帝率领敢死队从城西水上冲击敌军的中坚部队,使得敌军混乱起来,乘着锐气摧毁敌阵,城中人马也冲出来,内外夹攻,击溃王莽的军队。
D.唐太宗不明白光武帝为什么能击败王莽的百万雄师,李靖就以陈胜、吴广击败秦军为例,说明光武帝对自己的军队也采用了严刑峻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
(2)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
5.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颍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①玄纁:指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B.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C.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D.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文中意是后者。
B.博士,职官名,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具有学术顾问的性质。
C.公车,汉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征召及受理章奏,也是应召者所诣之处。
D.万钟,指朝廷发放或赏赐给官员的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英学识渊博,虽隐居治学,学者仍慕名前往拜师。州郡和公卿推荐他做官,他都不应。
B.樊英刚正不阿,面对皇帝的威慑,他针锋相对。皇帝虽折服不了他,但依然很敬重他。
C.樊英多次拒绝征诏,后勉为其难担任五官中郎将,又称病重。后皇帝恩准他辞官归隐。
D.樊英身体不适,妻子派侍女探望问候,樊英起身回拜,可见樊英是一个端谨重礼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异万乘之尊,叉可得而贱乎?
(2)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
5.樊英颇有治国之能,为何担任要职后却“无奇谋深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1-12-05更新 | 1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居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作《宾戏》以自通焉。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这里指当时学术上的各种学说。
B.兰台,汉代宫中藏书处,由御史中丞掌管,东汉设兰台令史,负责管理书籍。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颂,原指各地采集献给周天子的本地民间歌谣,这里指以颂扬为主的文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年少有才,博学多识。他九岁能诵诗作文,长大之后博览群书,深入钻研各家各派的思想言论,把握要旨,不拘泥于字句。
B.班固欲成父业,私编前史。班固的父亲生前编辑前史,内容不够详细,班固潜心钻研,二十多年后终于私下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
C.班固能文善辩,倍受恩宠。他以一篇《两都赋》反驳西宾的言论;朝堂议事时,他受命向公卿们提出疑问,深得皇帝赏识。
D.班固审时度势,思虑长远。北匈奴派使者前来进贡,求和亲,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班固从现实与长远考虑,主张以施恩方式对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
(2)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5.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2023-08-31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封宣平侯。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无子,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

材料二: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才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不培而自长,材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才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伤至公之道。

(节选自明朝宋濂《送会稽金生序》)

【注释】①枥:通“栎”,劣质木材。

1.材料二中波浪线部分需要三处断句,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天下A之人B不肖者C常多D而才者E常少F不肖者G如野蒿H山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怪而问之”中“怪”的意义是“感到奇怪”,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中“怪”的意义相同。
B.“数年卒,无子,国除。”从文言句式角度看,既是省略句,也是被动句。
C.共工,官署名。此官所掌有两说,一说为水官,掌水;一说为工官,为百工之长。王莽时期,改少府为共工。
D.徙,是调职的意思,不表示升官。文中宋弘徙封宣平侯,表示一般的调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弘忠贞刚烈,拒绝从贼。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派人逼迫他做官;无奈之下,他投水自尽,装死避开了赤眉军的征召。
B.宋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皇帝多看了几眼新屏风的美女图,宋弘发现后,严肃进言批评;皇帝当即笑着接纳了意见。
C.宋弘清廉自守,品行高洁。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贪恋财物;所获得的租俸都拿出来赡养各大家族的人,家中没有一点积蓄。
D.宋弘忠于婚姻,不贪富贵。皇帝发现姐姐湖阳公主对宋弘有意,帮忙从中撮合,没想到被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为由婉言拒绝。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请综合材料一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才。
2023-09-23更新 | 1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