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229176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秋七月丙辰,渊入雀鼠谷,壬戌,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代王侑遣虎牙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骁果数万屯河东以拒渊。会积雨,渊不得进。雨久不,渊军中粮乏。裴寂等皆曰:“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世民曰:“还守太原,一城一地为贼耳,何以自全!”李建成亦以为当然。渊乃悟。八月,己卯,雨霁。庚辰,李渊命军中曝铠仗行装。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建成、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使殷开山趣召后军。后军至,渊欲使军士先食而战,世民曰:“时不可失。”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材料二: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太宗曰:“彼时少却,败大事,曷谓奇耶?”靖曰:“凡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渊A建成B战C小却D世民与军头临淄E段志玄F自南原引兵G驰下H冲老生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古代的纪时方式,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意思相同。
B.止,指停止,与《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止”用法不同。
C.趣,指立即、立刻,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词义不同。
D.几,指几乎,差一点,与《登泰山记》“磴几不可登”中的“几”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过天晴后,李渊命令士兵晾晒兵器铠甲等行军打仗的装备,并率领军队往东南方向进发霍邑,然后兵分两路,将霍邑城包围。
B.宋老生据险固守,后来无法忍受李建成、李世民的咒骂,率领士兵从东门南门分道杀出,最终不但被击败,而且还被刘弘基斩杀。
C.李世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斩杀数十人,不仅所用的两把战刀砍出缺口,甚至衣袖上沾满鲜血,直往下流,他甩掉后继续投入战斗。
D.李靖认为李建成在交战时从马上掉下来,并且右军向后退却的行为迷惑了敌军,使敌军急切进攻,最后敌军大败,是变“奇”为“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2)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
5.根据李靖的分析,请推断霍邑战争胜利的原因。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言文,翻译下列文中加线的句子

信①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士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②,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注] ①信:韩信。 ②上:指刘邦。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
2.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2016-11-18更新 | 5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狄仁杰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①犯法,善才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②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

材料二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选自《旧唐书·狄仁杰传》)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                           绳:衡量
B.具有等差                           等差:等级次序
C.仁杰                           按:审查
D.乃长史蔺仁基                    诣:造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狄仁杰资授汴州判佐       乃遣武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候云移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C.卿得权善才便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
D.公远使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4.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还是孩童之时,面对世俗官吏的干扰,只是专心读书,在书中与圣贤神游,表现出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B.狄仁杰崇孝重友。狄仁杰曾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同僚郑崇质出差。当时狄仁杰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看到狄仁杰之举,他感到羞愧,于是和好如初。
C.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D.材料一中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2020-04-18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嫉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注】病钩,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曰: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乎,司空马!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繓:指武安君,李牧名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B.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C.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D.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称,指崤山以东,战国七雄除秦国外,其他六国都在崤山以东。
B.刀笔,古人在竹简上记事,用刀刮去错字,后以刀笔称公文,文中指管公文的官吏。
C.“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与“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悉”含义相同。
D.“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觞”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马认为秦国攻打赵国时既担心赵国境内守卫,又唯恐其他诸侯国前来救援,所以如果赵国以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秦国必然接受并退兵。
B.司空马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军队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认为武安君是赵国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但赵王听信谗言,因此武安君的悲剧命运无法逆转,契合《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说法。
D.韩仓以武安君向赵王敬酒时手握匕首为由宣其死罪,尽管武安君为自己辩解称那是自己因病而用木头做的假臂,依然无法摆脱被赐死的命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衔赂以自强,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2)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嫉贤妒功臣。
2023-01-10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