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三 二模 2024-05-23 34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汉字是书写汉语的表意文字,是五六千年从未间断的、因义构形的文字系统。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古老的汉字中,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首先,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把相关的汉字聚合起来,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产文化类型。

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能看到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的接触以及对它们精细的观察,这种观察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文化呢?原始时代,人与动物共生、共处,通过观察动物,人们认识到那些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的猛兽,也发现了一些可以和人类共存,或者适合捕猎的动物。而到了游牧时代,人们开始驯养野兽,并不断地寻求水草来养活自己的牲畜。具体来说,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些汉字的字形中,反映出古人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如动物的古文字象形字,大都能突出它们外形的特点:“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兔”突出它的短腿和短尾巴,“马”突出奔跑时飞扬飘舞的鬃毛,各有区别。牛和羊只描绘它们的头部——牛角上卷,羊角下弯,区分很明显。这说明人们对动物观察的敏锐,反映不同动物区别的细致。正是因为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才会有近距离的细致观察。

面对这么多的动物,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既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它们的样态,又能够有所区别、不为混淆,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知道,文字和图画是不一样的,文字要在自身的符号体系中找到与其他文字形体的区别;古人对动物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那时候的人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看从“犬”的一些字反映出人与狗怎样的关系:

(猝)(默)(狱)(独)

一方面,狗在古代多为猎犬,行动迅猛,速度很快。第一个“猝”字,《说文解字》说“犬从草暴出逐人也”,说的是狗在草丛中藏着,“噌”一下就窜出来的样子,这也是成语“猝不及防”的含义。第二个字是“默”,沉默的“默”为什么从“犬”呢?《说文解字》有一个解释,“犬暂逐人也”,“暂”是“快速”的意思,狗飞快地追逐人,这是什么狗呢?这是护卫的狗,它要追赶、保护自己的主人。在主人跟前狗是不叫的,因此与“沉默”有关。

一方面,狗从很早起就在人们生活中负责看门、看家。上面第三个是“狱”字,“狱”在今天指监狱,在古代是“打官司”的意思。打官司有原告、被告,要通过辩护来确定是非。和“狱”字有关的,还有“坐”字,也有“诉讼”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狱”字说,“二犬所以守也”,是用狗看着打官司的两个人,不让他们跑掉。最后一个是“独”字,《说文解字》有一个十分形象的说解:“羊为群,犬为独也。”这是什么狗呢?是牧羊犬。大家如果见过放牧的话.就会知道,一定是一只狗管着一群羊。总之,狗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帮助打猎,也可以作护卫来看守,还可以放牧。在这些从“犬”的字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

当然,随着原始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发展,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进入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汉字中。

(摘编自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出现之前的古老文化之所以没被保存下来,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是因为缺乏载体不能被记录下来。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C.原始时代,人类与动物共生共处,这为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接触及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提供了条件。
D.“猝”“默”等汉字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特征的精准把握,反映出汉字是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符号化文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是因义构形的文化活化石,我们可从古人描述穿着的“葛衣”“襟袖”“绫罗”等词语中知晓“葛”“襟”“绫”的质地。
B.“牛”是甲骨文中较早产生的象形字,据此推断,《诗经》中“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中的“特”,可能指含牛在内的兽类。
C.古人在创造与动物有关的汉字时,最常用的办法是抓住动物外形的显著特点,既要逼真形象,又要做到物与物之间不混淆。
D.汉字中充分体现农耕文化,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我们可以从农耕用具“耒耜”、农耕行为“耕耘”等字词中获得启示。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观点的一项是(       
A.小篆中,“草”写法为“”,“禾”写法为“”,“兼”写法为“”。
B.《说文解字》中,“竹”为“冬生草也”,“木”理解为“凡木之属皆从木”。
C.“男子”的“男”原为从田从力,言“用力于田”,其中的“力”即为农具。
D.浙江“上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显示,一万年前,中国就已开始栽培水稻。
4.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仿照例句,对下列文字进行解读,体现古人对动物观察的敏锐。
汉字甲骨文解读
鹿

突出头上枝杈般的犄角






5.在学习“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时,为增进同学们对汉字的了解,丰富文化认知,高一(1)班举办了“汉字探秘”解说活动。请你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从下列文字中选取两个汉字,从汉字的表意功能及文化功能两方面,对所选汉字进行解说。每个字的解说不超过60字。
      尘(塵)
2024-04-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①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

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场院的婆姨、女子们嘻嘻哈哈地冲我嚷、“让老汉儿唱个《光棍哭妻》嘛,老汉儿唱得可美!”破老汉只做没听见,调子一转,唱起了《女儿嫁》:“一更里叮当响,小哥哥进了我的绣房,娘问女孩儿什么响,西北风刮得门栓响嘛哎哟……”我和老汉赶着牛走出很远了,还听见婆姨、女子们在场院上骂。老汉冲我眨眨眼,撅一条柳条,赶着牛,唱一路。

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

留小儿常常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②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留小儿最常问的还是天安门。“你常去天安门?”“常去。”“常能照着毛主席?”“哪的来,我从来没见过。”“咦?!他就生在天安门上,你去了会照不着?”她大概以为毛主席总站在天安门上,像画上画的那样。有一回她趴在我耳边说:“你冬里回北京把我引上行不?”我说:“就怕你爷爷不让。”“你跟他说说嘛,他可相信你说的了。盘缠我有。”“你哪儿来的钱?”“卖鸡蛋的钱,我爷爷不要,都给了我,让我买褂褂儿的。”“多少?”“五块!”“不够。”“嘻——我哄你,看,八块半!”她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有两张一块的,其余全是一毛、两毛的。那些钱大半是我买了鸡蛋给破老汉的。

在后山上拦牛的时候,远远地望着后沟里的那眼土窑洞,我问破老汉:“那婆姨怎么样?”“亮亮妈,人可好。”他说。我问:“那你干嘛不跟她过?”“唏——老了老了还……”他打岔,“算了吧!”我说:“那你夜里常往她窑里跑。”我其实是开玩笑。“咦!不敢瞎说!”他装得一本正经。我诈他:“我都看见了,你还不承认!”他不言传了,尴尬地笑着。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③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

碰上下雨下雪,我俩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作什么嘛。”“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我随便问。他抓抓那几根黄胡子,用烟锅儿在烟荷包里不停地剜,瞪着眼睛愣半天,说:“咋!让你把我问着了,我也不晓得咋价日鬼的。”然后又愣半天,似乎回忆着到底是什么原因。④“唉,毯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带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毯!要不,我的留小儿这阵儿还愁穿不上个条绒袄儿?”

有一回我半夜起来去喂牛,借着一缕淡淡的月光,摸进草窑。刚要揽草,忽然从草堆里站起两个人来,吓得我头皮发麻,不禁喊了一声,把那两个人也吓得够呛。一个岁数大些的连忙说:“别怕,我们是好人。”破老汉提着个马灯跑了过来,以为是有了狼。那两个人是瞎子说书的,从绥德来。天黑了,就摸进草窑,睡了。破老汉把他们引回自家窑里,端出剩干粮让他们吃。陕北有句民谣:“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汉和两个瞎子长吁短叹,唠了一宿。

第二天晚上,破老汉操持着,全村人出钱请两个瞎子说了一回书。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节选自《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照着:望见。②大: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遥远”二字既有空间上偏僻、遥远的意思,也蕴含了作者对清平湾的怀恋之情。
B.破老汉用“破嗓子”唱的山歌却能打动人们,是因为他的山歌中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C.留小儿在与“我”的对话中表现出懂事、天真烂漫、面对苦难而乐观的个性,令人怜惜。
D.“那些年月啊!”是“我”对破老汉儿子病死的感慨,体现“我”对个体生存命运的思考。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绵延不断”强调“黄”的范围,突出清平湾贫瘠的生活环境,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B.句子②中的“不亚于那道银河”,强调北京对留小儿的吸引程度,突出她对北京的好奇和向往。
C.句子③中“一丛丛”“一丛挨着一丛”,从数量和形态的角度描写野花,富有层次感,突出秋天的生机。
D.句子④中“毯毛擀不成个毡……”,用陕北俗语使小说叙事更为顺畅自然,突出破老汉憨厚老实的形象。
8.小说以抒情与留白的方式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采用散文化叙事的写法,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秋七月丙辰,渊入雀鼠谷,壬戌,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代王侑遣虎牙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骁果数万屯河东以拒渊。会积雨,渊不得进。雨久不,渊军中粮乏。裴寂等皆曰:“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险,未易猝下。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李世民曰:“还守太原,一城一地为贼耳,何以自全!”李建成亦以为当然。渊乃悟。八月,己卯,雨霁。庚辰,李渊命军中曝铠仗行装。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建成、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使殷开山趣召后军。后军至,渊欲使军士先食而战,世民曰:“时不可失。”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材料二: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太宗曰:“彼时少却,败大事,曷谓奇耶?”靖曰:“凡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渊A建成B战C小却D世民与军头临淄E段志玄F自南原引兵G驰下H冲老生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古代的纪时方式,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意思相同。
B.止,指停止,与《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止”用法不同。
C.趣,指立即、立刻,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词义不同。
D.几,指几乎,差一点,与《登泰山记》“磴几不可登”中的“几”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过天晴后,李渊命令士兵晾晒兵器铠甲等行军打仗的装备,并率领军队往东南方向进发霍邑,然后兵分两路,将霍邑城包围。
B.宋老生据险固守,后来无法忍受李建成、李世民的咒骂,率领士兵从东门南门分道杀出,最终不但被击败,而且还被刘弘基斩杀。
C.李世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斩杀数十人,不仅所用的两把战刀砍出缺口,甚至衣袖上沾满鲜血,直往下流,他甩掉后继续投入战斗。
D.李靖认为李建成在交战时从马上掉下来,并且右军向后退却的行为迷惑了敌军,使敌军急切进攻,最后敌军大败,是变“奇”为“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
(2)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
14.根据李靖的分析,请推断霍邑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4-04-1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莎草被长洲

汪元量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

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尘满面,谁伴我、广寒游。

【注】①宋末元初诗人,钱塘人,原为南宋宫廷琴师,元军陷临安,被俘北去,随三宫留侍燕京。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景点题,虚写故乡草覆长滩、水拍江岸的景象,为全词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
B.“搔短鬓”和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情感却截然不同。
C.下片“记当年、一片闲愁”与当下身居边塞、客思难解的境况形成对比,表达故国之思。
D.全词语言典雅,多处化用典故,其中“西北高楼”“舞罢羽衣”“广寒”等更是一语双关。
16.汪诗多记国亡前后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请谈谈本词“悲”在何处?
2024-04-1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陈涉起兵攻秦时天下人的反应。

(2)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用“____________”直言愁思,通过“行、叹、坐”一系列外在的行为揭示其心中挥之不去的“愁”,挥之不去便想通过喝酒来排解,于是“____________”。

(3)“菊”作为花中隐逸者,素有“君子”之称,与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多被赋予隐逸淡泊、坚贞高洁的品质或愁苦感伤的情感,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蟋蟀声涌出来,我止步。只见一位的老叟,坐在石板上,手捧着装满栀子花的竹筛,怀里还抱着满满一竹篓。即使盖着纱布,依旧掩不住花的清香。他不吆喝,只静静地坐在那里,悠悠地吸他的烟。老叟注意到了我的目光,“这花带回去用水养着,一夜就全开了,完全变样哩!”话语的轻松与他苍老的面容很不般配。

地拨弄着扎得利利落落小巧精致的一束束小花苞,挑了两大捆……

清晨,我打了个寒噤醒来,迷人的芬芳浸透了房屋。我箭步冲到窗前,阳光恰好从缝隙间投进来,果真,只一夜,养在水里的栀子花全开了,素洁的花朵缀满枝头。

细瓶口伸出的花枝,因过分繁茂而拥抱成半球状。细腻而柔绵的花朵晶莹润泽,玲珑剔透,仿佛美玉雕琢,淡雅而没有一丝装饰,纯净而没有一星杂质。每一片花瓣都舒展到极致,洁白锦密的花瓣簇拥着淡黄的花蕊,气宇轩昂,姿态动人。

满满的诗意,不是吗?这些树上剪下的花枝与花苞,该是多么娇弱。然而它们没有凋落,没有枯萎,而是汲取养分,努力生长,昂然挺立,尽情绽放。这种诗意,源自不屈服、不退缩,源自骨子里的桀骜不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描写呈现“满满的诗意”,这是如何做到的?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4-04-1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和散文不同:在散文里,米变成饭;在诗歌里,米变成酒。酒和饭的区别,不仅是液体和固体的区别, :饭可以吃饱,是实用的;而酒可以醉人,不是实用的。更为突出的是,诗歌的想象性不仅表现在形与形、形与质之间的关系上,而且在情与理的矛盾之间还表现出一种变异的逻辑。这一点西方没有直接概括,而中国古典诗论总结出了“无理而妙”的现象。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理岂可废乎?无理而妙者,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但是于理多一曲折耳。”一个商人的妻子,这样轻率地说宁愿嫁给船工,这自然是不大符合当时世俗之“理”的。但这里有情。船工弄潮而归期有信, 。从珍惜青春的价值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理”。这是把男女爱情放在一切之上的那种“理”,是一种以情为纲的审美的“理”。它不是吴乔所反对的那种“浅直无情”的干巴巴的“理”,     ③ ,但对诗来说是很妙的“理”。这个“理”是一种情感的逻辑。比实际的客观的理性的逻辑多了一个曲折,这就叫“情理交融”。

20.下列句子中的“这样”与文中加点的“这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
B.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目标远大,笃定执着,这样的朋友我们要多交。
C.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竟在他书房里,寻到了我想要的这样一本书。
D.在这样高级的审美活动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人之为人的骄傲和自豪。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22.请根据文本内容,为“无理而妙”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0字。
2024-04-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上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信任他人而怀疑自己。那么,该如何平衡对他人的信任与对自己的怀疑,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史铁生(1950-2010)  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羁旅思乡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情境补写  压缩语段  词的语境义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