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229176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汉字是书写汉语的表意文字,是五六千年从未间断的、因义构形的文字系统。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古老的汉字中,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首先,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把相关的汉字聚合起来,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产文化类型。

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能看到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的接触以及对它们精细的观察,这种观察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文化呢?原始时代,人与动物共生、共处,通过观察动物,人们认识到那些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的猛兽,也发现了一些可以和人类共存,或者适合捕猎的动物。而到了游牧时代,人们开始驯养野兽,并不断地寻求水草来养活自己的牲畜。具体来说,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些汉字的字形中,反映出古人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如动物的古文字象形字,大都能突出它们外形的特点:“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兔”突出它的短腿和短尾巴,“马”突出奔跑时飞扬飘舞的鬃毛,各有区别。牛和羊只描绘它们的头部——牛角上卷,羊角下弯,区分很明显。这说明人们对动物观察的敏锐,反映不同动物区别的细致。正是因为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才会有近距离的细致观察。

面对这么多的动物,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既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它们的样态,又能够有所区别、不为混淆,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知道,文字和图画是不一样的,文字要在自身的符号体系中找到与其他文字形体的区别;古人对动物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那时候的人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看从“犬”的一些字反映出人与狗怎样的关系:

(猝)(默)(狱)(独)

一方面,狗在古代多为猎犬,行动迅猛,速度很快。第一个“猝”字,《说文解字》说“犬从草暴出逐人也”,说的是狗在草丛中藏着,“噌”一下就窜出来的样子,这也是成语“猝不及防”的含义。第二个字是“默”,沉默的“默”为什么从“犬”呢?《说文解字》有一个解释,“犬暂逐人也”,“暂”是“快速”的意思,狗飞快地追逐人,这是什么狗呢?这是护卫的狗,它要追赶、保护自己的主人。在主人跟前狗是不叫的,因此与“沉默”有关。

一方面,狗从很早起就在人们生活中负责看门、看家。上面第三个是“狱”字,“狱”在今天指监狱,在古代是“打官司”的意思。打官司有原告、被告,要通过辩护来确定是非。和“狱”字有关的,还有“坐”字,也有“诉讼”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狱”字说,“二犬所以守也”,是用狗看着打官司的两个人,不让他们跑掉。最后一个是“独”字,《说文解字》有一个十分形象的说解:“羊为群,犬为独也。”这是什么狗呢?是牧羊犬。大家如果见过放牧的话.就会知道,一定是一只狗管着一群羊。总之,狗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帮助打猎,也可以作护卫来看守,还可以放牧。在这些从“犬”的字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

当然,随着原始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发展,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进入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汉字中。

(摘编自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出现之前的古老文化之所以没被保存下来,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是因为缺乏载体不能被记录下来。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C.原始时代,人类与动物共生共处,这为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接触及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提供了条件。
D.“猝”“默”等汉字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特征的精准把握,反映出汉字是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符号化文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是因义构形的文化活化石,我们可从古人描述穿着的“葛衣”“襟袖”“绫罗”等词语中知晓“葛”“襟”“绫”的质地。
B.“牛”是甲骨文中较早产生的象形字,据此推断,《诗经》中“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中的“特”,可能指含牛在内的兽类。
C.古人在创造与动物有关的汉字时,最常用的办法是抓住动物外形的显著特点,既要逼真形象,又要做到物与物之间不混淆。
D.汉字中充分体现农耕文化,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我们可以从农耕用具“耒耜”、农耕行为“耕耘”等字词中获得启示。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观点的一项是(       
A.小篆中,“草”写法为“”,“禾”写法为“”,“兼”写法为“”。
B.《说文解字》中,“竹”为“冬生草也”,“木”理解为“凡木之属皆从木”。
C.“男子”的“男”原为从田从力,言“用力于田”,其中的“力”即为农具。
D.浙江“上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显示,一万年前,中国就已开始栽培水稻。
4.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仿照例句,对下列文字进行解读,体现古人对动物观察的敏锐。
汉字甲骨文解读
鹿

突出头上枝杈般的犄角






5.在学习“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时,为增进同学们对汉字的了解,丰富文化认知,高一(1)班举办了“汉字探秘”解说活动。请你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从下列文字中选取两个汉字,从汉字的表意功能及文化功能两方面,对所选汉字进行解说。每个字的解说不超过60字。
      尘(塵)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编纂年代最早的总集,脍炙人口。萧统为之作序,阐明编纂意图、选录范围,也体现了其文章审美的观念。

《文选》的编纂,是以当时存在的诸家别集和总集为基础的。西晋以来,已有各种总集的编纂,其中如华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是分体编辑的大规模总集,尤其能给《文选》的编辑提供很大的方便。既然是在集部书的基础上编成,那么基本上不收录经、子、史部书籍里的文字,是当然的。那首先是一个体例上的问题。不过萧统在《文选序》里并未明说这一点,而是从另外的角度说明其不收录经、子、史书的缘故。他说,经书是教人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何做人的,它们出于圣人之手,“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地位太崇高了,因此不能割裂截取当作一般文章那样编入总集。《老》《庄》《管》《孟》那样的子书“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作者的意图是要阐发某种思想主张,而不把文辞的美恶优劣放在重要地位,所以也不选。流传下来的忠臣贤人、谋夫辩士的话语,有些是美好动听的,但当初只是口头表述,并非写成的文字,也就不选。至于史书,是记载事实而寄寓褒贬的,也与单篇文章不同,当然也不入选。由这样的说明看来,萧统认为集部文章与经、子、史文字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即集部文章应该是“以能文为本”的,亦即应该特别讲究文辞的运用的。《文选》就是要从这种讲求文辞的文章里选录其佼佼者。

《文选序》还有一段话更鲜明地体现了这样的选录宗旨。萧统说,虽然不选史书,但是史书里的序、论、赞、述却是要选载的。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些文字是“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既然“事出于沉思”,那么就“义归乎翰藻”。意思是说,史书里的序、论、赞、述与书中一般叙事的文字不同,它们是很注意文采的,作者写作它们时在文辞运用方面是精心构思的,因此理当归属于讲求文辞的一类,也就应该选录于《文选》之中。总之,萧统是说,《文选》里选载的都是特别讲究文辞运用的文章。

那么,该怎么讲究呢?怎样的文辞才是萧统心目中的好文章呢?从“辞采”“文华”“翰藻”等词语,可以体会到,萧统要求文辞博富而美丽。《文选序》说:“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文学语言同社会生活里的种种事物一样,是从简单质朴向着精巧华丽发展的。这是萧统的文辞发展观,也是他心目中一个基本的文章审美标准。文章好不好,首先看它的辞采是否漂亮。应该说,这不仅是萧统个人的审美观,而且是他那个时代具有的普遍性的标准。

(摘编自杨明《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章审美观念》)

材料二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确实,在晋宋之际,自然山水已从此前的比德兴情转而虚灵化、情致化,成为审美的客体,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的集中涌现,从创作实践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英俊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以及萧统的《文选》,彼此之间的论述构成了所谓的‘同时代人’的历史意识。”就山水审美来说,这种“历史意识”即是对自然山水进入审美视野的思考,亦即对山水美学的建构。

萧统《文选》在多个层面体现了对山水文学的重视,最为明显的是在诗歌分类中列入“游览”“行旅”两个大类,选录了数量不菲的山水诗作。其中“游览类”共选录11人的23首诗,所选均是晋宋以来对山水进行“持续正面书写”的作品。殷仲文入选之诗为《南州桓公九井作》,是随桓玄游览安徽当涂九井山后的作品,“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以下六句,写景中融入个人情感,与其时盛行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拉开了距离。谢混(字叔源)入选之诗为《游西池》,其中“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备受称道的写景名句。沈约称“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足见二人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中的关键人物,萧统选入《文选》的这两首诗,恰恰是他们描写山水的代表作品。从中所能看到的,是脱离过去在孙绰、许询的诗中所能看到的那种抽象地阐说玄理的方向,明确地转向具体的山水描写。

“行旅类”共收录11人的34首诗。其中谢灵运的行旅诗作,逐物推迁,怀新寻异,山行水涉,处处皆景自他以后诸人入选的作品,多数已是典型的山水诗了。由此可见,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山水诗”的概念,但在“游览”“行旅”两大类中已大量选入了山水之作,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声色大开”的时代风潮。

(摘编自赵厚均《〈文选)与山水美学的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统在编《文选》时受益于当时分体编辑的大规模总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他选择文章的标准。
B.萧统虽然没有明确选文体例的标准,但他在解释选文原因时还是指出了经、子、史部等书中内容的不足。
C.萧统将晋宋以来对山水进行“持续正面书写”的大量诗作选入《文选》,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进入审美视野的思考。
D.《南州桓公九井作》和《游西池》之所以能入选《文选》,这与它们一改当时抽象说理的文风而对山水进行具体描写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统认为经书是出于圣人之手,所以没有把它们作为普通的文章收录进《文选》。
B.萧统在选文时非常注重文辞的优劣,致使史部书籍里的文字均因不符合标准而落选。
C.宗白华的经典论断,表明晋代时期的山水作品体现了外在自然和内心情感的有机关系。
D.《文选》将“游览”“行旅”列为两类,说明萧统在编选时对山水文学的重视。
3.下列选项,最符合萧统《文选》入选“游览”类标准的一项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B.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D.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4.在萧统看来,那些没有选入《文选》的作品有何共同的特点?萧统确定此标准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古代文人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这一群体形成了多样的文化自信、文化情怀。萧统编纂《文选》,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和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18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然万物不仅为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心灵慰藉。有形有色的自然很容易引起人类的关注,同时,也使得我们开始进一步欣赏自然,将其描摹图绘,或是为了形象记录,或是为了美学欣赏。世界各地一直都保留着图绘自然的传统,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绘画统称为“博物绘画”。既然称其为“博物”,那么这类绘画一定要反映画者对自然的观察,呈现出自然物的显著特征,换言之,博物绘画不一定描绘得最为逼真,但一定要将其最鲜明的特征表现出来。这种以真实观察为基础的绘画,传统上主要用于图像化的记录自然物,或是艺术化的捕捉自然美。随着科学的兴起,博物绘画分化出新的功能,用以辅助自然科学研究,最常见的便是生物科学绘图。

博物绘画在中国古已有之,我们的祖先很早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例如,五代宫廷画家黄签所绘《写生珍禽图》颇具艺术表现力,画家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清代蒋延锡所给《塞外花卉图》中,记录下他在塞外观塞到的66种野生花卉。在传世的大量绘画作品中仍不乏博物绘画,它们还有待于人们深入发掘。

中国博物绘画在二十世纪初才真正走向独立发展,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性的博物绘画逐渐为国人所熟知。这类服务于科学研究的绘画被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其中创始性的代表画家是冯澄如。他在二十世纪前期绘制了中国最早一批生物科学绘图,并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新中国成立后,这类博物绘画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生物资源普查以及动植物志书的编纂推动了生物科学绘图的发展,这类博物绘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代表性的成果便是历经半个多世纪陆续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两套丛书汇集了众多画家的数万幅作品,由此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物科学绘画风格。进入21世纪,随着大型动植物志书编纂工作的完成,服务于科学的博物绘画创作进入低潮阶段,但全社会对自然生态的持续关注,赋予了博物绘画新的使命:逐渐从单一服务于科学研究转变为对公众的科学普及和艺术熏陶。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之前从事专业科学绘图的画家逐渐使自己的创作风格更贴近大众审美需求,以达到科学与艺术宣传并举的效果。

现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图绘自然的活动之中。与之前经过培训的专业科学绘图画家不同,他们有着各自的艺术背景,并巧妙地将自身具备的艺术技能融入创作当中,使得现阶段博物绘画展现的主题和艺术风格有了极大的拓展。这两个博物绘画的主要创作群体不断融合交流,是当前博物绘画发展的好兆头。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也为博物绘画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这门描绘自然的艺术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补充,人们将在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视觉图景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重断审视自然,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摘编自王钊《图绘自然博物绘画在中国》)

材料二:

摄影,能够把植物植株的形状、色彩等非常真实地呈现出来。但也恰恰是这种真实的还原,画面中的信息就非常多,导致我们对这种植物特征的把握受到影响。但是手绘就不同了。手绘可以清晰地画出一株植物的特征,尤其是植物叶片的形状、纹路等,手绘可以画得非常清晰,而我们都知道,叶片的形状和纹路,往往是辨认植物的重要依据。这里面其实涉及手绘与摄影不同的技术特点。摄影要突出一个叶片的形状和纹路,主要靠光线明暗等来勾勒,而手绘的基本手段是线条,有比线条表现纹路更直接、更有优势的吗?

手绘可以把人眼看植物的视野画到纸面上,而摄影只能拍摄出取景框里的景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手绘图会感觉很自然、很“开阔”,而照片却容易有一种局促感。另一方面,摄影一个画面只能拍一个视角,并且遵循客观透视的规律,任何角度都会有某些位置的变形。而人在手绘时,可以把多个视角的信息画在一起,并且可以以人的“主观透视”,让任何位置都不变形。手绘植物既可以把一株植物的各个方面如叶、花、茎等不同部位任选画在一个画面上,也可以把植物不同季节的状态画在一个画面上,如把春天的叶与秋天的果画在一起。而摄影在这两方面都难以做到,只能拍多张不同的照片。尤其在时间上,手绘可以画此时的植物,也可以画彼时的植物,画出人对植物的记忆。而摄影在这方面就办法不多了。

(摘编自张连友《发现手绘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绘画用以辅助科学研究是随着科学的兴起才具有的功能,传统的博物绘画不过是为了图像化的记录自然物或艺术化的捕捉自然美。
B.我国最早的博物绘画可以追溯至五代时期,当时的宫廷画家黄签在绢素上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C.冯澄如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科学绘图形式相融合,绘制了生物科学绘图,是将博物绘画应用于我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创始性画家。
D.摄影,能够逼真地表现植物的形状、色彩,只要通过光线明暗的勾勒,就可以突出一株植物的特征,尤其是植物叶片的形状、纹路。
2.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绘画的一项是(     
A.宋徽宗赵佶御笔彩绘的《芙蓉锦鸡图》《五色鹦鹉图》。
B.清代宫廷洋画家郎世宁将西洋画与中国画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绘制的《花鸟图册》。
C.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冈元凤对《诗经》中动植物进行图释,用笔精细、描摹真切的《毛诗品物图考》。
D.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包含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牲畜、车轿船只、房屋建筑的《清明上河图》。
3.如何推动中国博物绘画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1-14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敦煌学已经拥有122年的历史,藏经洞文献也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化展示,敦煌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论普及还是提高,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然而,与成绩相伴而生的,就是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已经陈旧,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炒冷饭、重复劳动的所谓“成果”,研究文献显得鱼龙混杂。

因此,我们应当面对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来探讨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什么新问题,要推进新问题的研究需要什么新的方法。我这里仅就自己所涉猎的范围,略谈几点看法。

第一,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资料无疑是许多没有见过的中古时期的材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但从罗振玉以来按照传统学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都把敦煌文书看作拾遗、补缺的资料。因为他们关注的历史是以帝王将相为主体的政治史,以及在传统王朝体系范围之内的各项制度,所以他们利用敦煌资料主要是补充已知的历史叙事,比如用《常何墓碑》来补说玄武门之变,用唐代户籍补证均田制是否实施,等等。

然而,敦煌材料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原始性。我们现在有关中古时期的历史书写,主要是依靠传统王朝的史家整理过的著作,如正史、编年史等,即使有一些文人笔记或文章,也是着意写作的“编纂史料”。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这些“编纂史料”受到很大的质疑。这种后现代思潮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有其道理。我们要观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更好的是用原始材料。敦煌就保存了大量未经人为的造作而直接废弃的原始公私文书,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历史、书写历史的原始依据。

不能否认的是,敦煌毕竟是一个边缘城镇,敦煌原始文书所涉及的内涵往往是当地的一些事件,甚至是民间的一些琐事,不能取代“编纂史料”所阐述的宏大叙事,但正是这种原始性的、边缘性的、民间性的材料,提供给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社会本来面貌的最好视角。在帝王将相构成的王朝政治史之外,其实有着丰富的社会史、生活史、观念史、妇女史、医疗史等。在新的史学观念中,这些往往代表着“长时段”的历史,没有那么多战争、内斗乃至王朝更迭,而是反映历史长河中占据时间最长的“普通”史,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因此,敦煌学者应利用敦煌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我们多年来把握的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方法,直接从原材料中来书写历史。我与余欣博士合作,用保存最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宋初时期的敦煌公私文书,以编年体的方式,直接撰写“沙州归义军朝野系年录”,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第二,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或者说古书,有许多是散佚的古籍,有些甚至是此前没有见过的古人著作,因此十分珍贵。从敦煌学开始以来,一般都是用传统的观念,把敦煌写本文献放到中国传统的“四部书”系统当中,以版本学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分门别类,对一位作者、一部书或一类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产生了很多“补遗”之作,也有一些分类合集。这些成果当然是要给予充分肯定的,为我们利用某个人、某类书,提供了可以依赖的文本和更加丰富的材料。

然而,这样整理出来的敦煌写本文献,显然不是中古时期文献的原貌,甚至把原本相关联的内容割裂开来。近年来,“书籍史”的研究给敦煌文献的整理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书籍史”的方法,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来重新整理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较之于版本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写本书籍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除了像传统文献学那样关注“文字”之外,同时关注文献材料的物质属性,把文本的内容和材料放在同一时点上去观察,既关注“文”,也注重“本”。纸本取代简牍用于书籍的抄写,是书籍史的一个飞跃。轻便的纸张使得书籍的传抄和传送都变得更加容易,带动了知识的流动。但卷轴装的正规书籍更多成为图书馆的藏书,这些藏书有承自简牍书籍的一些固定格式。但有些实用类的书籍,如书仪、药方、占卜书、变文讲唱作品等,卷轴装不便翻检,于是册子本在中唐以后逐渐流行。这是文本内容推动了书籍形式的转变,而书籍形式的转变,更加便利了书籍以及所承载的知识的流通。到了印刷术用于印制书籍,册子本便逐渐取代卷轴装成为书籍的主流。

第三,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提供的丰富图像资料,很早就受到美术史学界的重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前辈学者在解读图像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利用文献材料做对比,特别是有关佛教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经变画等,都从佛经文献中找寻相关的记录。敦煌石窟的营建与敦煌的地方统治者以及大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敦煌藏经洞文献的整理和敦煌石窟供养人题记的刊布,许多石窟的营建史料被勾稽出来,有助于我们对石窟造作的理解。

第四,从学术增长的角度看,敦煌应当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学术发展的一般逻辑可以得知,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学术繁荣发展的最好路径。敦煌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的图像和文本资料,应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实现共赢。

敦煌是一个佛教都市,敦煌石窟是佛教石窟,藏经洞文献也以佛典为主体,百年来学界对敦煌佛教文献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部敦煌佛教史。敦煌原本处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最前沿,十六国时期属于凉州佛教的范围,自有其特点。虽然后来进入中原佛教的大体系当中,但中原一些佛典,特别是北朝的经疏多已佚失,而在敦煌有所保留。从北朝到隋唐,真正反映佛教思想的各家注释在敦煌都有哪些遗存,与中原部派的关系如何,哪些传来了,哪些没有,都值得仔细分析并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到了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居然前后有两位唯识学大师——昙旷和法成,这不能不说是敦煌佛教的辉煌,但他们的学说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包括与吐蕃佛教的关系,与晚唐以后河西地区汉藏佛教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应当培养具有佛教学素养和敦煌学功底的学者来进行,是跨学科研究的最好领域。

作为“三夷教”的摩尼教和景教,因为敦煌都发现了这两种外来宗教的汉文经典,所以引起了研究者的反复整理和研究。但敦煌发现的四种摩尼教经典,还需要敦煌学家结合摩尼教专家的解读,在敦煌文献和历史时空中给出合理的定位;而景教文献,由于敦煌学者和景教学者对于一些写本的真伪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更是需要做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才能够去伪存真,向前推进。纵现一百多年来的敦煌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学术研究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汲时美注学术研究的问题点,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增进跨学科研究,才能够让敦煌学开拓出新的学术天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可以利用敦煌资料补充已知的历史叙事,比如用《常何墓碑》来补说玄武门之变,用唐代户籍补证均田制是否实施。
B.教煌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随之而来的,就是敦煌学的研究已经陈旧,没有新意。
C.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传统王朝的史家整理过的著作,如正史、编年史等,这些“编纂史料”受到了质疑。
D.教煌原始文书所涉及原始性的、边缘性的、民间性的材料,提供给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社会本来面貌的最好视角。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煌学者可以利用敦煌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我们多年来把握的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方法,从原材料中来书写历史。
B.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敦煌学的研究从开始以来,一般都是用传统的观念,把敦煌写本文献放到中国传统的“四部书”系统当中,以版本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C.教煌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的图像和文本资料,应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实现共赢。
D.教煌发现的景教文献写本的真伪还没法完全确定,这说明我们对于敦煌资料的研究很多时候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一些新问题,以及推进新问题研究的方法或思路。
B.材料第三段运用事例,具体详细地证明了按照传统学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带来的问题与不足。
C.材料在论证敦煌学的跨学科研究时,举了其与佛教、摩尼教、景教之间的学科结合作为例证。
D.本文的论证视角清晰多样,观点鲜明,材料翔实,是一篇很好的社会科学研究文章。
4.从第三段起,作者论述了教煌学在历史学视角下的研究方向,请简要分析此部分的行文脉络。
5.面对当前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教煌学的研究都有哪些新的角度与方法?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3-11-08更新 | 1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